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八位中醫抗癌療法

療法介紹

中醫是祖國醫學的一座寶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幾千年來人們最高經驗的總結。中醫對癌症有著系統的理論認識和完善的預防、治療、調養體系。除手術、放化療、生物治療等手段外,中醫對我國的腫瘤防治具有重要作用,在臨床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醫在現代癌症診療中的重要作用
綜合治療是目前癌症治療的首要原則。大家知道,單一的治療方式存在缺陷。手術存在一定風險,對身體創傷大,且只能切除肉眼可見腫瘤,術後復發率較高。而放化療是一把雙刃劍,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造成人體免疫損傷,並有嚴重的毒副作用。相對而言,中醫因其標本兼治、整體調理、副作用小等優勢在現代腫瘤治療中仍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科學配伍的中醫藥方具有直接殺滅癌細胞的作用,並能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促進瘤體萎縮,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臨床驗證,科學地引入中醫治療可以提高腫瘤手術的成功率,降低術後復發率;放化療時聯合中醫治療,可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放化療的敏感性,減輕患者的痛苦,修復受損的免疫功能。
除了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外,中醫源遠流長的養生保健智慧對腫瘤患者的身體恢復、臟腑氣血調養、機體的整體調理都非常有益處。

淵源與簡述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前身為德杏堂醫館,始建於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迄今已有兩百餘年歷史,是我國延續至今最早的醫館之一。醫館由清代著名的江南三大名醫之一吳薊創辦,取自"德行天下,不愧杏林"的寓意。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發揚我國傳統中醫消瘤智慧,其多代中醫專家細心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等中醫經典著作,並依據德杏堂百年來積累的臨床經驗,研製出了獨具特色的"六經八位中醫抗癌"體系。"六經"指治療原則,"八位"即是在治療原則指導下實施的具體治療措施。該體系經過臨床的反覆總結和完善而得以傳承下來,它是德杏堂多代中醫腫瘤專家智慧的結晶,是一套經得起臨床考驗的腫瘤中醫治療體系。
"六經"即中醫消瘤六大經典原則,簡述如下:
"綜"-綜合治療:中醫與手術、放化療的聯合套用;
"合"-天人合一:外在自然與人體環境的和諧統一;
"辨"-辨證論治:集八綱、臟腑、六經辨證等,針對施治;
"整"-整體治療:從中醫整體觀出發治療腫瘤;
"同"-藥食同源:依食物的四性五味,強調飲食調理;
"存"-帶瘤生存:人比病重要,達到人與瘤共存。
"八位"即中醫消瘤八大治療技術,簡述如下:
"散"-軟堅散結:針對癌細胞生長機制而研製,目的是殺滅癌細胞,使瘤體萎縮;
"扶"-扶正祛邪:針對患者免疫力低下而研製,目的是增強殺癌免疫力,防復發轉移;
"固"-固本補虛:針對手術不足而研製,目的是提高手術成功率;
"清"-清熱解毒:針對放化療不足而研製,目的是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
"祛"-消腫祛痛:針對癌症造成的疼痛而研製,目的是減輕癌性疼痛;
"除"-培元除水:針對癌症造成的體內積水而研製,目的是消除癌性積水;
"調"-調脾健胃:針對患者食慾減退、營養失衡而研製,目的是調理脾胃,均衡營養;
"活"-活血化瘀:針對患者氣血瘀結而研製,目的是通暢血脈,消散瘀滯。
"八位"中的"散"與"扶"是主要臨床治療技術,可直接殺滅癌細胞、提高患者免疫力,絕大多數患者均可採用;"固"與"清"主要與手術、放化療聯合套用;"祛"與"除"針對治療腫瘤的併發症狀;"調"與"活"著重調理患者的身體機能。
"六經八位中醫抗癌"體系可根據患者的病情、病程進行靈活組合,更可與手術、放化療、生物治療聯合治療,以提高綜合治療效果,也適用於腫瘤患者平時生活中的調養保健。
六經:中醫消瘤六大經典原則
"六經"是指德杏堂中醫治療腫瘤的經典原則。"經"取經典原理、原則之意。腫瘤的中醫治療和其他疾病一樣,要按照中醫的基本原則進行治療,如:整體觀、辨證與辨病結合、人體內環境與外在自然環境和諧等原則。上海德杏堂中醫院通過百年來幾代腫瘤專家的探索和積累,在臨床中總結出中醫治療腫瘤的六大經典治療原則。"八位"即是在這六大經典治療原則指導下實施的具體治療措施。
