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北方戎狄縱橫河北,現冀州區境曾屬白狄的鮮虞國。
公元前489年,鮮虞國為晉所滅。現冀州區境為晉國的東陽地區。
戰國時期,公元前295年,現冀州區境改屬趙國。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兩級制,劃天下為三十六郡。現冀州區境屬巨鹿郡。
西漢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設在信都(今冀州區舊城)。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設定信都郡,治所設在信都,即冀州區的舊城。信都郡下設信都縣等諸縣,其中現冀州區境內設定了四個縣,即:信都縣、扶柳縣、昌成縣、辟陽縣。信都郡和信都縣兩級治所都在冀州區舊城。
高后六年(公前182年),將信都郡改為信都國,治所仍在信都(現冀州區舊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廣川國改稱信都國。信都國仍屬於冀州,信都國所轄區域與原廣川國相比沒有變化,且現冀州區境內設定的四縣也沒有變動,信都國和信都縣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區舊城)。
東漢東漢王朝,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東漢初,州仍沒有固定治所,東漢後期,州的治所才開始固定下來。
建武元年(2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東漢初無固定治所),冀州下設信都、常山、中山、河間、清河、趙國、巨鹿、渤海、魏九個郡(國)。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兒子劉黨為樂成王,改信都郡為樂成國。樂成國仍屬於冀州,樂成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區舊城),在現冀州市境內設定了三個縣:信都縣(今冀州區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區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區安興一帶)沒有變動。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孫劉得為安平王,改樂成國為安平國。安平國仍屬於冀州,冀州區境內設定三縣,即:信都縣、扶柳縣、阜城縣。
延光年間,州的治所開始固定下來,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鄉縣北),冀州的下轄區域沒有變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將安平國改為安平郡。安平郡仍屬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區舊城)。中平年間,冀州州治遷於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
三國冀州屬曹魏,魏國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
黃初二年(221年),魏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冀州下轄安平、趙國、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中山、常山、樂陵等十三個郡(國)。
晉朝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安平郡改為安平國。冀州下轄包括安平國在內的諸郡。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國改為長樂國。長樂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區舊城),轄區和現冀州區境內設定的兩個縣都沒有變化。
晉惠帝之後(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鮮卑、氐族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和後燕,隨所屬國家的變換,冀州的治所經常變動。
南北朝北魏時(396年)將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冀州轄長樂、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
隋朝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掉郡一級,實行州、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冀州等諸州(地區級),
開皇六年分信都縣,設定長樂縣(今冀州區舊城);開皇十六年分長樂縣,設定澤城縣(今冀州區扶柳城)。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行郡、縣兩級制,冀州改為信都郡,轄域未變,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區舊城)。同時,信都縣和澤城縣均併入長樂縣。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冀州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區舊城)。
鹹亨三年(672年)復名冀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 改為信都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罷郡復為冀州,所領縣由九個改為六個,即信都、南宮、堂陽、棗強、武邑、衡水等六縣。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縣為堯都縣。
五代將轄域分為河北道等諸道,河北道下轄冀州等諸州。
宋朝河北東路下轄冀州等諸州,冀州治所在信都。現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一縣。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歸屬金國。
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仍設定冀州。冀州治所仍在信都。冀州屬河間府,隸河北東路。
貞祐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元朝冀州直屬真定路,隸屬燕南河北道(省級)。
明朝冀州(地區級)屬真定府。
洪武二年,即1369年,廢除信都縣,歸冀州直轄。
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為直隸州,直屬朝延布政司所轄。
民國三年(1914年)裁撤直隸州冀州,設立冀縣,屬直隸省的冀南道(地區級),
