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歲月

光榮歲月

法國電影《光榮歲月》導演是拉契得·波查拉,影片講述了一段二戰時期的故事,是一部英雄史詩之作。導演:拉契得·波查拉;主演:賈梅爾·杜布茲、薩米·納塞利、羅什迪·澤姆等。該片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2007)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由IFC Films公司製作發行,於2006年9月27日在法國上映。

基本信息

影片資料

導演:拉契得·波查拉Rachid Bouchareb
編劇:拉契得·波查拉Rachid Bouchareb
演員:加梅勒·杜布茲Jamel Debbouze .....Saïd Otmari
薩米·納塞利Samy Naceri .....Yassir
羅什迪·澤姆Roschdy Zem .....Messaoud Souni
影片類型: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France:128 min / Canada:120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國家/地區:法國阿爾及利亞比利時摩洛哥
對白語言:阿拉伯語 法語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評級:Rated R for war violence and brief language.
級別:Argentina:13 Sweden:15 France:U USA:R Singapore:NC-16 UK:12A Canada:14A Switzerland:12 Malaysia:U Malaysia:18SG Ireland:12A
製作成本:€14,500,000/estimated

劇情梗概

本片著重塑造了一批原籍北非的法國戰士。講述了從1944年到1945年,當法國開始擺脫納粹統治的時候,法國軍隊中四個非洲“土著”士兵的經歷。以勇氣著稱的這四個青年被送到了戰場的最前線。他們從未踏上法國故土,戰爭的緣故他們受到徵招參戰對抗納粹德國人,這群無名英雄將奮勇深入敵陣面臨德軍戰線的猛烈攻擊。 金錢、對於法國或者法國軍隊的愛、對自由平等的信仰,他們手拿武器,進行著同一場以解放法國為目標的戰鬥,各自卻懷有完全不同的動機……

一句話評論

這是一部關於勇氣和犧牲,關於危險團結,關於英雄與無用的史詩之作,帶著巨大的力量、壯美和情感,演員一流的表演,使得影片鮮活生動。 ——紐約時報

影片塑造了多個忠心耿耿的人物形象以及氣勢磅礴的遠景鏡頭畫面,都會使得該片向觀眾傳遞出沉甸甸的份量和其中的浩然正氣。

二戰期間,在面對為捍衛自己的權利而戰鬥的北非國家的態度上,法國完全採取區別對待的政策,法籍阿爾及利亞裔導演拉契得·波查拉在電影《光榮歲月》中飽含感情地講述了這段戰爭和歷史。一千六百萬美元經費的大成本,多個國家的聯合製作,打造出這部人物眾多的群戲,它並沒有局限於關注當時的大時代以及大事件戰爭,而是集中精力刻畫人物性格,高度頌揚了這一批勇敢的戰士,雖然當時他們只是正在服役的二等兵

與愛德華·茲威克的《光榮》Glory(1989)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影片劇本包含眾多關於不公正主題而設定的“標準事件”,但同時塑造了多個忠心耿耿的人物形象以及氣勢磅礴的遠景鏡頭畫面,都會使得該片向觀眾傳遞出沉甸甸的份量和其中的浩然正氣。《光榮歲月》在說法語地區的商業前景十分看好,特別是在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進入候選名單之後,這樣一來全世界範圍內愛好法語片的觀眾都願意為它的票房成績添磚加瓦。

偉大作品

影片採用了一個法語電影從未涉及過的敘述角度:從四個北非外籍軍團士兵的眼中,來看待解放“祖國”的那場戰爭。這個題材其實觸及了當今法國社會里,多民族融合中潛藏的微妙情感。對於法國殖民地後裔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值得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該片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大獎。

拉契得·波查拉的這部電影法語名字為“Indigènes”,英文片名是“Days of Glory”(光榮的日子),是一部鼓舞人心的戰爭題材影片。作為一名阿爾及利亞血緣的法國導演,拉契得·波查拉之前已經執導過四部電影,而在本片中他追隨了二戰期間步兵團的一個小分隊,從北非穿越義大利然後橫跨了法國最後來到東北部地區的阿爾薩斯,以此構成了影片的主要素材。

本片作為阿爾及利亞官方選送代表參加200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光榮歲月》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部佳作,還可以說是一部近乎於偉大的電影,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講述戰爭狀態下危急故事的手法新穎,歐洲戰爭時期的題材可謂是司空見慣,但它卻採用了一個新角度立場,加上極好的攝影效果。英文片名“Days of Glory”(光榮歲月)則能夠激發人們想到馬賽進行曲開始所唱到的那些歌詞:宣布征戰的光榮歲月已經到來,祖國的兒女們都應該站起來。

歷史遺忘

《光榮歲月》劇照

在這部電影中的士兵們,都是來自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其他法國殖民地,他們為法國而戰,只是自己本民族和國家的身份卻很模糊。他們的故事將是獨一無二的:成千上萬的英勇戰士在法國的旗幟之下與軸心國作戰,但是他們的經歷卻永遠都不會被寫進主流戰爭史中。

