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1271~1368)

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號大蒙古國。 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升中都為大都。 至元八年十一月,詔告天下,正式建國號大元。

元(1271~1368)
中國歷史上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號大蒙古國。1235年,窩闊台建哈刺和林城(即和林)為國都。大蒙古國統治亞洲和歐洲廣大地區。按台山(今阿爾泰山)以西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封地以及旭烈兀西征後據有的波斯之地(見伊利汗國),先後成為名義上是大汗藩屬實際上擁有獨立地位的汗國。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開平為上都,燕京(今北京)為中都,將政治中心南移。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升中都為大都。1276年滅宋。至1368年,明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退出中原。其繼承者據有漠北,仍用元國號,史稱北元。
政治概況 蒙古族名稱始見於唐代 。當時 ,分布在大興安嶺北段的室韋諸部中有一蒙兀室韋部 ,居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之東 。蒙兀即蒙古的唐代漢文譯名。大約在唐代末葉 ,蒙古一部逐漸遷到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不兒罕山(今蒙古肯特山)地區。約11世紀上半葉,蒙古部首領海都(成吉思汗六世祖)攻滅了斡難河南的強部——札剌亦兒部,從此形勢寖大。金初,全蒙古各氏族和部落組成大聯盟,推舉海都長子之孫葛不律(又譯合不勒,成吉思汗的曾祖父)為汗(意為君主),蒙古部首領自此始用汗號。
大蒙古國的建立 在諸部爭戰中 ,蒙古乞顏氏貴族鐵木真的勢力逐漸壯大,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統一。1206年,蒙古貴族奉鐵木真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蒙古滅乃蠻後,即借用其畏兀兒字母書寫蒙古語,從此有了蒙古文。1219年,成吉思汗召集大會,重新確定了札撒(法令)、約孫(意為道理、條例)和他歷年的訓言,並記錄成卷,名為《大札撒》。其後每代大汗即位或處理重大問題,都必須依例誦讀《大札撒》條文,以表示遵行祖制。成吉思汗建國以後,就開始向鄰境發動掠奪戰爭。1205、1207和1209年3次攻入西夏,迫使夏國稱臣納貢 。接著全力攻金 。1215年攻占金中都 。自1217~1229 年 ,金兩河 、山東大部分地 區為蒙古所占 。1219年 ,成吉思汗進圍花拉子模新都撒麻耳乾( 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 ) ,1221 年攻克 花拉 子模舊都玉龍傑赤(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並與幼子拖雷分兵攻取呼羅珊(今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諸城。1223年,成吉思汗率軍回蒙古。哲別 、速不台軍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攻入欽察,1223年於阿里吉河(在今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戰役中擊潰斡羅思諸國王公與欽察汗的聯軍,進掠斡羅思南境,又轉攻也的里河(伏爾加河的突厥名)上的不里阿耳國,然後東返蒙古。1226年,成吉思汗又出兵攻西夏。次年,西夏國主李睍投降 。同年7月 ,成吉思汗病逝軍中,幼子托雷監國。
