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感覺統合失調

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

一、什麼是兒童感覺統合失調?

有許多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差、做作業拖拉、多動、緊張、膽小、退縮、愛哭、不合群、吃飯挑食或暴飲暴食等性格障礙而頭疼。過去,有的人將這些問題診斷為多動症,給孩子吃藥、打針等,但效果甚微,還可能造成某些後遺症;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有意不聽話,對孩子又打又罵,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創傷。

1970年,美國的心理學家愛瑞斯首先發現了在3~13歲兒童中,有10%~30%的兒童出現上述症候群,並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需要進行心理訓練來加以矯正。經過科學家的大量臨床心理研究發現,相當數量的兒童出現的上述問題是由於大腦對身體感覺統合的障礙,在醫學和心理學上稱為感覺統合失調或學習能力障礙

因為人體各部分器官都是通過與外界接觸,向大腦傳遞感覺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大腦的有效組合,指揮人完成各項活動。當這一系統由於發育或其它原因不能正常運轉時,就會出現上述行為問題。

二、兒童出現感覺統合失調會有什麼表現呢?

⒈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家長添麻煩,挑三揀四,很難與其他人同樂,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等。

⒉視覺感不良:表現是儘管能長時間地看卡通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經常多字少字;寫字時偏旁部首顛倒,甚至不認識字,學了就忘,不會做計算,常抄錯題等。

⒊聽覺感不良:表現為別人的話聽而不見,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等。

⒋動作協調不良:表現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滾翻、繫鞋帶、騎車、跳繩和拍球等。

⒌本體感失調:表現為缺乏自信,消極退縮,語言表達能力差,手腳笨拙等。

⒍觸覺過分敏感: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愛惹別人、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害怕陌生的環境、吃手、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等。這些問題無疑會造成兒童學習和交往的障礙,因為這樣的兒童儘管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於大腦無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而直接影響了兒童學習和運動的完成。

三、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是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

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很複雜,主要與孕育過程中的問題和出生後的撫育方式有關。例如:先兆流產、懷孕時用藥或情緒處於應激狀態、早產、剖腹產,出生後家長搖抱少,尤其是沒讓孩子經過爬就會走路,孩子靜坐多,活動少,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等。

這些問題在孩子幼年時也許不會表現出來,到了學齡期,就會在學習能力和性格表現出這樣那樣的障礙。與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們玩什麼東西一學就會,也能注意力集中,可是,在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方面,就顯得十分吃力,讓家長和老師非常操心。

據調查,普通人群中,約有10%~3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家長和老師應及早發現孩子的這些行為問題並及時進行心理治療訓練,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能力發展,造成孩子學習基礎差、心理發育遲緩和人際關係問題,進而出現厭學、逃學、撒謊等行為問題。

四、怎樣進行兒童感覺統合訓練?效果如何?

兒童感覺統合訓練首先由心理專家測查和診斷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程度和智力發展水平,然後制定訓練課程,通過一些特殊研製的器具,以遊戲的形式讓孩子參與,一般經過1~3個月的訓練,就可以取得明顯的效果,孩子的學習成績、邏輯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動作協調能力、人際關係、飲食和睡眠、情緒等方面均有令人滿意的提高和改善。

其中,兒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國、日本、台灣等地從70年代興起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現已發展成每個學校都設有感覺統合訓練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國內已研究開發了這一訓練理論的技術,在中國兒童中也取得了明顯的療效。臨床實踐表明,參加訓練的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85%的受訓兒童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五、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的課程安排是怎樣的?

兒童感覺統合訓練一個周期是20次,一次約1小時左右,訓練內容包括感覺統合訓練和特殊腦力訓練兩部分。心理醫生根據每個孩子的失調程度安排不同的訓練課程和時間。訓練20次後免費測驗,鑑定效果。訓練時間是孩子下課後和節假日,一星期不少於2次,重度失調的兒童訓練次數應更多一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