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9年

公元前249年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元年。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呂不韋成為秦國相國

(圖)呂不韋呂不韋

公元前249年,呂不韋成為秦國相國。
呂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於趙的秦王孫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遊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鄭國渠修建

(圖)鄭國渠遺址鄭國渠遺址

公元前249年,秦國奪取了韓國都城新鄭的重鎮成皋、滎陽,韓國此時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面對強敵,即將亡國的韓惠王派出了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這個人擁有的武器只有一張嘴,他要執行的任務就是說服秦國興修水利,這個人就叫鄭國。在韓國看來,認為是疲乏秦國、救亡圖存的好辦法,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疲秦之計”。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實是:把水利作為強國之本的思想已經產生。各國還把水利當作關係農業豐歉、國家強盛的大事。而秦國的關中平原,當時還沒有大型的水利工程。韓國的建議與當時秦國的主政者呂不韋急於建功立業的想法不謀而合,商人出身的呂不韋沒有來得及仔細思考這一建議背後隱藏的殺機,就把韓國賴以救命的“疲秦計”,當成了可以使秦國富國強兵、實現大統一的一招好棋。於是當年秦國便組織力量開始修建鄭國渠。

阿育王石碑

(圖)阿育王石碑阿育王石碑

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來此朝拜時修建阿育王石碑,刻在碑上的文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蘭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為蘭毗尼最重要的歷史文物。廟南有後人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內有釋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的牆壁上繪有反映釋迦牟尼生平的五彩繽紛的壁畫。此外,蘭毗尼還建有文物館和馬享德拉紀念碑等。

羅馬與迦太基戰爭

(圖)羅馬軍隊羅馬軍隊

公元前249年,羅馬人於一次海戰失利後將它在西西里島上的大部分軍隊撤回,迦太基方面也縮減了該島的兵力。在此後的數年中,迦太基人在哈米爾卡·巴卡的統領下向殘餘的羅馬軍及其在西西里島上的同盟軍開展了一場低強度的游擊戰。儘管哈米爾卡善於征戰,戰功赫赫,他的實力卻不足以使他取得任何接近於全面勝利的結果。
羅馬艦隊在埃古薩附近的海戰中又一次大獲全勝。由於認識到在缺乏海軍保護的情況下迦太基無法保住其西西里島上的據點,哈米爾卡求和了。根據由此產生的和約條件,迦太基向羅馬割讓西西里與利帕里群島,同時在此後十年中交納賠款三千二百塔連特——約合四百萬美元。

其他

(圖)戰時期地圖戰時期地圖

公元前249年,秦取得韓的成皋、滎陽,後全部占領上黨郡,並攻取韓的十三城。
公元前249年,呂不韋在洛陽宮建造的復道,是中國有文字可考的城市中最早的天橋。
公元前249年,楚滅越國。
公元前249年,楚滅魯,置魯縣,秦代屬薛郡,西漢時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為魯郡治。
公元前249年,外科已獨立成為一門,外科醫師稱為“瘍醫”。秦漢時代的醫學名著《內經》已有"疽篇"的外科專章。
公元前249年,齊國派軍收復被燕占據的聊城,年余不下,百姓災難沉重,他以親筆書信勸說燕將撤守,齊復得聊城。《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