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節朗河谷

克節朗河谷

克節朗河谷位於中印邊境東段的西端,在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拉則拉山脊以南,西接不丹,東臨娘姆江曲,是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谷,因克節朗河流經其間而得名。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有林中草場68個,是中國西藏自治區錯那縣勒村的夏季牧場。

基本信息

自然環境

克節朗河谷克節朗河谷
該區山高谷深,林木茂密,屬典型的高山狹谷密林地。主要山脊比高均在1500米以上,有的高達3000米。山勢陡峭,坡度一般在45~60度山頂多為風化露岩,常有濃霧,終年積雪。山腰多為60~80度懸岩絕壁,不易攀登,除間有山腰谷地外,極少有平壩。山間谷地狹窄,一般寬度為50~300多米。

森林密布,海拔4000米以下,多為原始森林,有松杉、杜鵲林和灌木草叢,通視展望十分困難,人員易迷失方向。松、杉林間可勉強穿行,多數杜鵲林、青槓林和竹林地段,由於藤葛纏繞,地面覆蓋厚約半米的腐殖質層,鬆軟,吸水性極強,人馬行走極為困難。道路少而窄,除勒經仲昆橋至加林定,邦岡丁經哈東拉至龍布,吉米塘、龍拉至達旺為四季暢通的鄉村路外,其餘均為季節性小道。主要有扯冬經章多翻嘎波拉(或桑采拉)至龍布,章多翻吉山口至不丹,學不洞經色章湖翻郎當山口至不丹,自采向北翻拉則山口可至勒,勒經松多翻沙溜山口、打章寺通達旺等數條。道路多沿河坎,崎嶇難行,並間有石峽路、階梯路,傍崖窄路、樓道等險阻地段(勒經仲昆橋至乃林芒橋段,就有樓道6處)。有的地段單人通行亦需手攀足蹬,十分困難,一經破壞不易修復。離開道路一般不能通行,但有少數地段可以沿山腰運動。

河深岸陡,河床比降大,水流端急,多不能徒涉。娘姆江曲河寬20~60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5~7米,由北向南流經麻麻、下地、邦金、大巳江入達旺河,全長約45公里。克節朗河(又名南卡曲)發源於色章湖,在仲昆橋南側注入娘姆江曲,全長約12公里,河寬10~15米,水深1米,流速每秒3~5米,有的地段達7米。兩岸重巒疊峰。河底多亂石,水冷浸骨。自采以東河水較深,除擇繞牧場和邦岡丁附近可徒涉外,余均不能徒涉。自采以西地段,河水較淺,可以徒涉。河上橋樑多為簡陋的木橋、鐵索橋、竹索橋、藤索橋和溜索橋,且年久失修,雖易於破壞,但因系林區取材方便,比較容易修復。

氣候條件

克節朗河谷和達旺地區氣候溫和,高山谷地垂直溫差懸殊,晝夜溫差大,一般都在攝氏15℃以上。山間谷地有規律性雲霧,一般每日約15時起霧,至次日10時左右始散,雲霧大時,目視距離僅達數米,觀察和聯絡困難。

雨量比較集中,每年5~8月為雨季,時有山洪暴發,沖毀道路橋樑,阻斷交通,谷地下雨,山上下雪,空氣潮濕。間有螞煌、毒蟲等為害。12月至次年3月為雪季,高山埡口多為雪封。

民族

居民主要為門巴族,也有少數藏族。門巴族在文化、語言、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上既受藏族的影響,又有本民族的特點。該民族多居住在河谷兩側台地和山腰林間空地,信奉喇嘛教,與藏族宗教關係密切,有樸素的愛國觀念,大多數人知道自己歷來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差民。

由於印度侵占該地區後,推行語言同化政策,廣泛使用印地語、阿薩姆語和英語,因此只有老年人和中年人會說藏話,青年人多不懂藏語,但會說些印地語。當地居民主要從事農業,農作物有青裸、養麥、雞爪谷和豌豆等。