在這部影片中,反覆在強調的一點就是為擺脫侵略法國的敵人德國作戰是一種愛國的責任,但是他們卻又不斷遭遇到自己作為二等公民所面臨的窘境,哪怕是共和國一直以來宣揚的自由平等和博愛。有一些侮辱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黑人和阿拉伯士兵們在餐廳不準許吃新鮮的西紅柿。升職只能是針對本土出生的法國人而言;非洲軍團連戰數月也不能撤退,假設他們沒有服從命令或者是比其他人消耗更多,不滿情緒很快就會寫在每一個白人軍官的臉上。

現在這個故事所涉及到的背景大家都很熟悉,至少從1789年開始,法國這個概念就代表了,至少是在理論上,既是一個全球性的願望(例如銘刻在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里),也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政體。《光榮歲月》向人們精確而複雜地展示了這個矛盾綜合體是怎樣形成的。有一些北非裔士兵,即使他們十分憎恨自己的國家被法國殘酷而血腥的殖民統治,依舊堅持相信這一古老的共和宣言,相信他們在這場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會博得他們的殖民者的認同,至少會與自己平起平坐。

一些法國人,士兵們和老百姓,都很希望擴大這一戰線。影片中出現過這樣一個場景,負責指揮北非士兵的軍官有一次告訴部下不要稱呼這些士兵為本地人,而且“穆斯林”這個稱呼也不恰當,部下就反問道:“那么我應該怎么稱呼他們呢?”“男人們,”指揮官回答。他們就是男人,也只是如此而已。

獲獎情況

本片入圍200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候選名單。

此前參加過的電影節有:

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電視錄像節(21-9/5-10-2006)

蘇黎士電影節 (27-9/2-10-2006)

比利時納慕爾法語片國際電影節 (29-9/6-10-2006)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6-10/15-10-2006)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12-10/20-10-2006)

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20-10/2-11-2006)

西班牙瓦雅多里電影節(22-10/28-10-2006)

英國倫敦電影節 (10月/11月 2006)

第5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光榮歲月》中的五個男演員Jamel Debbouze、 Sami Bouajila、 Roschdy Zem、Samy Naceri、 Bernard Blancan憑藉在該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相關咨訊

備受關注的《色·戒》因故再度延期於11月1日上映。《色·戒》延期的原因,有關方面沒有明確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尺度,在審查上多花了一些時間,還有一種說法是檔期原因。它留下的空檔將由二戰大片《光榮的歲月》補上,《光榮的歲月》將於10月26日在廣東院線上映。

《光榮的歲月》2007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美國廣播電影影評協會獎、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坎城電影史上首度由5位主演集體獲得影帝)、法國凱撒電影節最佳原創劇本獎等。影片講述了從1944年到1945年,當法國開始擺脫納粹統治的時候,法國軍隊中4個非洲“土著”士兵的經歷。片中有一句經典台詞:“解放了法國,我們就可以回家了!”一群來自北非的阿拉伯裔士兵,不遠萬里參加二戰,無論目標是金錢還是自由、平等、博愛,他們最終成長為將納粹德軍趕出法國的急先鋒

法國前總統席哈克說:“這部影片是對二戰中法國非洲部隊的感謝。他們留給我們的勇氣和民族之間親如手足的情誼,值得我們長久分享和珍藏。”《紐約時報》也給予了該片高度評價:“這是一部關於勇氣和犧牲,關於危險與團結,關於英雄與無奈的史詩之作,帶著巨大的力量、壯美和情感。演員一流的表演,更使得影片鮮活生動。”

影片評論

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影片,如果本著血腥與戰爭的話,那么也許此片會令許多人失望的,而且此片的背景已經注定這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反戰影片,雖然它講述的的確是二戰時期的事情,雖然它也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性,但本片中對自由對尊嚴的宣揚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作為一個時代的揭示,此片也許更能表達出某種我們極力高呼的東西,那就是自由。

不可否認,《自由宣言》是法國帶給全世界的一個財富,公平,自由與尊嚴,這應該是每一個人都享有的基本權力,但在法國這樣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裡,也許它也並不能極大程度上的實現,這是一種悲哀,尤其是對於這群為了法國解放,為了抗擊納粹而英勇作戰的士兵們,這種感覺是無奈的,甚至是一種戲諷的背棄。

雖然影片中的五個重要角色各有性格各有追求,但他們同時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很明顯,這是一部團結的影片,這個阿拉伯裔子民的團結為此部影片的重中之重。

故事發生在二戰末期,即1944年與1945年兩年的時間內,作為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摩洛哥等北非國家的阿拉伯人參與到了戰爭,抗擊法西斯的侵略,卻解放他們心目中的祖國――法國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殖民地的人竟然將法國當成了自己的祖國,但他們永遠不是法國人,這一點貫穿了影片的始終。

