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體

六體

六體,行書體,草書體,隸書體,篆書體,楷書體,燕書體。

六體書法
六種字型:行書體,草書體,隸書體,篆書體,楷書體,燕書體。也叫行書,草書,隸書,篆書,楷書,燕書。簡稱:行,草,隸,篆,楷,燕。[1]

行書體

行書行書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體

草書草書
草書,是為了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隸書體

隸書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篆書體

篆書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楷書體

楷書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鉤)等比劃,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型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今。

燕書體

燕書燕書
燕書體,是馬永安第六體書法燕體,和中國書法中的行書體、草書體、隸書體、篆書體、楷書體一樣,是中國書法的一種新書體。燕書體結體富於變化,字字有神,忽見燕語檐下,又見燕翔藍天。燕形、燕態、燕情,畢現燕之精髓。心悟真諦,將燕之美融於書藝之中,處處可見其美,美在靈動,美在清秀,美在流暢之勢,美在自然天成!故得名為燕體,又名燕書體。和傳統書法不同,燕書體起筆露鋒,收筆出鋒,取勢左高右低,運筆轉折處不停筆,點畫變化豐富,對比誇張懸殊,用盡中鋒,力透紙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