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禮俗

冬至禮俗是在冬至期間的各種禮俗包括:祭祀,絕事等.

二十四節氣中,冬至處於農曆十一月,時值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之後,白天又逐漸變長。冬至,也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的到來。所以,自古至今,禮俗眾多。祭祀。冬至日祭祀,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祭天,二是祭祖。古人認為,自然界季節的變化,是由天神來支配的,祭天,則具有感知自然的能力。冬至是陰氣極盛,陽氣始生之時,所以,此日須祭天。最早記載祭天的《周禮・春官・宗伯下》說:冬至日,大司樂要在地上的圜丘奏樂,演奏六次,則天神降,可以禮神。冬至祭祖之俗,最早出現在東漢的《四民月令》一書中,據該書記載說,是日,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也記載說:冬至日,要更易新衣,備辦飲食,祭祀先祖。明清時代,冬至祭祀更加盛行。絕事・拜賀。“絕事”,就是斷絕一切事情,把冬至作為一個息事寧人的特殊日子對待。古人認為,冬至是死而復生的關鍵點,因此,冬至絕事、安身靜體便是模擬死亡,以待回歸。這是古老農事信仰的反映。冬至,因是一陽之首,古代又曾作為歲首,因此,迎陽賀新的活動也在冬至保留下來。在這一天,人們要有交賀活動,互相拜賀,又稱賀冬。漢代時,朝廷和民間甚至有五天的假日,宋時尤盛。數九・獻鞋襪。冬至到春分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也是由寒冷變暖的轉折時期,因此,自古以來,就有從冬至起數九個九即八十一天的風俗,謂之“數九”。數九風俗,最早見於《荊楚歲時記》一書,講南朝“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所以,“數九”之俗,意在消磨沉悶而寒冷的冬天,企盼春回大地。此後,歷代沿之,並產生了類似於《九九詞》《九九歌》等歌謠。早在漢朝時,就流行冬至日兒媳婦向公婆獻鞋襪的風俗,此後歷朝承之,直到清末,此俗還盛行於北方。那么,為什麼在冬至日兒媳要向公婆獻鞋襪呢?曹植在其《冬至獻襪履表》中說:“國家冬至,獻履貢襪,以迎福踐長。”原來,貢獻鞋襪是為了“迎福踐長”,以圖祓厄迎福,生命得以長久。另外,冬至日還有測日影、添線、飛灰、履長等習俗,但各種資料記載,語焉不詳,不作贅述。值得一提的是,冬至食俗吃餛飩,歷朝均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