窩闊台統治時期 1229年蒙古貴族大聚會 ,遵照成吉思汗遺命推舉窩闊台為大汗。窩闊台即位後,決定親征金王朝。1232年初,拖雷於鈞州(今河南禹州市)南三峰山擊潰金軍(見鈞州三峰山之戰),北上與窩闊台會合,攻汴京。同年底,汴京城中糧盡援絕,金哀宗出奔。蒙古約請南宋出兵共同滅金,1234年初,城破 ,金哀宗自殺 ,金亡 。1235年 ,窩闊台遣其子闊出攻宋荊襄地區,闊端攻四川,對南宋的戰爭從此開始。1237年,蒙古軍滅不里阿耳、欽察,攻入斡羅思。1241年,拔都侵入孛烈兒(波蘭)、馬札兒(匈牙利)。蒙古軍在里格尼茨(今波蘭西部)一役,大敗孛烈兒、捏迷思(德意志)聯軍,歐洲震動。1242年,拔都聞窩闊台死訊,率軍留駐也的里河下游,統治所征服的欽察、斡羅思等地區。窩闊台在位期間 ,大蒙古國的政治 、經濟制度逐步完備 。1229年,制定了蒙古民戶的羊馬抽分及其他差發制度,進一步健全驛站制度。1235年,簽調漢族工匠,於斡耳寒河(今蒙古鄂爾渾河)旁建立哈剌和林城郭,作為都城。窩闊台即位後 ,在中原漢地實行徵稅辦法 ,以耶律楚材主管其事 。1241年窩闊台去世,皇后乃馬真氏稱制,政事愈壞,對人民的剝削更加深重。
從貴由到蒙哥 1246年,窩闊台長子貴由立為大汗 。拔都與貴由不和,蒙古皇室的內訌開始激化。1248年,貴由死於橫相乙兒之地(今新疆青河東南),拔都推舉拖雷長子蒙哥為大汗。察合台、窩闊台兩系再次抵制。蒙哥即位後,極力恢復大汗的權威和政令的統一。他下令整飭民政,加強漢地、中亞和波斯三大行政區的統治機構。又命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統兵南征大理、南宋;命弟旭烈兀總領波斯之地,統兵西征未服諸國。忽必烈於1253年克大理城 。1256年,命劉秉忠於灤河上游選地建城,營造宮室,名為開平。旭烈兀軍於1256年消滅盤踞波斯北部諸山寨的“木剌夷國”(意為異端者),1258年攻陷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次年,旭烈兀分兵三路侵入敘利亞。蒙哥於1257年親統大軍征宋。1259年,蒙哥病逝。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仍繼續渡淮南下,進圍鄂州。這時,留鎮漠北的阿里不哥力圖乘機控制漠南 。忽必烈與南宋賈似道密訂和約 ,立即回師北歸 。1260年春,旭烈兀得到蒙哥死訊,也引軍退回波斯,留先鋒怯的不花繼續征進。九月,怯的不花軍在阿音扎魯特(今耶路撒冷北)被密昔兒(埃及)軍擊潰,蒙古西征之役至此告一段落。
元王朝的建立 1260年三月 ,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統,任用漢地士人,建立起中書省、10路宣撫司以及負責中原漢地政務的燕京行中書省等行政機構,鞏固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阿里不哥也在漠北稱汗,據有漠北地區。忽必烈親自率師北征。至元元年(1264)阿里不哥投降。至此,忽必烈控制了嶺北局勢。忽必烈在與阿里不哥爭位戰爭之初,即已承認旭烈兀對阿母河以西土地的統治權,原來由大汗直接領有的波斯諸地遂變為大汗的宗藩伊利汗國。伊利汗國與立國於欽察草原的朮赤後王(見欽察汗國)之間又為領土爭端爆發了長期戰爭,大蒙古國分裂了。中原漢地成為忽必烈政權的重心。中統、至元之初,元廷博採漢族士大夫建議,遵循中原傳統制度,同時也採取了充分保障蒙古統治者特殊權益的各種措施,大體奠定了元代政制的規模 。中統四年(1263)以開平為上都 ,至元元年升燕京為中都 。四年,始於中都舊城東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十一月,詔告天下,正式建國號大元。九年,升中都為大都。
統一全國 至元五年(1268)元軍圍困隔漢水相望的襄 、樊重鎮 ,襄樊軍民拒守孤城達6年 。至元十年初,元軍攻下樊城(見襄樊之戰)。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顏督諸軍,分兩路大舉南進,宋諸帥皆不戰而降。十二年二月,賈似道被迫督諸路精兵抵禦元軍。這時,他仍企圖奉幣稱臣議和,被伯顏拒絕。十三年正月,宋幼帝趙上表降元,宋亡。十六年,完全占領四川,又追滅南宋衛王於崖山,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元王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國內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遠征海外 滅宋後 ,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十八年,分兩路進攻日本。由於元軍在日本鷹島遇颶風,戰船多壞,將卒溺死者眾,幾乎全軍覆沒。十九年,從廣州渡海攻占城,連戰逾年。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鎮南王脫歡(忽必烈子)發兵侵安南(今越南北部),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師。二十年、二十三年,元兵兩次從雲南出侵緬國(今緬甸)。二十九年,從泉州起航出侵爪哇(今印尼爪哇島),爪哇統治者降元。