六經之"綜"-綜合治療:中醫與手術、放化療的聯合套用
在我國,中醫已經被腫瘤患者廣泛接受,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是我國防治腫瘤的特色之一,中醫在腫瘤綜合治療中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臨床中,中醫常與手術、放化療相結合,而相當一部分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可長期接受單純中醫治療。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專家介紹,手術前使用中藥,可以改善機體狀況,增強體力,調理因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腎功能障礙,以利於手術。手術傷機體元氣,傷脾胃,傷氣血,出現氣短、乏力、怕風、元氣虛、食慾減退等症狀,可用中藥調理,改善症狀,還可減少復發、轉移,延長生存時間。另外,扶正中藥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活血化瘀中藥可降低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以抑制腫瘤周圍新生血管形成。
中醫輔助放療可減輕放療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醫認為放射線是熱毒,熱毒可以傷陰耗氣,傷脾胃等臟腑。放療可以殺滅局部腫瘤細胞,但也傷及正常細胞,中藥可以減少或者防止這種損傷。同時,中藥對放療還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延長生存期。
中醫與化療相結合在綜合治療中所占比例最高。中醫可提高化療效果,減輕化療的不良反應,化療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對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以及影響心臟、肝臟和腎臟功能,中醫認為這是化療藥物傷人體氣血、精津,損傷五臟六腑功能所致,中醫藥可以改善和減輕這些不良反應。
六經之"合"-天人合一:外在自然與人體環境的和諧統一
中醫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崇尚自然,主張和諧。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中醫特別重視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與疾病的影響。《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這種思想在中醫對腫瘤的認識中尤為突出。德杏堂專家認為,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腫瘤的形成與防治應與"天、地、人"統一起來進行分析認識,中醫治療腫瘤應強調人的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生存狀態以及精神心理和人體生命質量的協調性和統一性。面對患者時,治療前必須了解患者的全身機能狀況、精神情緒、體質強弱、飲食情況、臟腑氣血功能,還應考慮到患者所處的自然環境、氣候風物、四季交替、社會環境等外在因素,以此作為整體衡量的內容,靈活用藥,針對治療。
除藥物治療外,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的“五音療法”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五音療法”就是根據中醫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和五音對應,用角、徵、宮、商、羽五種不同音調的音樂來調節患者的心理、情緒,以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觀點。中醫認為,五音的“角、徵、宮、商、羽”分別對應五臟的“肝、心、脾、肺、腎”。曲調溫柔,音色平和,鏇律優美動聽的音樂,能使人忘卻煩惱,從而開闊胸襟,調節心理情緒,對腫瘤患者的身心恢復具有積極作用。德杏堂根據上述中醫理論,在為腫瘤患者運用五音治療情志時,依據五志相勝原理,選擇相應曲目。如用鮮明、舒暢的角調式音樂來治療神情低落、沉悶;用熱烈、明快、歡樂的徵調式音樂來治療因為悲哀過度導致的精神萎靡不振;用敦厚、莊重的宮調式音樂來安定極度恐懼引起的情緒不穩定。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的臨床用藥、生活調理、五音療法都體現出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以達到體內秩序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統一。