民國三年(1915年)改屬大名道(地區級)。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一級,冀縣隸屬河北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南宮行政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冀縣設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軍侵占冀縣。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民國冀縣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縣屬中國共產黨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區十四專區。
1942年“四·二九”後,歸冀南六分區領導。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 冀縣改屬冀南區五專區。
1946年2月,各邊區及交叉村分歸原屬,恢復舊縣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縣人民政府”,並歸五專署領導。
1948年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屬華北行政區冀南五專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
1952年11月7日,冀縣改屬石家莊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冀縣併入衡水縣(亦屬石家莊專區)。
1961年7月9日,衡水大縣分開,冀縣、棗強劃出,合為冀縣。
1962年1月1日,析冀縣為冀縣、棗強兩縣,冀縣仍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復置衡水專區,冀縣仍屬衡水專區。
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冀縣依然屬之。
1993年9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冀縣撤縣建市。
2016年7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冀州市,設立衡水市冀州區,以原冀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冀州區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2016年7月,冀州區轄6個鎮、4個鄉:冀州鎮、官道李鎮、南午村鎮、周村鎮、碼頭李鎮、西王鎮、門莊鄉、徐家莊鄉、北漳淮鄉、小寨鄉。政府駐冀州鎮冀新西路239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冀州區介於為北緯37°18′40″至37°44′25″,東經115°09′57″至115°41′07″之間。地處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西南,東鄰棗強縣(衡水),西偏南與寧晉縣(邢台)毗鄰,西北與辛集市(石家莊)、深州市接壤,南接南宮市,西南與新河縣(邢台)為鄰,北隔衡水湖與衡水市區相望。轄區東西最大距離39.589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7.180千米,總面積917.1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858.8433平方千米,占93.6%,水域58.3267平方千米,占6.4%。
地形地貌
冀州區是古黃河、漳河、滹沱河等水流沖積而成的低洼平原; 東南部和西北部稍高,東北部較低,海拔高度為21.5至26.5米,地勢較為平坦。
氣候
冀州區處於北半球暖溫帶地區,大陸季風氣候特點顯著,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暖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於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2.7℃,最冷月為一月份,平均氣溫-4.2℃,最熱月為7月份,平均氣溫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歷年平均光照時數為2571.2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92天。
土壤特徵
冀州區土壤質地比較適中,沙壤質和輕壤質土壤占總土種的85.3%,是糧食、棉花生長發育較理想的土壤,中壤質土壤占總土種的14.7%,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耕地面積較大,土壤類型較多。地勢平坦,部分土壤土體結構不良,母質含鹽鹼量較高。
水文
冀州區屬於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和黑龍港流域南排河水系,境內河流較多。東有老鹽河故道,南有索蘆河。西南與西部有西沙河與滏陽河。在根治海河中興建的滏陽新河、滏東排河橫貫境內,是行洪排水主要河道。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2009年土地第二次調查數據,全區農用地面積71994.4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8.5%;建設用地總面積11309.4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2.3%;未利用地面積8413.3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9.2%。
•農用地
農用地中,耕地面積59743.1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5.1%,園地面積3879.9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4.2%;林地面積1912.6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1%;其他農用地面積6458.8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0%。
•建設用地
建設用地中城鄉建設用的面積9763.5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0.7%,包括城市用地1206.9公頃、建制鎮368.7、農村居民點7580.0公頃、採礦用地511.7公頃和其他獨立建設用地96.1公頃;交通水利用地1124.2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1.2%,包括交通用地605.0公頃和水利用地519.2公頃;其他建設用地421.7公頃,占全市總面積的0.5%。
•其他土地
