刀鰍魚

刀鰍魚

刀鰍魚(即刺鰍)又稱鋼鰍、刀鰍、石錐,是一種淡水魚,分布於我國南方及淮河、京杭運河南四湖等流域,體型細而長,背上有倒刺,嘴巴又尖又細。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刀鰍魚,體細長,前端稍側扁,肛門以後扁薄。頭長而尖。吻稍長,但不及眼後頭長,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長度約等於眼徑。前鼻孔呈管狀,位於吻的兩側;後鼻孔圓形,近眼前緣。眼位於頭部的側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於皮內。口下位,口裂幾成三角形,口角達眼前緣或稍超過。上下頜具絨毛狀齒,呈帶狀排列。胸鰭小而圓,無腹鰭,背鰭和臀鰭分別與尾鰭相連。背鰭前方有1排各自獨立的硬棘,約為31-33枚;臀鰭具棘3枚;尾鰭略尖。體鱗細小,側線不顯著。體背黃褐色,腹部淡黃。頭部從眼上向後有2條淡色線條,沿體背縱伸至尾鰭基。體背、腹側有許多網狀花紋,背鰭、臀鰭與尾鰭的基部網紋更為明顯,體側有30餘條褐色垂直條斑。有些個體條斑上端色較深黑,有部分個體近腹側的條斑之間雜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鰭淡黃色或灰黃,其餘各鰭灰色,臀鰭下緣常飾以白邊。

棲息環境

淡水魚,棲息於礫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於石縫或洞穴中,分布於淮河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廣生活於多水草的淺水區。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部分植物為食,適水溫為24 - 28℃,喜好弱酸性的軟水,是屬夜行性的,故白天均潛伏砂中,只留鼻與口在外,或隱藏於暗處,靜待夜晚的來臨,始出來活動覓食。

生活習性

棘鰍,原產於印度以東的東南亞之廣大區域,台灣亦產,分布於台北桃園一帶。本魚的體形極長,頗似鰻魚,又因眼前下方有小棘,背鰭前部亦有許多分離的小棘,故英文名之為“棘鰻”。咖啡色的身體上,有3 - 10個不規則的圓形黑斑,口小吻長,且可自由扭轉,用此口吻在砂中挖採食物。

繁殖方式

生殖期大約在7月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