六經之"辨"-辨證論治:集八綱、臟腑、六經辨證等,針對施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腫瘤的臨床治療同樣要遵循辨證論治原則。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依據百年來的治療經驗,將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靈活運用到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專家認為,腫瘤治療,既要看到它對機體所引起的各種病理損害,又要認識到這種病的根本在於癌組織的惡性發展,因此應使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治療時,隨著惡性腫瘤的發展,邪正鬥爭的具體情況,一方面消除病邪及病灶;另一方面,也要重視人體抗病能力的保護和提高,調動病人機體內在的抗癌能力。對於初期腫瘤可以及時攻毒邪為主,佐以扶正;中期腫瘤已發展到一程度,已顯正虛邪盛之象,邪正相持,須攻補兼施;晚期腫瘤患者已正氣虧損,如妄施攻法,徒傷正氣,故治則以扶正調理,緩解症狀痛苦為主,積極調節病人心理情緒,同時大力補虛扶正,增強抗病能力,寓攻於補。
六經之"整"-整體治療:從中醫整體觀出發治療腫瘤
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臨床治病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不但要重視局部,而且更要重視全局。既可通過治療局部而影響全身,又可通過治療全身影響局部。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專家認為,對於腫瘤,中醫整體觀念應貫穿在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各個方面。腫瘤是全身性病變的局部表現,局部腫瘤可產生全身性影響,其本身就是全身性病理變化的局部反映。一方面,局部腫瘤可以使機體各系統功能發生變化、出現各種症狀;另一方面,機體狀況的強弱也影響到局部腫瘤發展和療效。因此德杏堂在腫瘤治療時既注意局部攻癌,也重視全身調整。
同時,德杏堂重視腫瘤與外界致癌因素的關係,考慮患者的情志、心理、情緒的相互影響,注重提高機體內在的抗癌能力,重視對抗癌藥物毒性反應的防治,注意病因治療和局部處理的有機結合。
六經之"同"-藥食同源:依食物的四性五味,強調飲食調理
中醫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理論。《黃帝內經太素》有云:"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中醫認為:藥物與食物不僅都來自於大自然,而且二者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理論認識如出一轍。傳統中醫食與藥並沒有明確界限,藥療中有食,食療中有藥,將二者配合起來,用以養生療疾。而對於腫瘤的預防與輔助治療,膳食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的研究表明,食物中的生物鹼、類黃酮、蛋白酶、多糖等物質具有消除自由基,殺死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等功效。癌細胞無限制地快速增殖耗費人體內的大量能量,病人在進行放化療時,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很常見。德杏堂依據中醫的藥食同源原則,在正規治療的同時,還非常重視生活中的飲食調理,專家將為患者制訂個體化的飲食調理之法,取藥物之性味,用食物之品實,食借藥之勢,藥助食之力,共同達到防治腫瘤、強身健體的目的。
六經之"存"-帶瘤生存:人比病重要,達到人與瘤共存
受整體觀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中醫在治療腫瘤上不是只盯住具體的病因和病理結果,而是更強調改善不利於健康的人體內環境,增強人體的正氣,避開或消除可能導致疾病的環境因素。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專家指出,"簡單而對抗性"的手段如手術或高科技技術可將腫瘤實體切除,但沒有調整或改善造成腫瘤的致病環境,腫瘤可能捲土重來,甚至手術反而促進了癌細胞的擴散。更為可怕的是,術後緊隨著的放化療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新的痛苦,而且會讓本已虛弱的患者更是虛上加虛,抵抗力更加不足,更容易復發或新生腫瘤。