自衛反擊戰

1中印邊境戰爭圖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的克節朗河谷戰役可以堪稱為PLA戰史上最為精典的“閃擊戰”,它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情況下,運用步兵、炮兵,工程兵、運輸兵等諸兵種,三個小時內拿下克節朗河谷,三天內全殲印軍王牌第七旅,並活捉該旅旅長達爾維準將,並以此打開了通向中印邊境重鎮——達旺的大門,為中印邊境戰爭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央軍委在發給參戰部隊的“嘉獎令”中明確指出:“這次對印度侵略軍的反擊作戰,我參戰部隊的指戰員,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昂揚,艱苦卓絕,勇猛善戰,乾脆的殲滅了敵人,取得了初戰的偉大勝利。

印軍部署特點

克節朗地區印軍的部署特點是背山面水,前重後輕,寬正面,淺縱深,狀似短腿“丁”字。其右翼突出暴露,比較薄弱,其左翼依託高山與縱深聯繫較緊,既是印軍部署的重點又是其要害。
印軍的部署多以連(或加強連)為單位分散配置,組成支撐點式的環形據點。點與點之間間隙較大,缺乏戰術協同和火力聯繫。陣地多設在山腰、山腳、谷地、河邊和埡口兩側,以控制道路、河谷、橋樑和山婭口。重視組織和運用火力,對重要接近地段,均事先進行了標定,計畫了火力。火力組織上重視正面,忽視側後。工事主要以地堡群為主,輔之以簡單的野戰工事,並有鐵絲網、鹿磐、竹籤和地雷等副防禦設施。地堡多系土術和木石結構,有時利用大石或石縫構建,質量雖差,但數量較多。1個連的地堡約在50個以上,有的連甚至超過100個。地堡之間以交通壕、笙壕相連線,每個地堡可容納35人,核心堡可容納10~15人,既能戰鬥,也便於生活。地堡射孔多開在正面(有13個槍眼),視界、射界較窄,射孔死角較大。工事隱蔽偽裝較好,不易發現。印軍第七旅進入克節朗地區僅20多天,即完成了各據點的防禦工事。入侵擇繞橋西的印軍,一夜之間即架設了一道40餘米長、縱深約1米的鹿砦。

我軍作戰計畫

克節朗河谷中印邊境東段圖
西藏軍區前指對克節朗地區自衛反擊作戰預計分兩步進行:第一步用一天時間,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隊第一五五團和第一五七團主力,在山南軍分區守點分隊配合下殲滅卡龍、槍等地區印軍;以第一五七團1個加強營從右翼向章多迂迴,並相機攻占之,切斷印軍向西南的逃路;以第一五四團殲滅沙則、克寧乃地區印軍,並攻占克寧乃橋,同時以1個連控制打丁、構築工事,阻擊由丘散謀方向來援之印軍;以1個火器分隊占領讓當南山,以火力封鎖哈東拉至克寧乃的道路。砍掉克節朗地區的兩翼。第二步用兩天時間,以第一五五團、第一五七團和第三十二團第二營攻殲扯冬、色兄朗溝地區的印軍。第一五四團除控制打丁、讓當兩地任務不變外,團主力配合第一五五團、第一五七團攻殲邦岡丁、扯果布、色兄朗溝的印軍。
山南軍分區第二團自采、擇繞、幾兒等守點分隊在戰鬥打響後,以火力從正面壓制和牽制印軍,配合主攻部隊作戰。第一團第一連於10月19日進至崩巴則山口,選擇有利地形,構築工事並向沙溜山口方向派出偵察警戒,保障戰役左翼側的安全。
炮兵第三○八團兩個120迫擊炮連(火炮12門)和第十一師兩個82迫擊炮連組成輕便炮群,配置在拉則拉、塔拉地區,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戰。
第十一師高炮營位麻麻、薄山口、寶了山口一線,擔任對空掩護,保障後方運輸的安全。反擊開始後,對侵入中國領空的一切飛機,只要在有效火力範圍內,一概予以射擊,力爭將其擊落。該營歸軍區前指直接指揮。
西藏軍區前指統一指揮克節朗、達旺地區的反擊作戰。為配合克節朗方向的作戰行動,西藏軍區還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命令昌都軍分區在察隅方向以兩個營的兵力,向嘎靈公印軍實施佯攻;林芝、山南軍分區之南伊、來果橋、巴嘎、工勛、馬及墩和肖6個邊防哨卡,前推至“麥克馬洪線”,迷惑和牽制印軍。昌都、林芝、山南軍分區部隊的佯動和推卡行動,可以牽制當面印軍,造成配置在中印邊境東段印軍的全面緊張,以保障克節朗地區主要反擊方向的作戰取得勝利,佯動、推卡部隊由軍區直接指揮。為保障克節朗方向作戰部隊的側後安全,並在必要時支援克節朗作戰,西藏軍區又令第十一師組織精幹指揮所率第三十二團(欠第一營而配屬第三十一團第一營)、第三十三團(欠第一營,並指揮三十一團第二營)於10月10日由日喀則出發,10月22日進至錯那附近集結待命(第三十二團於19日20時進至勒)。錯那經棒山口至達旺約60公里,向西南至麻麻40公里,交通方便,便於機動。第十一師前指率第三十三團進至錯那後,既可對棒山口、達旺之印軍構成威脅,又可在需要時迅速南下直插達旺或其以東地區。

