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2型糖尿病

成人糖尿病中90%為2型,兒童2型糖尿病占所有2型糖尿病的1%~2%。 遺傳因素在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中起重要作用,有陽性家族史者遠高出於1型糖尿病。 高胰島素血症可協助診斷2型糖尿病,不高則不能除外,有45%2型糖尿病可有胰島素減低。

概述

世界人口中2型糖尿病(DM)平均患病率為2%~6%。成人糖尿病中90%為2型,兒童2型糖尿病占所有2型糖尿病的1%~2%。過去兒童1型糖尿病占兒童糖尿病中95%,20年來歐美各國兒童2型糖尿病明顯增多,新病例由12年前占糖尿病總數的5%增加到16%。由於成人2型糖尿病並發的心血管疾病、終末腎病、視力減退及肢體壞死等是傷殘及死亡的主要病因,因此兒童2型糖尿病的急劇增多引起醫學界高度重視,應該積極加以早期診治及預防。

流行病學

由於多數2型糖尿病可無症狀,目前確診者僅占部分病例,或誤診為1型糖尿病,確切的患病率尚不得詳知,多在篩查時發現或感染誘發高血糖,輕度酮症時確診。隨著肥胖兒童的增多,2型糖尿病患兒亦在增加。1999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發現近年兒童糖尿病新患者中2%~45%屬非IA型糖尿病。兒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是Pima印第安人,1992~1996年10~14歲兒童患病率為22.3‰,15~19歲為50.9‰;美國Cincinnati 1982年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率為:10~19歲0.3/(10萬·年),1994年增加到7.2/(10萬·年)。日本東京國中生2型糖尿病1976~1980年發病率為7.3/(10萬·年),1981~1985年增至12.1/(10萬·年),至1991~1995年增至13.9/(10萬·年);同期小學生2型糖尿病發病率則由0.2/(10萬·年)增至1.6/(10萬·年),後增至2.0/(10萬·年)。利比亞、巴格達、澳大利亞土族及加拿大等均報導兒童2型糖尿病急劇增多。天津1991年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總數的2%,至今已高達8.8%,最小的2型糖尿病僅6歲。

病因與發病機制

兒童2型糖尿病首先是胰島素作用失常,後來發生胰島功能衰竭。在糖尿病前期血糖正常時,高胰島素血症及胰島素抵抗均已存在,胰島素抵抗惡化時葡萄糖耐量減低,胰島素作用失常與分泌不足同時存在,肝臟葡萄糖輸出增加,高血糖條件下促使B細胞凋亡,加重胰島素抵抗及分泌不足,由此葡萄糖耐量降低(IGT)發展成糖尿病,已存在糖尿病者病情加重,以上稱為高葡萄糖血毒症。糾正高血糖可糾正胰島素分泌及功能失常,因此2型糖尿病在血糖較高時也要用胰島素治療。
遺傳因素在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中起重要作用,有陽性家族史者遠高出於1型糖尿病。各民族遺傳易感性的差異可以解釋不同的患病率。但環境因素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產生了大量的肥胖病,肥胖是兒童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肥胖兒童同時存在高胰島素血症和胰島素抵抗,尤其內臟型肥胖較皮下脂肪增多者更具危險性。近來發現脂肪酸過高可使心功能減低,使骨骼肌對胰島素產生抵抗及B組胞凋亡,進而發展成糖尿病。Leibowitz等用2型糖尿病的動物模型證實,從血糖正常及胰島素正常發展到2型糖尿病過程中,高血糖出現時總是伴有胰島素對葡萄糖刺激的反應低下,血漿及胰腺中胰島素前質增多,胰腺內胰島素貯存量減少,B細胞總體積也減小,故推測:具有胰島素調節基因缺陷的人在飲食過量的情況下,胰島素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除此以外,青春期發病率高是由於生長激素分泌增多,對胰島素抵抗而加重高胰島素血症,也是促使發病的因素之一。