與北方諸王之戰 至元初年 ,忽必烈鞏固對中原漢地的統治後,立即著手恢復大汗對西道諸王的政治控制。他詔令窩闊台後王海都入覲。六年,海都、八剌和朮赤後王忙哥帖木兒聯合反對大汗和伊利汗阿八哈。至元八年,忽必烈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里。十三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蒙哥子)等叛。八月,伯顏率元軍破昔里吉於鄂爾渾河。二十四年,東道諸王以乃顏為首,又在遼東叛亂。忽必烈擒乃顏。二十六年,海都、察合台兀魯思汗篤哇舉兵擊敗鎮邊宗王那木罕以及甘麻剌(忽必烈孫),進據和林。忽必烈最後一次率軍親征,復和林,留伯顏鎮守。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去世,廟號世祖。其孫鐵穆耳即位,是為成宗。從大德元年(1297)至四年,元軍與海都、篤哇在北邊屢次交鋒。海都先勝後敗,受傷後與篤哇退出嶺北,在這年秋冬之間病死。
成宗“守成” 元成宗委政於世祖舊臣,罷征日本 、安南之役,內政以奉行忽必烈成規為務,國家相對安定,因而被稱為守成之君。大德五年,元廷派劉深侵西南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等地)。元軍沿途騷擾。土官宋隆濟和女土官蛇節舉兵圍劉深於窮谷,雲南行省東部人民皆起而回響。十一月,詔劉國傑往鎮 。七年春 ,蛇節 、 宋隆濟先後被俘殺,南征之師亦罷。大德八年,元廷與篤哇、窩闊台兀魯思汗察八兒(海都之子)約和。大汗雖完整地保有嶺北行省,但被迫承認了察合台兀魯思控制哈密力(哈密)以西地區的事實 。
“武仁授受”與南坡之變 成宗晚年連年患病 ,皇后卜魯罕掌權。大德十一年初成宗卒,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台等人謀立鎮守河西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右丞相哈剌哈孫則秘密遣使北迎出鎮朔漠的懷寧王海山,南迎被卜魯罕排擠出京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三月二日,愛育黎拔力八達誘執阿難答,誅阿忽台等,奉御璽北迎海山。海山即帝位,是為元武宗 。海山任用親信,政令失當,朝政紊亂。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卒。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於大都,是為元仁宗。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積極採取措施,改革朝政和吏治。皇慶二年(1313)恢復科舉取士制度;延祐初,元廷還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土,核實稅入。仁宗對宗戚勛舊過於軟弱,在諸王壓力下不斷讓步。他還背毀傳位給武宗子嗣的誓約 ,立己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延祐七年 , 仁宗卒,碩德八剌繼帝位,即元英宗。英宗剛毅而思有作為,銳意於改革。朝廷召集有治國經驗的退職老臣,優其祿秩;行助役法,以歲入助役;頒行《大元通制》,改變政令不一、罪同罰異的混亂現象;裁罷冗職,節省浮費,減免賦役,以舒農力。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歸駐蹕南坡(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為御史大夫鐵失所殺。九月,也孫鐵木兒(甘麻剌子)即位,次年改元泰定,史稱泰定帝。