中醫具有"和諧"理念,十分主張調和的治療原則,也就是通過增強機體內的人體正氣與各種不利因素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關係,達到人與腫瘤和諧相處,儘量抑制腫瘤擴展,減輕或消除症狀、提高生存質量。
另外,上海德杏堂中醫院一直堅持"人比病重要"的原則,倡導尊重生命、綠色抗癌、心理呵護、無痛苦治療的人文關懷理念,在治療癌症的同時盡力減輕患者的痛苦。
八位:中醫消瘤八大治療技術
"八位"是指德杏堂中醫治療腫瘤的臨床技術。"位"取治療角度、方位之意。其中的"散"與"扶"是主要臨床治療技術,可直接殺滅癌細胞、提高患者免疫力,絕大多數患者均可採用;"固"與"清"主要與手術、放化療聯合套用;"祛"與"除"針對治療腫瘤的併發症狀;"調"與"活"著重調理患者的身體機能。
八位之"散"-軟堅散結:直接殺滅癌細胞,使瘤體萎縮
"散"是"六經八位中醫抗癌"體系中的主體治療技術,藥方配伍具有直接殺滅癌細胞、促進瘤體萎縮的功效。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專家介紹,腫瘤形成後,聚結成塊,有的堅硬如石,故稱之"岩"。對此,《內經》很早就提出了"堅者消之……結者散之"的治法,以後逐漸形成軟堅散結之法。中醫治療腫瘤除分別予以扶正培本、理氣活血、清熱解毒等法以外,還應軟堅散結以圖其標,消除腫塊。中醫軟堅散結藥物抗腫瘤主要在於直接殺傷癌細胞等作用,使腫塊先軟化,以後逐漸消散。研究表明,腫瘤非手術時或放化療、介入等治療前、中、後,合理運用軟堅散結藥會極大地增強治療效果及帶瘤生存的時間。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專家細心研讀中醫關於軟堅散結的典籍,篩選出經典中醫藥材,進行科學配伍,此類藥物多屬鹹味藥,中醫稱"鹹能軟堅"。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發現,此類藥物具有直接的抗癌作用,而且能調整人體免疫功能。軟堅散結藥物在臨床上較少單獨使用,所以配伍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說,要根據產生腫塊的原因來選擇配伍。如因熱而結者,配伍用清熱藥,以清熱散結。因寒而結者,配用溫陽藥物,以溫陽散結。因毒致結者,配用解毒藥物,以解毒散結。因痰而結者,配以化痰藥,以化痰散結。因氣滯而結者,配以理氣藥,以理氣散結。因瘀而結者,配化瘀藥以化瘀散結。因食滯而結者,配伍以消導散結。
臨床表明,上海德杏堂中醫院軟堅散結的藥方具有如下功效:
一是藥物分子針對癌細胞分裂的根源-微管排列有很強的破壞作用,能阻斷癌細胞的有絲分裂,進而切斷癌細胞擴散、轉移;
二是通過促進淋巴細胞釋放細胞因子來殺死腫瘤細胞;
三是通過激活巨噬細胞,間接殺死腫瘤細胞;
四是中藥成分可激活化療藥物難以殺死的G0期腫瘤細胞,驅使其進入細胞生長期,防止其休眠期後短時間內大量繁殖和轉移。
八位之"扶"-扶正祛邪:增強殺癌免疫力,防復發轉移
"扶"也是"六經八位中醫抗癌"體系中的主體治療技術,藥方配伍具有增強殺癌免疫力,防復發轉移功效。
中醫認為,癌症發生主要是正氣虧虛、邪毒痰瘀久侵所致。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乾"。在機體陰陽失和、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調等虛損的情況下(即西醫的免疫力低),癌毒才乘虛而入。因此,德杏堂主張防治癌重在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沒有正氣的徹底恢復,病情易復發或轉移。也就是說,沒有免疫功能的徹底恢復,就不可能防止腫瘤的復發轉移,由此可見"扶正"在治療腫瘤中的重要性。
扶正即扶持、幫助恢復病人自身的正氣。所謂正氣,我們可以理解為與我們與生俱來的自我抗病能力。祛邪是指祛除身體致病的因素或病理產物,以達到消除腫瘤或阻止腫瘤發展的作用。目前,腫瘤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放化療,這易導致過度治療。有些患者在手術、放化療後,不配合中藥及其他方法進行維護,以至於一年或稍長時間就復發或轉移。針對這一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的腫瘤治療缺陷,德杏堂專家認為,進行綜合調理,走中醫"緩則治本"的道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研製的扶正祛邪藥方是在益氣祛瘀和固本扶正的原則下,提升患者本元和機體免疫力,以激發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從免疫的根源著手以達到控制和殺滅腫瘤細胞、防止復發轉移的目的。與其它治療方式聯合套用,可以提高綜合治療效果,有效彌補其它治療方式的不足。