首先,這群北非士兵總被派往戰爭的最前沿,他的勇敢雖然為戰爭取得了勝利,但付出的卻是慘痛的代價,更客觀地說,他們實際上是被賦與了敢死隊的任務。從古至今,這種敢死隊的角色大抵只有兩種,一種是死囚的交易,免除死刑卻必須在戰場上以性命相搏,這是一種賭搏,而另一種則是一種誓言,大多是為震軍威而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但這些北非士兵卻兩者皆不是,而是一種歧視的做法。於是,他們便在這種歧視下成為了戰爭的最早犧牲品。

但這種歧視遠不如此,例如西紅柿的分派,例如永遠不能踏上法國土地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這群北非士兵注定不被法國人認同,注定是一群被拋棄的軍隊

為了法國的自由,卻得不到尊嚴,這令這群北非士兵無法理解,而這種矛盾對根植在每一個士兵的心中。

下士是一個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戰士,他很天真地認為只要通過學習便可以得到法國人的認可,於是他一面英勇地作戰,一面抓緊時間學習。但現實永遠是殘酷的,當他目睹了升職者只能是那些法國人的時候,他多少有些絕望,他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法國人,在法國人的眼中,自己永遠是一個異族者。雖然他為此打了中士,但事實上他並沒有放棄過這種幻想,於是當影片最後時刻,面對危險的時候,不僅僅是勇氣為他做出了抉擇,更重要的是一種尊嚴與信念,他知道自己必須做出些事情來,這已經無關自己是否能融入進法國的社會中,無關自己是不是能夠得到升遷,而僅僅是一個象徵,一個能夠讓人們記住的任務。但當戰爭結束的時候,當他所有的弟兄都死去的時候,法國軍隊的進駐卻沒有對這群阿拉伯人提出任何讚許,記者的鏡頭下是法國軍人,他的尊嚴並沒有如他所願的那樣得到滿足,於是他只能落泊的生活在法國,孑然一身,享受著戰爭所帶來的傷痛

槍手同樣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在他的家鄉,他不能與法國女人結合,通過戰爭,通過為了法國解放而英雄地戰爭,他認為自己能夠享受到與法國人同等的代遇,包括與法國女人的正常的愛情。愛情雖然依然存在,但由來以久的觀念令軍部的人將信件阻隔了,於是,這段愛情也隨著他躺倒在火箭炮而灰飛煙滅。這是一個浪漫的悲劇,但更是現實的反映,愛情被歌頌了,但愛情更多地在槍手這個角色身上成為一種符號,與下士的學識一樣,這是一個象徵,但這種象徵在歧視的法國人眼中依舊蒼白無力。

小偷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他並沒有大的理想,只是希望隨著軍隊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當他們走到法國人所信奉的基督面前的時候,他看到了耶蘇的受難,這是無關信仰的受難,是有關自由的戰爭。在這個人物身上,導演以一種很現實的筆觸表明了任何宗教中的平等與自由。於是,小偷尊重法國人所信奉的宗教,這與影片中對阿拉伯人的歧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偷在下士的鼓動下也參加了最後的一仗,在他死的時候,也許沒有任何對那種歧視的反抗了,所擁有的只是英勇,只是對自由的渴望。

Jamel的表演依然出彩,看過天使愛美麗》《女王的任務》的人肯定不會忘記這個矮子的。在這部影片中,他的想法似乎更加簡單,那就是解放法國,這是唯一的標準,並不想通過這個戰爭證明什麼,也不想得到什麼。於是,他那種傻傻的樣子得到了中士的認可,但正因為如此,他卻被阿拉伯人排斥在外,成為一個貌似小人的角色。但當他發現了中士的秘密之後,他這才發覺自己太過幼稚了。被欺騙的感覺令他開始反思作為一個阿拉伯人為什麼要為殖民主作戰。但這種反思的力量是極其微弱的,最後他還是同意了下士的決定,並且最後在營救中士的過程中獻出了生命。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但他的善良與無欲無求則恰恰是法國人所需要的,換句話說,法國人在這場戰爭中要的只是戰士,只是武器,而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可能成為法國人的人。Jamel的角色極具象徵意義,同時也表明了當時法國人心目中的殖民地阿拉伯人的地位。

中士是一個悲劇型的人物,影片中他是與這些阿拉伯士兵直接對立產生衝突的一個人物。但當每一次衝突之後,他面對上司而為自己的士兵說好話的時候,我們似乎只是認為這個是一個好的長官。但JANEL的無意發現令這個人物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暴光,他的法國人身份得到了質疑,於是,他變得與那個下士一樣,為了尊嚴,他隱藏了自己的身份,這種表現的悲劇力量是極其可怕的,說明當時似乎只有一種可能能夠認法國人承認。這種承認是一種欺騙,就象《人性污點》中的那個教授一樣,可怕的社會觀念。

影片的拍攝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似乎在告訴法國人不要忘記了這段歷史,這是一群被歷史遺忘了的英雄們,他們的功績應該得到讚揚,因為他們同樣為自由付出了很多,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一部關於阿拉伯人自由與尊嚴的偉大史詩性作品就這樣誕生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