反擊

1中印邊境戰爭
從10月20日7時30分起,炮兵群和各團屬炮兵對克節朗地區之印軍實施了15分鐘的火力急襲,摧毀了印軍的炮兵陣地和部分工事。7時45分,步兵發起衝擊並迅速突入印軍陣地。

一)強攻槍等、卡龍,砍掉印軍的左翼
反擊作戰開始後,第一五五團主力在炮火支援下,迅速從卡龍、槍等之間渡過克節朗河,向槍等、卡龍印軍展開攻擊。在戰鬥中,發揚積極主動,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獨立作戰,孤膽作戰的優良戰鬥作風,僅用半天時間全殲卡龍、扯冬、絨不丟印軍3個連和1個營部共360餘人。俘虜第二拉加普特營營長瑞克中校和第四師通信團長泰瓦利中校,為全殲克節朗地區印軍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由於印軍長期經營,陣地配系依山勢、林木、石崖設定,據點隱蔽而且堅固,地堡群連環配套,火力配系嚴密,堡與堡之間便於形成交叉火力,相互支援,第一營在作戰中只能逐堡強攻,攻堅戰打得十分艱苦,全營共傷亡138人(亡59人,傷79人)。

克節朗河谷克節朗河谷
二)攻克沙則,砍掉印軍的右翼

我軍全殲第九廊爾喀聯隊第一營1個加強連,殲112人(斃80人、俘32人),繳獲81迫擊炮4門、51迫擊炮2門,輕機槍9挺,步槍、衝鋒鎗和手槍72支,90火箭筒2具,電台5部。