八位之"固"-固本補虛:提高手術成功率
"固"在臨床中主要與手術進行聯合治療,以提高手術成功率。患者在術前、術中、術後均可採用德杏堂固本補虛的中醫藥方,以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從中醫角度分析,手術前患者體質大多為本虛標實或兩虛型,術後因手術傷及氣血,臟腑受累,臨床表現多為氣血雙虛或氣陰兩傷,或脾胃失調等。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依據手術前後患者身體變化的中醫理論基礎,結合德杏堂百年來中醫臨床經驗,獨家創製出"固本補虛"中醫藥方配伍。其可以補氣養血、健脾益胃、補腎益精等,針對調整患者手術前後的體質,提高手術耐受性,增強手術效果,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手術併發症。
八位之"清"-清熱解毒:減輕放化毒副作用
中醫認為,放療的射線為熱毒之邪,易致實火過盛、傷陰耗氣、損傷脾胃、肝腎虧虛、瘀毒熱盛等臟腑功能失調;化療致毒邪內蘊、氣血不和、瘀熱壅盛,致使氣血損傷,脾胃失調,肝腎虧損等機體損傷。
中醫理論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記憶體,邪不可乾",腫瘤的形成是"正虛邪據"所致。根據上述中醫理論,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研製出針對放化的清熱解毒的藥方配伍。該藥方與放化療聯合套用,可以扶正抑癌,有效減輕嘔吐、脫髮、噁心、食慾不佳、身體虛弱等放化療引起的毒副反應,提高放化療的效果,讓患者更耐受放化療。同時保持患者體質的穩定,減輕因放化療而導致的氣血兩虛、營衛失調、筋脈失養,讓患者順利完成放化療的治療,度過放化療危險期。
八位之"祛"-消腫祛痛:減輕癌性疼痛
癌痛是種類最多、類型最全、機制最複雜的一類疼痛,可分為輕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中醫認為,癌痛的發生是氣滯、血瘀、痰濁、熱毒、虛損等多種原因導致的,而"瘀"貫穿癌痛始終。腫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與整體功能失調有著密切關係。中醫消腫祛痛是以整體觀為基礎,針對不同患者對症下藥以"扶正祛邪,固本解毒、活血止痛、抗癌養正"。
根據中醫對癌痛的認識,上海德杏堂中醫院對疼痛行為學、神經學、疼痛遞質學進行多方面研究,並根據中醫行氣解郁、活血化瘀、燥濕化痰、通經活絡、鎮痛安神、補腎生髓等原理,研發出了具有廣譜止痛作用的消腫祛痛的中醫藥方。該療法具有鎮痛止痛效果,讓患者擺脫可怕的癌痛,並可減輕手術、放化療導致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八位之"除"-培元除水:消除癌性積水
癌性積水是晚期腫瘤的症狀之一。癌症形成的胸、腹水已屬全身性疾病,應進行全身性系統治療。中醫範疇中,胸腹水皆屬本虛標實,首當辨清陰陽虛實,掌握標本緩急,再以活血化瘀,利水逐水,同時須佐用理氣行氣之藥,才能使全方諸藥調動起來,達到祛除積水的目的。要切忌猛浪攻伐,徒傷正氣。
根據上述中醫理論,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研製的培元除水的醫術藥方以"固本培元、疏利通導、消腫逐水"為主要治療目的,恢復機體內環境平衡,減輕胸水、腹水、浮腫、尿少、水腫等症狀。專家強調,利用中醫的方法消除癌性積水克服了西藥利尿劑治標不治本、毒副作用大的缺點。德杏堂的培元除水中醫藥方可以有效裂解、清除水毒蛋白,破壞其粘附性和吸水性,平衡水鹽代謝,進而達到消除各種胸水、腹水的目的,切斷水腫、浮腫發生的根源,治療水腫和臌症更具有根本性。
八位之"調"-調脾健胃:調理脾胃,均衡營養
脾胃是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主要功能有消化吸收、運輸敷布、攝納水谷精微。中醫認為,正氣不足是腫瘤發病的成因之一。腫瘤形成有多種原因,但某些營養缺乏、過多或不平衡,均與腫瘤的發生有重要關係。患者脾胃功能虛弱,易受外邪侵襲,致脾胃功能更加受損,如此反覆因果,久而久之,乃釀成大患。