診斷要點

診斷要點概述

先確診為糖尿病,根據糖尿病分類標準再確立2型糖尿病。
根據WHO1999年新的診斷標準,符合以下條件,就可診斷為糖尿病。
(1)空腹血糖達到7mmol/L(126mg/dl)。
(2)隨機血糖達到11.1mmol/L(200mg/dl)。
(3)OGTT試驗,即口服葡萄糖75g(兒童1.75g/kg),查即刻、30、60、90、120、180min血糖,120min血糖≥11.1mmol/L(200mg/dl)。
某些患者雖未達到上述標準,但已超過正常人血糖值,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稱為空腹血糖耐量減低(IFG)或葡萄糖耐量減低(IGT):
(1)IFG 空腹血糖值為6.1~7mmol/L。
(2)IGT OGTT後120min血糖為7.8~11.1mmol/L。
IFG與IGT均有可能發展為糖尿病,因此應定期隨訪及複查血糖以便早期診治。

臨床表現

兒童2型糖尿病患病年齡越來越小,可見於6歲胖孩,Pima印第安人最小的2型糖尿病僅4歲。10~14歲占73%,青春期多見於12~16歲發病,且女性多見;家族遺傳史陽性占45%~80%。85%患兒肥胖,多為中心型肥胖,BMI大於同年齡同性別的正常人。黑棘皮體徵在2型糖尿病中高達90%,多見於頸背(99%)、腋下(73%)、皮褶處(36%)或肘窩。黑棘皮征往往伴有高胰島素血症及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發病緩慢,35%可無症狀,僅25%有多尿或夜尿或尿路感染等,體重減輕不明顯,因為仍然超重。然而當手術時或並發感染時亦可出現DKA,新患者酮尿可達33%~50%。由於肥胖已存在多年,因此不少並發高血脂、脂肪肝,少數有高血壓。

實驗室檢查

應查尿糖、尿酮體、血糖、血脂(膽固醇、三醯甘油)、糖化血紅蛋白或果糖胺等,尚應查血C肽、胰島素及抗體。高胰島素血症可協助診斷2型糖尿病,不高則不能除外,有45%2型糖尿病可有胰島素減低。C肽降低有助於1A糖尿病診斷,尚應結合抗體陽性。必要時應查遺傳基因或特殊胰島素基因。

鑑別診斷

1.1A型糖尿病 發病急,秋冬季多見,三多症狀明顯,多伴消瘦;首診時DKA高達30%~40%;嬰幼兒及兒童多見;家族遺傳史陽性率<15%;常伴有遺傳易感基因:HLA DR3、DR4或HLA DQα1-52精氨酸或缺乏抗病基因:HLA DR2或HLADQ β-57門冬氨酸;有胰島炎,B細胞減少,血C肽降低,胰島素降低;胰島細胞抗體陽性(IAA,ICA-512/IA-α、IA-2β、GAD);TMAb或TGAb亦可陽性,尚可合併多內分泌腺自家免疫綜合徵;胰島素釋放試驗曲線低平;治療以胰島素為主,病程早期單服雙胍類或合用胰島素有效。1B型糖尿病除血中胰島素抗體陰性外,亦可有DKA,亦需胰島素治療。
2.線粒體糖尿病 特點為母系遺傳,輕至中度耳聾(可在病後20年出現),年齡11~81歲,無酮症傾向,不胖但B細胞功能降低,發病2~3年內可不用胰島素,類似2型糖尿病,以後亦需胰島素治療,以至於誤診為1型糖尿病。基因突變位於tRNA324,但最近發現有新的線粒體DNA突變,位於14577T/C,亦系母系遺傳。
3.晚發1型糖尿病 最初表現為2型糖尿病,尤其消瘦者應高度懷疑,應定期複查血C肽、抗體等。
4.青春期突髮型糖尿病(MODY) 特點為①常染色體顯性遺傳;②發病年齡<25歲;③B細胞功能減低。目前文獻報導已有6型(表1)。最常見的為MODY-2型及MODY-3型,但是MODY-2型較輕,病情一般不進展,MODY-1型與3型病情隨病程加重,有人從1A型糖尿病患者抗體陰性者中查出MODY-3型;MODY-4型影響胰腺發育,MODY-5型多伴腎臟病變。今後應開展分子生物學檢查以便確診。

預防

應大力開展衛生宣教工作,包括糖尿病知識、健康生活方式及科學營養知識的普及。對中小學生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同時篩查尿糖,陽性者查血糖、OGTT等。尤其對具有危險因素的群體應定期複查,包括肥胖兒、糖尿病家族史陽性者、具有黑棘皮征者、母親曾有妊娠性糖尿病者,葡萄糖耐量降低者及可疑糖尿病症狀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