兩都之戰和燕鐵木兒專權 泰定帝統治時期 ,元廷對貴族賜予益奢,興役造作益多,國家財源已呈枯竭,吏治更加腐敗。致和元年(1328)七月,他病死於上都。八月,留守大都的武宗親信燕鐵木兒(床兀兒子)迎武宗次子圖帖睦爾入京。同月,梁王王禪(泰定帝侄)奉泰定帝年幼的皇太子阿剌吉八即位於上都 ,改元天順 ,分諸道進攻大都 。九月,圖帖睦爾即位於大都,改元天曆,並宣布待長兄和世歸自北邊將立即讓位。而遼東、關陝、川蜀等地先後起兵回響上都。兩都之戰發展成為大規模內戰。天曆二年(1329)正月,和世在和林北即帝位,是為元明宗,隨即啟程南返。明宗擢拔不少親信入省、院、台供職。八月,明宗中毒暴死。八月中,圖帖睦爾再次即皇帝位於上都,是為元文宗。元文宗圖帖睦爾復位後,以燕鐵木兒獨任丞相,總裁天下事。文宗初即位,就建立奎章閣,集儒臣於閣中備顧問,又置藝文監,以蒙古語翻譯儒書 ,刊刻經籍 。至順二年(1331),敕編《經世大典》書成。至順三年八月,文宗卒。臨危遺詔立明宗之子為帝。燕鐵木兒奉遺詔擁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寧宗逾月而卒。燕鐵木兒在文宗後堅持下,被迫將放逐於靜江(治今廣西桂林)的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迎入京都。至順四年六月,妥歡貼睦爾即位於上都,史稱元順帝。
社會諸矛盾的激化 燕鐵木兒死後 ,伯顏獨秉國政,中書省、樞密院官員大都出其門下。大批蒙古貴族、官僚通過受賜、占奪等方式轉化為大土地所有者。漢族地主也大肆兼併土地。這時,伯顏繼廢止科舉之後進一步下令禁止漢人 、南人學蒙古、色目文學,以阻塞他們的仕途;還企圖廢順帝另立。他的所作所為使當時的社會危機更加深刻。至元六年,伯顏侄脫脫將他貶黜。順帝起用脫脫當政,次年,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恢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修遼、金 、宋三史,政治一度較為清明。
元王朝的滅亡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黃河決堤。十一年四月,順帝命工部尚書賈魯發汴梁(今河南開封)、大名等民工開鑿新河道,時緊工迫,官吏乘機舞弊,人民痛苦更深。十年底,順帝又濫發紙幣,造成物價飛騰。賈魯開河後,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等決定抓住這一時機,發動武裝起義。起義軍頭裹紅巾為標誌,故稱紅巾軍。至正十一年十月,徐壽輝稱帝。以蘄水為都,建立政權,國號天完,改元治平。其他非紅巾軍系統的起義軍,以方國珍、張士誠兩支最強大,活動範圍最廣。十四年正月。張士誠自稱誠王,國號大周 , 改元天祐 。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劉福通將韓林兒迎至亳州,建立北方紅巾軍的政權——宋 ,建元龍鳳。韓林兒為帝,又號小明王。至正十八年五月,劉福通攻占汴梁,定為宋政權都城。元軍於十九年八月,攻破汴梁城,劉福通保護韓林兒逃奔安豐。至正二十三年二月 ,張士誠進攻安豐。小明王遣人向朱元璋求救,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部將廖永忠迎歸小明王至應天,途經瓜步,將其沉死 ,宋亡 。二十年五月 ,陳友諒攻占太平 ,殺害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天完隴蜀省右丞明玉珍於至正二十二年三月建國大夏,改元天統,自稱皇帝,占據全蜀。至正十七年,張士誠投降元廷,被封為太尉。二十三年九月自稱吳王。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二月,陳友諒子陳理降朱元璋,漢亡。八月,朱元璋令徐達、常遇春率軍攻張士誠。吳元年(1367)九月,張士誠被俘,自縊死。吳元年十一月,方國珍投降。次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同月,福建平定,接著,兩廣也為明所有。吳元年十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洪武元年七月,元順帝率后妃、太子逃到上都。八月初二,徐達率北伐明軍進入大都,元政權被推翻。元順帝再往北逃,洪武三年四月病死於應昌。
元代的制度 元代制度多沿襲金制 ,同時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備的特點。
