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性角化病

光化性角化病

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是因長期日光照射或電離輻射刺激引致的表皮角化過度為主而產生的疾病,亦稱日光性角化病或老年性角化病。是最常見的一種上皮性癌前皮膚病變。好發於中年以上的男性,暴露部位多見。臨床以棕紅或黃色扁平丘疹或斑塊為主要表現。少數可轉變為鱗狀細胞癌,但轉移極為罕見。單發者可局部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疑有惡變時宜早期手術切除。

基本信息

病因

日光、紫外線、放射性熱能以及瀝青或煤及其提煉物均可誘發本病,患者的易感性起決定作用。

發病機制

組織病理可分為3型:肥厚型萎縮型原位癌樣型。
肥厚型:中表皮角化過度明顯,可見角化不全,棘層肥厚與萎縮相間存在棘層細胞排列紊亂出現空泡變性。核分裂象較多見但不典型有異形細胞。
表皮萎縮型:基底層可見不典型細胞及棘突鬆懈的角化不良細胞
原位癌樣型:中表皮增厚,表皮細胞排列紊亂並有不典型細胞,表皮和真皮界限清楚。
三型真皮淺層均有明顯的彈力變性,有以淋巴細胞為主的中等密度浸潤。

臨床表現

1.易感者與好發部位病損多見於中年以上男性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耳廓、手背等。男性患者皮損可發生於禿髮處、耳廓和下唇,女性多見於前臂伸側。
2.臨床症狀損害為局限性呈棕紅色或黃色斑點或斑塊,邊界鮮明,自針尖大至直徑2cm以上,多數為數毫米數目不定。可略高出皮面,但無明顯高起邊緣。表面粗糙,可見角化性鱗屑。強行揭去鱗屑,可見下方的基面紅潤,凹凸不平,呈乳頭狀。有時皮損可呈角樣突起,形成皮角病變發展緩慢,無自覺症狀。皮損周圍可有毛細血管擴張。

併發症:
有20%可繼發鱗癌。病損合併炎症、糜爛潰瘍時,為繼發鱗癌的徵兆。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一般不難診斷。確診須病理檢查。

鑑別診斷:
1.脂溢性角化病表面有油脂性鱗屑,質軟表面光滑無質硬的角質層,病理組織學可見表皮內有表皮囊腫形成。
2.盤狀紅斑狼瘡有擴張的毛囊孔及毛囊角栓形成,並且有萎縮,皮損好發顏面部,尤其是兩頰及鼻部,呈蝶狀分布。
3.惡性雀斑樣痣發生於暴露部位,為色素斑點,不高出皮面可逐漸擴大,直徑可達數厘米,為褐色或黑色病期長者約有1/3的損害可發展為惡性黑色素瘤
4.還應注意與線狀表皮痣、鱗狀細胞癌等鑑別。

治療

光化性角化病光化性角化病

本病有可能轉化為皮膚癌,故應早期治療。
1.全身治療多發性病損者可口服B-順維甲酸或芳香維甲酸依曲替酯,0.5~1.0mg/(kg·d)
2.局部藥物治療
(1)氨苯甲酸製劑外搽:氨苯甲酸5ml、乙醇60ml甘油10ml,加水至100ml製成氨苯甲酸制塗劑,1次/d。
(2)抗腫瘤藥物:對泛發者或採用抗腫瘤藥物如20%足葉草脂、5%氟尿嘧啶或10%氟尿嘧啶丙二醇等,但治療後應定期隨訪觀察有無復發。
亦有報導1%氟尿嘧啶溶液外用塗抹後,再塗5%去炎松霜,可明顯減輕疼痛、炎症等副作用。或在1%氟尿嘧啶中加少量類固醇溶液也可起到相同的作用。
(3)10.5%維甲酸軟膏塗抹,或與5%氟尿嘧啶軟膏聯合使用,對頑固性皮損有效。
3.中醫治療法
(1)水晶膏塗擦:所謂水晶膏是將礦子石灰15g研為細末以濃鹼水浸之(約100m1)鹼水高出石灰面2指,取糯米50粒,撒於灰上。浸泡1晝夜,將米取出,搗爛成膏。冬季2天1次。水晶膏點塗於皮損處,勿傷正常皮膚,脫痂後可痊癒。
(2)脫色或黑色拔膏棍療法:將拔膏加溫軟化後貼敷於皮損處。經3~5天,取下拔膏,以鈍刀颳去軟化的角化物。如未愈,再重複使用直到皮損消失。亦可在皮損變薄後,再用5-氟脲嘧啶膏外擦,療效更佳。
4.物理療法二氧化碳雷射法電灼法、液氮冷凍法能迅速除去皮損,不良反應少。
5.手術切除對懷疑有癌變或已有癌變的皮損可予手術切除
6.X線照射治療。

預後預防

預後:
有20%可繼發鱗癌。普遍認為發生光化性角化病的鱗癌非侵蝕性,極少轉移,預後良好。

預防:
本病的發生與日光照射密切相關尤其是中波紫外線(光譜為280~320nm)故在戶外工作或經常外出者,最好在日光暴露部皮膚上擦防曬劑,如5%二氧化鈦軟膏、5%對氨基苯甲酸膏和防曬霜等。也可在外出時打傘或戴遮陽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