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省法

內省法

內省法(introspection)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稱自我觀察法,是構造主義學派的主要研究手段。心理學研究通常要求被試者把自己的心理活動報告出來,然後通過分析報告資料得出某種心理學結論。

基本信息

簡介

內省正心法是儒家修身的首要方法內省正心法是儒家修身的首要方法
構造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定為直接經驗,內省法便成了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行為主義心理學否定對意識經驗的研究,把心理學定為研究行為的科學,主張用刺激-反應方法進行研究,完全否定了內省法。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興起,意識又被帶回到心理學中,自我觀察法重新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並獲得了新的發展。
內省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研究出來的一種方法,是他的個性形式理論的一部分。
內省法能使個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觀念,讓個人可以用一面“鏡子”照出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因此它能夠預測調查對象對事物認識的變化,可以評估改變學員態度的培訓的效果。

歷史

用內省法來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古已有之。孔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意思是說,其平日所為無愧於心,故能內省不疚,而自無憂懼。

作用

內省法對研究人的心理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因為人的外部行為和內部的心理活動的關係往往不是單義的,而是多義的。但是,心理學研究又不能僅用自我觀察法而遽下結論。因為人對於自己心理活動的自我觀察報告都是在這種活動之後進行回憶的,而回憶可能不準確;人的心理活動有的是意識到的、有的是未意識到的,未意識到的心理活動顯然不能進行自我觀察;即使意識到了的心理活動也可能報告不出來,或不願報告出來,從而作出不真實的言語表達。因此,自我觀察法只有同其他的客觀研究方法相結合,才能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方式

內省法它有兩種方式:一種叫做自我觀察法(也叫自我內省法):是指個人憑著非感官的知覺審視其自身的某些狀態和活動以認識自己;另一種叫做實驗內省法:是要求被試者把自己的心理活動報告出來,然後通過分析報告資料得出某種心理學結論(一般在特定環境下進行,如心理學實驗室)。在心理學研究中通常採用後者,例如要求被試在解決給定問題時報告其心理活動。被試的報告可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也可以事後加以追憶;可以預先告訴他按照一定要求專就某些方面報告,也可以事先不作定向指示,事後讓他報告全部心理活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