官制 中央政府的軍、政統治機構 ,主要由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構成。中書省領六部,掌全國政務,樞密院掌兵,御史台掌督察。宣政院主持全國釋教及吐蕃地區軍、民之政,設大宗正府治理諸王、駙馬、投下蒙古、色目人的刑名等公事,時而兼管漢人刑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是行省 。在距離省治較偏遠的地區,分道設宣慰司,就便處理軍民事務。元政府在許多機構中都設立達魯花赤一職,一般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以此保障蒙古貴族對全國行政、軍事系統實行嚴密監控和最後裁決的權力。
軍事制度 蒙古、探馬赤軍和漢軍軍戶 ,都是通過奧魯進行管理的。奧魯的主要職責一是從軍戶中起發丁男當軍應役,二是負責按時為本奧魯起發的當役軍人置備軍需。元代軍事防衛分為兩大系統,即戍衛京師(大都和上都)的宿衛系統和鎮守全國各地的鎮戍系統。
法律 元代始終沒有頒布完備的法典 。元代的法制體系,主要是由因時立制、臨事制宜而陸續頒發的各種單行法構成的。元代法律大體上遵循前代同類自相犯者,各從本俗法的原則。
官員銓選制度 高級官僚階層基本上為世襲的蒙古 、色目貴族和極少數漢族官僚所壟斷。從怯薛(成吉思汗時設定的護衛軍)中不斷選拔人員提任軍、政要職是保持這種壟斷的重要途徑之一。常選之外,還有所謂別里哥選。別里哥選指皇帝以特旨委任官員。延祐年間,元政府正式設科取士 ,其規模遠不足與唐宋兩代相比擬,南人想要入仕尤其困難 。
戶籍制度 元代戶籍制度將全國居民按照不同職業及其他某些條件(如民族)劃分成若干種戶計,統稱諸色戶計 。他們所承擔的封建義務 、隸屬和管理系統有所不同 ,而且一經入籍,就不許隨意更動。諸色戶計主要分為:軍戶(出軍當役的人戶) 、站戶( 在站赤系統服役的人戶 )、匠戶(為封建國家從事各種工藝造作的人戶)、灶戶(又稱鹽戶,以煎鹽為生的人戶)、民戶(一般的種田戶)等。僧、道 、也里可溫、答失蠻等宗教職業者,也各有專門戶籍。
賦役制度 元代的賦稅制度南北相異 ,北方主要是稅糧、科差,南方征夏、秋兩稅。鹽稅收入,占全國鈔幣歲入的一半以上。鹽的生產由國家壟斷。商稅也是國庫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雜泛差役主要包括政府為興役造作、治河、運輸等需要而徵發的車牛人夫,以及里正等基層行政設施的職事人員。
社會經濟 由於地域遼闊,民族間交往增多,對外開放,使農業、手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具有相應特點 。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建立管理農業的機構——勸農司,指導、督促各地的農業生產,編輯《農桑輯要》,推廣先進生產技術,保護勞動力和耕地,興修水利等,使元代前期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元代農業生產的技術也有所提高 。元代中期以後,農業生產的發展呈現停滯、衰敝現象。元代手工業的主要行業有:氈罽業、絲織業、棉織業、麻織業 、兵器業、製鹽業和制瓷業。其規模和產品質量都超過宋、金時代。
元代在全國範圍內使用了紙幣——鈔。全國貨幣實現統一,促進了經濟交流和商業的發展。政府對國內許多商品採取專利壟斷政策,貴族、官吏和寺院依靠他們的特權也從事經商活動。元代海外貿易的規模超過前代,由政府設立市舶司直接控制。與中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很多,中國商人到過的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各沿海國家和地區達97個之多。與高麗、日本的航線暢通,貿易規模很大。陸上與國外貿易主要通過欽察汗國與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國建立聯繫,通過伊利汗國與阿拉伯國家 建立聯 系 。國內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京師大都號稱人煙百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元滅南宋後,全國實現統一,南北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之糧食及其他物資,多由江南供應。江南物資主要依靠運河北運,故忽必烈時有重開運河,另闢海運之議。運河的開鑿和海運的開闢,對商業的發展、大都的供給和繁榮、南北交通的暢通、官民造船業的擴大、航海技術的提高,都起了重大作用。陸路交通也很發達,全國各地設有驛站和急遞鋪,有利於國內交通的發展和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
