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價鍵理論

共價鍵理論

共價鍵理論:1927年,Heitler 和London 用量子力學處理氫氣分子H2,解決了兩個氫原子之間化學鍵的本質問題,並將對 H2的處理結果推廣到其它分子中,形成了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價鍵理論(V. B. 法)。

1、共價鍵的形成

A、B 兩原子各有一個成單電子,當 A、B 相互接近時,兩電子以自鏇相反的方式結成電子對,即兩個電子所在的原子軌道能相互重疊,則體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學鍵,亦即一對電子則形成一個共價鍵。
形成的共價鍵越多,則體系能量越低,形成的分子越穩定。因此,各原子中的未成對電子儘可能多地形成共價鍵。
配位鍵形成條件:一種原子中有孤對電子,而另一原子中有可與孤對電子所在軌道相互重疊的空軌道。在配位化合物中,經常見到配位鍵。

2、共價鍵的特徵

——飽和性方向性

飽和性:幾個未成對電子(包括原有的和激發而生成的),最多形成幾個共價鍵。例如:O有兩個單電子,H有一個單電子,所以結合成水分子,只能形成2個共價鍵;C最多能與H 形成4個共價鍵。
方向性:各原子軌道在空間分布是固定的,為了滿足軌道的最大重疊,原子間成共價鍵時,當然要具有方向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