水域用地面積5274.5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8%;自然保留地面積3136.7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4%。
水資源
冀州區境內地上水資源主要由大氣降水,外來客水,石津渠水三部分組成。地表水產生多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為2.3萬立方米,分布均衡。地下水從上到下分為淺水層、鹹水、深層淡水三種。冀州市地表水可利用水資源為5243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資源為700萬立方米,合計為5943萬立方米。 冀州湖總面積75平方公里,在冀州境內為57平方公里,是華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面積和蓄水量僅次於白洋淀。
地熱資源
冀州區徐莊、堤里王一帶,適於利用鬆散蓋層中的中低溫熱水。傅官至衡水北沼一帶,鬆散蓋層可得中低溫水,基岩中可得岩溶裂隙高溫熱水,礦化度低,水量大,水頭高。西王莊、門莊一帶,鬆散蓋層可得中低溫熱水。李瓦窯至棗強張秀屯一帶,鬆散蓋層中可得中低溫熱水,基岩中可得中高溫熱水。
經濟
2014年冀州區預計地區生產總值89億元,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0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9560元,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99億元,增長30%;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3億元,增長38%。財政收入10億元,增長25%以上,連續兩年年度增收2億元。
2013年,冀州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1.6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9.6億元47.3億元、24.7億元,增長2.1%、11.8%、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完成80.2億元、55.8億元,增長25.1%、28.7%。全部財政收入完成8億元,增長33.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8億元,增長4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091元、8575元,增長8.9%、1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7.7億元,增長13.9%。
2015年實現財政收入11億元,2016年實現財政收入10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冀州區有機電井3860眼,有效灌溉面積74.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62.2萬畝,機電排灌面積69萬畝。大、中、小型拖拉機32944台,配套農機具46048台套。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52萬畝左右,總產22.2萬噸。作物熟制基本屬於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夏糧、秋糧並重。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2012年,小麥播種面積28.5萬畝,畝產447.4公斤;玉米播種面積25.8萬畝,畝產555公斤。
2012年,冀州區牧業產值達到4.85億元,禽蛋產量達到1.53萬噸,肉類總產達到1.38萬噸,奶類產量達到0.22萬噸,牛存欄量達到1.4萬頭,出欄量達到1.37萬頭,豬存欄量達到9.6萬頭,出欄量達到10.2萬頭,羊存欄量達到3.81萬隻,出欄量達到7.32萬隻,禽存欄量達到176.81萬隻,出欄量達到177.47萬隻。擁有全省級以上標準化生產示範場4個,市縣級標準化示範場30個。
第二產業
2012年,冀州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76家,完成增加值29.3億元,比2012年增加16.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2億元,比2012年增加17%;累計實現利稅5億元,比2012年增加15.7%;利潤總額2.9億元,比2012年增加11.9%。
第三產業
2013年,冀州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4.7億元,比2012年增加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完成80.2億元、55.8億元,增長2011年25.1%、28.7%。全部財政收入完成8億元,比2012年增加33.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8億元,比2012年增加4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091元、8575元,比2012年增加8.9%、1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7.7億元,比2012年增加13.9%。
交通
冀州交通條件便利。北距首都機場300公里,天津機場260公里,西距石家莊機場、東距濟南機場各120公里;距京九鐵路10公里、石德鐵路25公里;距天津港260公里、黃驊港160公里,距青銀高速30公里,即將開工的大廣高速距市區6公里,邯黃鐵路(邯鄲-黃驊港)在市區東部穿過,106國道貫穿全境。
社會
社會保障
2013年,冀州區實施了城鄉居保、城鎮醫療保險、新農合等社會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8.1%、98.9%、98.2%,均居省、衡水市前列。市農保中心被評為全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建成了2所中心敬老院,城鄉低保、五保共保障13288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建成保障性住房2083套,有效緩解了低收入家庭“住房難”問題。
教育事業
2013年,冀州區共有學校54所,在校生51974人,教師3448人。其中國小36所,在校生15543人,教師1444人(含幼稚園);國中13所(含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校生21013人,教師1002人;高中3所(含職教),在校生15418人,教師891人,進修學校教師51人,教研室教師23人,機關事業編28人,青少年活動中心4人,體育事業中心及游泳館5人。冀州區高考升學率達到99.9%,其中本科升學率達到92.7%。冀州中學是河北省重點示範性高中,被北京大學確定為“校長實名推薦制”中學,併入選中國百強中學,在校生10179人,2012年本科一批上線人數2044人,上線率達到61%,高考成績連續6年蟬聯河北省縣級中學第一名。