元代文化 元代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有很高的成就 。
文學藝術 戲曲藝術在元代有很大的發展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是這個時代文學的突出成就。13世紀50年代到14世紀初,是元雜劇鼎盛時期。著名劇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康進之、高文秀等,著名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西廂記》、《牆頭馬上》、《漢宮秋》、《李逵負荊》等。14世紀初至60年代,主要作家有鄭光祖、喬吉、宮天挺、秦簡夫等,主要作品有《倩女離魂 》等。其中關、馬、鄭、白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到元代後期 ,雜劇由盛轉衰,南戲則得到了發展,以高則誠的《琵琶記 》成就最高。元代詩詞總的說來較平庸,但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被稱為元詩四大家。長篇小說興起於元末。施耐庵和羅貫中分別於元末明初創作了《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這兩部長篇章回小說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已發展成熟。繪畫、書法的成就較為突出,前期書畫家以趙孟為最著名,後期畫家有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稱元畫四家。元代壁畫藝術也很出色,現存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壁畫是極其珍貴的實物。
史學 胡三省以畢生精力撰成《資治通鑑注》。馬端臨的《文獻通考》是杜佑所著《通典》的進一步豐富和擴大 。元代修成《遼史》、《金史》和《宋史》。《元朝秘史》是蒙古族最早的歷史和文學著作 。《 吐蕃佛教源流 》和《紅冊》是元代藏族最重要的兩部歷史名著。
哲學 元代統治者以理學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1235年蒙古軍俘理學家趙復至燕,理學始在北方廣為傳布 。及弘一江南,南方又出現諸多理學名家。其中許衡、劉因 、吳澄稱為元代三大理學家。
科學技術 郭守敬、王恂等為編訂《授時曆》,創製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10餘種天文觀測儀器。至元十八年(1281)正式頒布了《授時曆》,在人類曆法史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元代地理學的主要成績是《大元大一統志》的編纂、黃河源的探索、《輿地圖》的問世。在農學方面,《農桑輯要》總結了中國13世紀以前的農業生產經驗,保存了大量古農書資料。王禎著的《農書》是一部對全國農業作全面系統研究的農書。《農桑衣食撮要》補充了《農桑輯要》歲月雜事之不足。元代醫學、印刷也頗多成就。
對外關係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關係發展的極盛時代。由於元代統治地域擴大,從前的此疆彼界盡被掃除。元政府容許和鼓勵各國商人在境內經商或經營國際貿易,因而各國商人來華者極多。元代統治者對各種宗教、文化採取兼容並蓄政策,也有利於東西文化的交流。
與西北藩國的關係 欽察汗國 、伊利汗國,名義上是元廷的宗藩之國,承認大汗為其宗主,朝聘使節往來頻繁。元代,伊利汗國境內波斯、阿拉伯各族人入元做官、經商、行醫和從事手工業者甚多,漢族官員、文人、工匠留居伊利汗國者亦為數不少,經濟、文化交流達到空前規模。
與亞洲各國的關係 元於高麗設立征東行省 ,以高麗國王為丞相,仍保留其原有政權機構和制度。中國商船經常來往高麗,或經高麗往日本貿易。棉花種植、火藥武器等技術皆於元時傳入高麗。元代赴日寓居的中國名僧對日本佛教思想、制度、文學諸方面有很大影響。來元學習的日本僧人也很多。元滅宋後,即遣使詔諭東南亞各國來朝,許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但忽必烈企圖用武力征服各國,遭到各國的頑強抵抗。元成宗即位後,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傳統的經濟 、文化聯繫漸次恢復。元與印度的交往主要通過海路,印度半島南部馬八兒、俱蘭兩國是波斯灣通往中國的必經之地,商船往來較他國尤多。元代,中印間互派使者達數十次。元與阿拉伯半島的交往也較前代頻繁。當時入居元廷的西域伊斯蘭教徒前往麥加朝聖者當不在少數。
