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果甘亨

osae)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 光果甘草系根莖性和根櫱性多年生植物,根系強大,可深入土壤中1.5―2m,甚至可達7―8m。 光果甘草有根瘤,但瘤體很小,徑儀1―2mm,故乾後很難用肉眼看到。

中文名(拉丁名)
光果甘亨(GlycyrrhizaglabraL.)
種別名
洋甘草
科中文名(科拉丁名)
豆科(Leguminosa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單一或多分枝,無毛或具短柔毛。偶數羽狀複葉,具小葉3―7對,矩圓狀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5cm,寬1―2.5cm,先端鈍或微凹。總狀花序長5―10cm,果期伸長;萼短毛或腺體,萼齒狹披針形;花冠淡紫色,蝶形。莢果矩圓形,直或稍彎曲,長1.5―3cm,寬4―5mm。無毛或被腺毛。種子1一7個,圓腎形(圖49)。細胞染色體2n=14

地理分布

這是一個分布十分廣泛的種。在我國,分布於新疆的西北部、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甘肅河西走廊西部;在國外,分布於中亞俄羅斯阿富汗伊朗德國法國西班牙,地中梅沿岸、北非。

生態特徵

光果甘草系根莖性和根櫱性多年生植物,根系強大,可深入土壤中1.5―2m,甚至可達7―8m。在地下水位不太深的地方它生長發育良好。在新疆,光果甘草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展葉,5月上旬至6月中旬開花,6月中旬至10月上旬結果、果熟,7月開始落葉,10月開始莖枯,落葉後莢果長時間宿存在莖上越冬。春天從位於莖下部的不定芽長出新莖。刈割後可從休眠腋芽長出帶有小葉的枝條,這種特性可使光果甘草在被刈割或採食後能夠迅速再生。根係為多年生,垂直的根莖粗4―5crn,根系垂直伸入土壤,一般達地下水;水平根莖自大約20―25cm深處的垂直根莖發出,有時在40―50cm深處有第二層根莖。水平根莖長可達3―5m,粗1―2cm。它的更新主要依靠營養繁殖,垂直和水平根莖上均生有不定芽,由芽向上發生地上枝條,向下形成不定根。垂直根莖向各方向生長水平根莖,後者頂端常向上彎曲,長成地上枝條,水平根莖死後,個別枝條即形成獨立的植株。朴子繁殖不被,多發生在比較濕潤的生境,也出現在羊的放牧地和羊群點。光果甘草有根瘤,但瘤體很小,徑儀1―2mm,故乾後很難用肉眼看到。在乾旱或鹽漬化土壤上根瘤數員大減。光果甘草一般喜生於比較粘重而未鹽漬化的土壤上,在沙土上也能生長。對水分條件要求較高,喜濕潤,但水分太多的土壤對它也不適合。光果甘草為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地區的旱中生柏物,它的分布區乾燥度一般在5以下,最多不超過20;降水量一般在180mm以上,最低不低於40mm;年積溫(≥10℃)不低於2100℃,光照一般在2730―3000小時之間1)。由於對土壤水分要求較高,它所分布的生境多為河流谷地、河漫灘,地形低處、灌溉渠旁、溝谷旁、路邊、林緣、翻耕農田及休閒地等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方。在條件較好的生境,它可以構成純群落,也可以同白花草木樨(Melilotusalbus)、黃香草木樨(M.Officinalis)、白三葉(Trifoliumrepens)、頂羽菊(Acroptilonrepens)構成群落,在以光果甘草占優勢的群落中常有假葦拂子茅(Calamagrostispseudophragmftes)、拂子茅(C.Epigejos)、鏇覆花(Inulabritanica)、天山千里光(Seneciotianschanic�us)、無芒雀麥(Bromusinermis)等中生植物伴生。在以光果甘草為建群種的群落,其覆蓋度可以達到60―70%、頻度在80%以上1)。

飼用價值

光果甘草莖比較粗糙,影響其適口性,特別是感染蚜蟲時,牲畜不願採食。作為放牧飼草,在結實前為駱駝和綿羊所願食,牛和馬幾乎不吃,但若調製成千草或青貯料,則其飼用價值大增。它的乾草為各種牲畜所採食,尤為駱駝喜食。生長良好的光果甘草葉量占2/3,調製乾草時先在小堆中晾乾,保持多量葉子,乾草質量較好,適口性也相應提高。在半荒漠和荒漠地區將它調製成青貯料很重要,一般每公頃可提供4―5t青料,高者可達10t。可用純光果甘草凋制青貯料,但如摻入1/3―1/4禾本科青料,將可大大提高青貯飼料的品質,各種牲畜均喜食。光果甘草的營養價值較好,從它的化學成分看(表49一1),粗蛋白質含量中等,粗脂肪很高,粗灰分和粗纖維含量均較低,說明它的質地尚柔軟,較易為牲畜利用。再就其蛋白質的質地言,所含必需胺基酸成分較高(表49―2),蛋白質品質較好。就光果甘草的分布和生長情況言,它在我國新疆和甘肅部分地區草地畜牧業的飼料平衡中具有局部的重要性。綜合評價,光果甘草是一種中等或中等以上的飼用植物。其他用途植物根主要作藥用,它含有配糖類(甙類)、澱粉,痕量揮髮油等。根味膩甜(比糖甜得多)。解熱、止痛、止咳,用於呼吸道病、濕疹和變性皮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