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骨掃描

全身骨掃描

全身骨掃描是“骨顯像”的俗稱。 同位素全身骨掃描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檢測骨組織的代謝異常,所以能在X線和CT掃描出現異常之前顯示某些骨組織病變。此外,骨掃描可輔助其它影像學檢查明確臨床診斷。骨掃描的敏感性很強,局限是特異性不高,檢測病變定位準確,但定性困難,在鑑別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疾病時存在一定困難。 同位素骨掃描可用於下列情況: (1)原發性骨腫瘤及骨腫瘤的軟組織和肺轉移的早期診斷; (2)檢查原因不明的骨痛; (3)選擇骨骼病理組織學檢查部位; (4)制定放療計畫; (5)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其他系統腫瘤的術前分期及治療後的隨訪; (6)對可疑腫瘤患者進行篩選; (7)骨骼炎性病變的診斷及隨訪; (8)應力性骨折、缺血性骨壞死等骨關節創傷的鑑別診斷; (9)Paget病的定位診斷及治療後的隨訪。

概述

全身骨掃描是“骨顯現”的俗稱。

同位素全身骨掃描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檢測骨組織的代謝異常,所以能在X線和CT掃描出現異常之前顯示某些骨組織病變。此外,骨掃描可輔助其它影像學檢查明確臨床診斷。骨掃描的敏感性很強,局限是特異性不高,檢測病變定位準確,但定性困難,在鑑別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疾病時存在一定困難。

同位素骨掃描可用於下列情況:

(1)原發性骨腫瘤及骨腫瘤的軟組織和肺轉移的早期診斷;

(2)檢查原因不明的骨痛;

(3)選擇骨骼病理組織學檢查部位;

(4)制定放療計畫;

(5)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其他系統腫瘤的術前分期及治療後的隨訪;

(6)對可疑腫瘤患者進行篩選;

(7)骨骼炎性病變的診斷及隨訪;

(8)應力性骨折、缺血性骨壞死等骨關節創傷的鑑別診斷;

(9)Paget病的定位診斷及治療後的隨訪。

常用顯像劑

Tc-亞甲基二膦酸鹽(Tc-MDP)。劑量為740-1110MBq(20-30mCi)。

分類

骨顯像分為動態顯像和靜態顯像二種。

方法

常規骨顯像是指靜脈注射骨顯像劑後2-3小時全身或局部的靜態骨顯像,此時未進入骨組織的顯像劑大多已從腎臟排泄、血液內放射性作為本底已明顯降低,骨骼顯像清晰,注射後大量飲水可以加速Tc-MDP經腎臟排出,顯像前囑受檢者排尿以減少膀胱內尿液的放射性對影像干擾。由於骨顯像劑在正常人全身骨骼中分布不均勻,故採用比較左、右兩側對稱部位放射性的方法來鑑別病變部位和正常骨組織。

動態骨顯像是指三時相的骨顯像技術,三時相顯像技術是在靜脈注射骨顯像劑後於不同時間進行多次顯像,分別採集血流、血池及延遲(靜態)骨顯像的資料,Tc-MDP“彈丸”式靜脈注射後立即以2秒一幀的速度連續採集一分鐘,獲得病變部位及其對稱部位的動脈灌注系列影像,此時可見大動脈及二級動脈陸續顯像,隨即逐漸顯示軟組織輪廓。骨骼部位連同鄰近軟組織內放射性異常增高提示骨骼局部動脈灌注增強,是惡性骨腫瘤的常見表現。在注射後2-4分鐘期間以每分一幀的速度採集的影像為第二相即血池相,它反映了軟組織內的血運,局部放射性增高可由於局部血管增生擴張造成,也可能是由於靜脈回流障礙所致。骨骼顯像的第三相即延遲相,在靜脈注射後2-4小時採集,反映顯像劑在骨骼內的沉積情況,因此稱為延遲骨顯像或靜態骨顯像。

臨床套用

1.繼發性骨腫瘤骨顯像對於轉移性骨腫瘤的診斷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在腫瘤轉移的早期就伴有局部骨組織代謝異常,因此骨顯像發現惡性腫瘤骨轉移灶可較X線攝片早3-6個月。成人骨轉移多見於乳腺癌、肺癌等,骨顯像應為此類病人的常規檢查項目之一。惡性腫瘤患者如主訴有固定的骨骼疼痛,但實驗室各項檢查及X線攝片等顯示正常結果時,應做骨顯像以早期發現轉移病灶。

2.原發性骨腫瘤原發性骨腫瘤攝取骨顯像劑比正常組織或良性骨腫瘤高,動脈相亦有早期充盈,血池相呈現局部充血,延遲相表現為局部放射性異常濃聚。惡性原發性骨腫瘤以成骨肉瘤、Ewing氏肉瘤及軟骨肉瘤的惡性程度最高。骨顯像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屬何種類型的腫瘤,臨床需結合年齡、病變部位、病變數量、顯像圖的形態等綜合分析。某些原發性骨腫瘤的骨外轉移灶(通常是肺轉移)也能濃聚骨顯像劑,骨顯像對於成骨肉瘤肺轉移的診斷遠較X線診斷敏感。以溶骨性改變為主的原發性骨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病變組織對顯像劑的攝取無明顯增加,故診斷靈敏度不及X線檢查。一般來說,骨顯像顯示病灶的範圍比X線片所顯示的要大,對已確診的原發性骨腫瘤,骨顯像能顯示骨質代謝異常的範圍,有助於手術方案的制定和合理安排放療照射野的大小以及估計治療後的效果。

3.骨折大多數骨折的診斷依靠X線攝片並不需進行骨骼顯像。但對於脊椎、趾骨、腕骨、跗骨、胸骨和肩胛骨等處的細小骨折,X線有時難以發現,此時做骨顯像有診斷價值。應力性骨折是一種多次超負荷運動引起的骨折。又稱為行軍性或疲勞性骨折,類似細微骨折,在新兵訓練和長期急行軍時發生率很高,若不及時休息,繼續增加負荷,可能使細微骨折加重為明顯骨折,由於細微骨折沒有明顯的骨斷裂線,X攝片不能發現異常,骨延遲顯像,出現於疼痛部位卵圓形或梭形放射性異常濃聚,如骨顯像未見此類異常濃聚,可排除應力性骨折。

4.無菌性壞死骨折和錯位能損傷骨的血供,引起無菌性壞死。股骨頭是缺血性無菌性壞死最常見的部位,壞死初期表現為患側股骨頭區放射性減少,隨著股骨頭磨損髖白,刺激血管重建,放射性核素攝取量增多,逐漸出現“炸面圈”樣改變,即中心區放射性減少而周圍放射性增強,後期由於髖白磨損更加嚴重,放射性聚焦更加明顯以至掩蓋了股骨頭壞死的放射性減少,但斷層顯像仍能見到“炸面圈”徵象。一般認為骨三相顯像較單純延遲顯像靈敏。在股骨頭無菌壞死的早期可見局部動脈灌注相減低和血池相靜脈回流障礙。

5.移植骨監測骨顯像對判斷移植骨是否存活有獨特價值。骨移植後,待軟組織損傷反應減退,局部骨顯像若見移植骨處放射性近似或高於正常骨組織,表明血運良好,植骨成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