與非洲各國的關係 大德五年(1301) ,元成宗遣使赴馬合答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征取獅豹等物。還遣使前往刁吉兒(可能是摩洛哥丹吉爾)。元人汪大淵隨商船出海遊歷,也到達了非洲的層拔羅(坦尚尼亞桑給巴爾)等國。
與歐洲各國的關係 隨著東西交通的通暢和歐洲人對東方的了解,歐洲商人、使臣、教士東來者漸多。1275年,馬可·波羅到達上都。從此,馬可·波羅居中國17年,遊歷了很多地方 ,所著旅行記對 後代歐洲人 了解中國影響極大 。1287年,伊利汗遣列班·掃馬出使歐洲各國,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中國人歷訪歐洲諸國。掃馬出使後,教皇遂於1289年遣教士孟特戈維諾往東方傳教,1294年到達大都後即留居 ,直到1328年去世。教皇還多次派教士來元廷。
經濟和文化交流 元代中西交通發達 ,促進了中國與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印刷術、火藥武器製造技術等重大科學發明,都在這一時期西傳。波斯、阿拉伯素稱發達的天文、醫學等成就也大量被介紹到中國。元代時入居中國的西域各國人極多。敘利亞人愛薛精通星曆、醫藥之學,忽必烈即位後,命掌西域星曆、醫藥二司事。各種西域藥物、醫法輸入中國。早在成吉思汗時,波斯、阿拉伯曆法就被介紹到中國,忽必烈居藩時,波斯人札馬魯丁應召東來,後主西域星曆司,至元四年(1267)撰進《萬年曆》,並製造了一套西域儀象。波斯、阿拉伯天文曆法、數學、醫學、史地等各類書籍於元時大量傳入中國,僅秘書監所存者即達百餘部 ,其中包括兀忽里底(歐幾里得)幾何學著作。
歷史地位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較短的朝代 ,但卻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空前發展、壯大的時期。元代不僅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且實現了包括遼東、漠北、西域、吐蕃、雲南等地區的大統一,幅員之廣超過漢、唐,尤其是吐蕃地區從此併入版圖,意義更大 。元代除西域地區為宗藩封國外,基本上都實行了統一的行政建制,地方官出自朝命,人民承當賦役,中央政府的管轄程度遠高於前代。各民族之間的接觸和交往更加密切,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形成元代文化多樣性的顯著特色,湧現了大批精通漢文化的非漢族文人學者。元代編纂和頒行農書以推廣生產技術,使棉花生產普及於南北,在邊疆地區還大規模開闢屯田,這都是農業發展的標誌。由於全國的統一 ,驛傳(站赤)制度的完善和海運的開通,國內外交通也空前發達,商業比唐、宋時代有更大的發展,城市十分繁榮。手工業方面,新興的棉紡業、氈罽業都達到相當高水平,瓷器、印刷等業也有較大進步。科學、文化方面,天文學的成就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地位,數學、醫學都在世界先進之列;戲曲、小說創作繁榮,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優秀文學遺產。另外,元代是古代中外交通和經濟、文化交流的鼎盛時代,陸路、海路都通暢、繁盛,交往範圍擴大,人員來往多而頻繁。大量科學技術成就和制度文化的互相傳播,對各自經濟、文化的豐富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如中國印刷術 、火藥武器西傳對歐洲社會的進步,以及回回天文、醫藥在中國的套用,都有深遠影響。此外,元代在政治、軍事制度方面也有發展,如建立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管轄體制更趨完善,一直為後代所沿用。元代的統治也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消極、落後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