在臨床治療中,腫瘤手術損傷人體氣血,術後多見氣血兩虛證,通過健脾益氣可補益耗傷的氣血。放療按中醫屬於熱毒過盛,壯火食氣,損傷脾胃、肝腎功能,表現為脾胃失調、肝腎並損、氣血兩虧證。化療有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應。化療藥物易致胃黏膜上皮細胞充血水腫,形成藥物性胃炎,造成脾胃虛弱,功能失調。對於無法放化療患者,中醫調理脾胃可使氣血充盛,氣機升降協調可為機體提供源源不斷的氣血津液來與腫瘤抗爭,進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遏制腫瘤的進一步轉移。而晚期腫瘤若出現惡病質,呈現進行性消瘦症狀時,手術放化療均無法實行,即使套用活血化瘀或解毒攻邪中藥也拒不受納,此時保存胃氣極其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治療必須以調理脾胃為核心,使脾胃功能恢復,飲食增加可提高正氣,延長患者的生命。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的調脾健胃治療方法包括兩大法則:補脾胃法和調脾胃法。針對腫瘤患者出現脾氣虛、脾虛濕阻、脾陰不足、脾陽虛、心脾兩虛、肺脾氣虛、脾腎陽虛等證,相應的補脾胃法包括健脾益氣、健脾滲濕、滋養脾陰、溫補脾陽、補益心脾、補脾氣益肺氣、溫補脾腎等法。對於腫瘤患者出現肝脾不調(肝鬱脾虛)、肝胃不和、寒濕困脾、濕熱蘊結中焦、氣血郁滯中焦、氣血水互結中焦等證,針對性的調脾胃法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溫脾陽散寒去濕、清泄中焦濕熱、行氣活血、行氣活血利水等。上述方法在臨床套用中,根據辯證與脾胃體用的特點進行靈活變通,對患者施以個性化治療。
八位之"活"-活血化瘀:通暢血脈,消散瘀滯
中醫的瘀血之說起源於《黃帝內經》:"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遂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變乃變化而生。"《金匾要略》最早描述血瘀證:"病人胸滿,唇疾舌青,目燥,……,為有瘀血。"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的專家介紹,惡性腫瘤可歸屬於中醫"病復"、"傳舍"範疇,存在因虛致實、虛實錯雜的病理變化過程。氣滯血瘀、氣虛血瘀、因瘀致毒是惡性腫瘤復發與轉移的關鍵。《血證論》中指出:"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瘤痛。"、"瘤者常聚不散,血多氣少,氣不勝血故不散。"
可見,血瘀證是惡性腫瘤一個重要的基本徵侯,血液所處的高凝狀態是腫瘤血瘀證的主要病理特徵,癌毒的形成根本在於正氣虛,瘀、毒、虛相互錯雜。而活血化瘀作為腫瘤血瘀證的對證治法,是實現方證對應的思維途徑。當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得到糾正,氣血運行暢通無阻時,血液中含氧量高,血液流速加快,癌細胞的生存環境被清除了,腫瘤就會得到控制甚至縮小,從而起到防癌治癌的作用。
上海德杏堂中醫院經過幾代中醫專家的探索與經驗積累,並根據循征醫學的理論基礎,在腫瘤臨床治療中形成了中醫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案,包括中醫藥分階段治療、有效組分及其配伍靶向治療等。德杏堂活血化瘀方藥具有補血養血、攻瘀散血、破血祛瘀、止血等多種功效,臨床中依據腫瘤血瘀證的不同特點,並根據微觀血瘀證指標,整體辨證論治。另外,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德杏堂活血化瘀方藥具有直接抵制或殺滅腫瘤細胞、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障礙、放化療增敏效應、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因此,腫瘤除早期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熱療及生物治療之外,活血化瘀的中藥治療是綜合治療中不可缺少的治療手段。
"六經八位中醫抗癌"中醫古方消瘤體系的集大成者
"六經八位中醫抗癌"是上海德杏堂多代中醫腫瘤專家積累、傳承下來的一套寶貴的腫瘤中醫治療體系,該體系整體結構龐大、完備,具體治療時而又細緻、針對性極強,可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融匯中醫典籍中各大醫家的上乘智慧,囊括中醫消瘤史上最為全面、權威的古方藥物精華,並歷經上海德杏堂中醫院多代專家百年來的精心研究和臨床實踐,可謂是目前中醫消瘤體系的集大成者。
該體系分別從"六經"、"八位"多個角度綜合治療腫瘤患者,以達到消瘤、防復發轉移、調理、祛痛等多種治療目的,能全面滿足臨床中腫瘤中醫治療的需要。同時該體系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其經過德杏堂多代中醫專家反覆修正、完善,可套用到各類腫瘤患者及腫瘤的各個階段,更可與手術、放化療、生物治療等其它治療方式聯合套用,以提高綜合治療效果。
"六經八位中醫抗癌"受到中醫文化影響,集理論與臨床套用於一體,注重整體觀、辨證論治,把腫瘤、人體、自然三者合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博大精深的中醫消瘤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