沙則(兼則馬尼)位於“麥克馬洪線”以北,克節朗河谷東端,在得芒以南約1000米處,與得芒邊卡南北對峙。東臨娘姆江曲,西靠拉丁山,依山傍水。娘姆江曲水深流急,不能徒涉。沙則以南仲昆橋,是沙則印軍通向其後方的咽喉,拉丁山東麓,地形陡峻,仲昆橋至沙則西南側一段為懸崖絕壁,靠沙則西側一段坡度為40~70度,步兵勉強可以運動。沙則北側有一水溝,可以徒涉,溝北有一道橫山樑。該地森林茂密,主要為松杉和青槓林,並間有灌術草叢,通視不良,利於隱蔽。娘姆江曲西岸有一條可四季通行的鄉村公路,向南經吉米塘、下地、龍拉可至達旺。1959年3月達賴集團外逃時,就是經由此路逃往門隅、再逃到印度的。
沙則是克節朗地區印軍右翼的重要據點,印軍於1959年侵占該地,設立據點,經多年苦心經營,工事比較完備堅固,由印軍1個加強連又1加強排據守。沙則及其以南構築了較堅固的土術和石木質大小地堡100餘座,並在前沿設定了鹿砦、竹籤,架有3米寬、50厘米高的鐵絲網道。整個陣地由4個地堡群組成,採取縱深梯次配置,防禦正面寬約300米,縱深2500米。整個陣地火力配系均前重後輕,火力均指向中國得芒邊卡和沿江道路,該印軍企圖憑堅據守。
沙則戰鬥,殲印軍162人(得芒邊防隊殲13人),繳獲輕機槍14挺,各種槍94支(得芒邊防隊繳獲11支),81迫擊炮2門,51迫擊炮2門,90火箭筒3具,電台3部,步談機3部,電話機。3部,望遠鏡4具及彈藥、物資一部。在第三營攻擊沙則時,第一五四團第一營(欠第三連)進至克寧乃地區,並逼近克寧乃橋,但因指揮員顧慮較多,動作遲緩,未迅速展開進攻,直至20時印軍已逃竄才占領該橋,失去了殲滅該地印軍的機會。
三)迂迴章多,切斷印軍的退路
章多位於“麥克馬洪線”北側,距克節朗河約6公里,是群山環抱中的一個盆形台地,海拔4800米,比高1900餘米,坡度70度左右,南高北低,地勢險要。有一條小路向西南通桑采拉、吉山口,翻吉山口有小路通不丹,向東北通絨不丟。山頂為風化石,長年積雪,山腰部為稠密的杜鵲林,山腳為松杉林並雜有灌術草叢,通行極為困難

章多是印軍在克節朗河谷地區的指揮、補給中心。該地駐有印軍第七旅旅部及通信、後勤、工兵等勤務分隊各一部,第九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兩個連,炮兵第四旅第三、第四連,共約600餘人。旅部機關率勤務分隊駐章多,旅長率少數人駐勒絨南側,各戰鬥連隊配置在章多周圍山頭及埡口上。章多南側200米處配置75山炮4門,北側配有106.7迫擊炮4門,並建有空投場1個,章多西側的4300高她是其左側後的重要屏障,由第九廓爾喀聯隊第一營的1個加強連駐守,築有野戰工事及地堡。邊防部隊迂迴攻占章多,不僅可動搖印軍防禦,而且可切斷其南逃的道路,還可阻擊由龍布方向來援印軍。
到21日上午,第一五五、第一五七團和第三十二團第二營分別對克節朗河以南山林、色兄郎溝和章多周圍進行清剿,並控制了桑采拉、嘎波拉和吉山口。至此,克節朗地區反擊戰遂告結束,殲滅了印軍第七旅旅部(旅長達爾維逃跑後被俘),第二拉加普特營和第九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全部,旁遮普聯隊第九營大部、阿薩姆步兵第五營和近衛聯隊第四營各一部。擊斃第四師通信團副團長拉姆•辛格少校以下770餘人,俘第四師通信團長泰瓦利中校,第二拉加普特營營長瑞克中校、第九廓爾喀聯隊第一營營長阿魯瓦利亞中校、阿薩姆步兵第五營營長拉頓•辛格中校以下970餘人。

意義

克節朗地區的反擊作戰,是一場短兵相接的攻堅戰。對入侵印軍的據點,都是逐堡攻克,逐點攻殲的。每攻殲一個印軍據點,均需攻克數十座甚至上百座地堡。西藏邊防部隊高度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全殲印軍第七旅,取得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初戰勝利,有力地打擊了印度的囂張氣焰,配合了國家的政治、外交鬥爭,同時也鼓舞了中國邊防部隊的士氣和鬥志,為下一步的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10月22日中央軍委在發給參戰部隊的“嘉獎令”中指出:“這次對印度侵略軍的反擊作戰,我參戰部隊的指戰員,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昂揚,艱苦卓絕,勇猛善戰,乾脆的殲滅了敵人,取得了初戰的偉大勝利。捷報頻傳,中央軍委極為高興”。並號召部隊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準備連續打擊入侵之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