醫療衛生
2013年,冀州區共有各級醫療衛生單位23家,在職幹部職工983人。2010年以來,通過深入推進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冀州區基本藥物銷售實現“零差率”,並建成了全省縣級優秀的市醫院綜合住院部大樓,完成了11個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
文化事業
2013年,冀州區成功舉辦了首屆全運會、三皇炮錘武術表演大會等活動,《冀州市志》被評為全國首批4部精品志稿之一,市區有線電視數位化轉換工作順利完成,鄉鎮文化站全部竣工。冀州區被評為全省“縣域公共文化建設二十強”,北漳淮鄉綜合文化站入選河北省百佳鄉鎮綜合文化站。
旅遊
碧水灣港
位於衡水湖東南岸,碧水灣大酒店北臨,106國道西側,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占地226畝,其造型如同
一條水中巨龍。生態旅遊碼頭可停靠30餘艘遊船,擁有500個生態停車位,日可接待遊客5000人。
濱湖公園
位於衡水湖南岸,規劃面積200萬平方米,其中陸地面積為120萬平方米,綠化面積80萬平方米。公園突出了“冀都古韻,濱湖新景”的理念,根據生態理念、文化理念以及市場理念分為歲月如歌、眾樂樂園和水天一色三個區域。
九州文化廣場
位於冀州區濱湖新城,湖濱大道北側,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東西長36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約98畝,其中,水域面積60畝,陸地面積38畝,可同時容納1.5萬人集會活動。廣場融入了九州文化元素,由九州柱列、九韶之舞、廣場九環、九州源(中心噴泉)、九子雕塑、下沉台階、背景林、水幕電影和親水棧道等九部分組成,展示了“中國九州文化”。
冀寶齋博物館
籌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2008年主館體破土興建,2009年底全部竣工,2010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冀寶齋博物館位於在衡水湖畔南端,冀州區旅遊區湖濱大道北側中段,由冀州市冀州鎮二鋪村投資6000萬元建設,占地60畝,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屬二鋪村集體所有,是中國文物學會團體會員單位、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單位、河北省少先隊實驗教育基地、衡水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AAA旅遊景區。
靈秀山莊
分三個部分:前部為玄門、慧目街、購物區、遊船碼頭;中部為懸空島、紫微山、長城、迷宮、鎮海塔;後部為北島度假村、旅社等。懸空島與北島皆四面環水,隔水相對,使水面形成了一個“8”字,故此這裡的水面稱之為“8”景湖,是國家AA級景區。
田園棉文化園
位於冀州區景家莊(106國道323.6公里處),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園區分民俗文化展覽館和田園棉手織粗布觀光車間。民俗文化展覽館面積1200平方米,包括紡織歷史博物館、農耕文化展覽館、民俗器具展覽館、家園文化館、民俗攝影展覽館、旅遊商品銷售處、茶藝館、手織粗布精品展覽館、繡坊等九個項目。
名人
邳彤:劉秀到洛陽後拜邳彤太常之職,後又改任左曹侍中,專侍於皇帝左右。漢明帝劉莊即位後,在南宮雲台繪製了二十八位開國功臣的畫像,稱“雲台二十八將”,邳彤為二十八將之一。
馮跋:(?-431),字文起,東晉十六國時北燕國君,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區冀州鎮岳良村)人。公元409年,燕王高雲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事變,被眾將推舉為王,年號“太平”,國仍稱燕(史稱北燕)。
馮弘:字文通,馮跋之弟,北燕國君。馮跋在位時,馮弘被封為中山公。馮跋死後,馮弘殺死馮跋的兒子馮翼,自立為北燕國君,年號“太興”,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臨城下,馮弘被迫逃往高麗(今朝鮮),兩年後被高麗王所殺。
馮太后:(441-490),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鎮岳良村)人,北燕國君馮弘的孫女,傑出的女改革家。
馮熙:(?-495),字晉昌,長樂信都(今冀州市岳良村)人,歷任冠軍將軍,賜爵“肥如侯”。後出任定州刺史,進爵”昌黎王“。
尚義:明代冀州(今冀州市)人,為官清廉,被稱作“布袍令”。延安縣民眾為尚義立“遺愛碑”。
孫敬:字文寶,漢代信都(今冀州市)人,“頭懸樑”的典故即出自孫敬。把孫敬、蘇秦以及車胤的“囊螢”、孫康的“映雪”,引為苦讀的楷模。
劉焯:(544-610),字士元,隋朝經學家、天文學家,信都縣(今冀州市)人。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孫,“竹溪六逸”之一,與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詩文佳作行世,後散失。《舊唐書》、《新唐書》均有孔巢父傳。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蓀(sun),筆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莊村)人,近代著名書法家。
道安:(312-385),東晉時傑出的翻譯家、著名高僧。創立“本無宗”佛學學派。道安融合禪學和般若學兩大學說的精華,主張“以無為本”,開創了新學派:”本無宗”,這是我國在佛學上創立學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宋邁倫:(1809-1893),名彥超,字邁倫,清朝中葉著名的愛國武術家,人稱“神拳宋老邁”。
尹福:(1840-1909),字德安,號壽鵬,冀州(今冀州市漳淮鄉漳淮村)人,清末武術家,人稱“瘦尹”,曾為光緒拳師。
梁振圃:(1863-1932),字照庭,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鎮後冢村)人,清末武術家。梁振圃7歲習武,練習彈腿,16歲時拜董海川為師學習八卦掌。數年後功夫練成,精於六合八式,尤善截法,後在北京前門外設場授徒,漸成名師,人稱“估衣梁”。
李子鳴:(1900-1995),八卦掌第三代傳人,人稱“武傑”,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鎮李桃村)人。為八卦掌第三代高手之一。李子鳴整理編纂了《八卦掌悟通》、《董海川轉掌及圖解》、《梁振圃八卦掌》等書。李子鳴桃李滿園。李子鳴曾應聘為中國武協八卦掌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武協名譽會長、人民大學武協顧問、航空學院武協名譽會長和日本中國拳法聯盟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