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乂墓

元乂墓是一個位於孟津縣朝陽鎮向陽村西南方的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玄孫元乂的墓冢,屬於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津縣朝陽鎮向陽村西南方250米,一個破敗的墓冢孤零零地矗立在洛孟公路西側40米處,它就是元乂(yì)冢,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玄孫元乂的墓冢。該墓冢西北方向5千米就是北魏高祖孝文帝的長陵,正東方向15千米為漢魏故城中的元乂宅,東南方向4千米為元懌的墓冢。元乂冢為夯土圓丘,冢體下半部已被削成陡立狀,每場雨後,都有坍塌,冢圍日漸縮小,現在的封土直徑和高各約10米,它距今已有1400餘年。元乂冢於1975年7月被公布為洛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2月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孟津縣文管辦文保科負責人徐有欽介紹,元乂字伯俊,本名夜叉,是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玄孫、太師京兆王元繼的長子,北魏世宗宣武帝時,被封為員外郎。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正月,五歲的肅宗孝明帝即皇帝位,同年9月,孝明帝的母親胡靈太后臨朝聽政。
“元乂本是皇親,後來他又娶了胡靈太后的妹妹為妻,深得胡靈太后信任,屢經超遷及至‘侍中加領軍將軍,兼總禁兵’,一時權傾朝野,掌握國柄。”徐有欽說,但是在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為了反對胡太后篡政,元乂與太監劉騰殺了宰相清河王元懌,並將胡靈太后幽禁於後宮。正光五年(524年),元乂因其親信反叛未成,被免官為民,並在北魏孝昌二年(525年),與他的弟弟元爪因涉嫌謀反而被殺,胡靈太后再次臨朝。
元乂死時,年僅41歲。由於他的妻子是胡靈太后的妹妹,他在死後被賜朝服一襲、布絹一千三百匹、錢四十萬以及各種冥器,埋葬待遇十分優厚,被葬於“成周之北山長陵塋內”。
徐有欽說,元乂冢是在20世紀70年代被發現的,當時向陽大隊社員準備在這個古冢內建一蓄水池,撬掉墓室的青磚砌水渠,遂將元乂冢早年的盜洞挖開。
“洛陽博物館知道這件事後,當即派出有關專家前往現場調查,並勸說社員停止施工。”徐有欽說,經過勘察,元乂冢墓室下部為正方形,上部為穹窿頂,南北長7.5米,東西寬7米,高約9.5米,墓室東、西各有一假耳室,門外的斜坡墓道長30米,寬3米。由於此墓在新中國成立前就被盜掘過,墓內隨葬器物無存,只有墓室頂部一幅“星象圖”尚保存完好,是一件歷史珍品、國之瑰寶。
發掘時,文物工作者發現在墓葬甬道的頂、壁和墓室內壁均施彩繪,因為多次被盜留下的盜洞和滲水浸泡,大部分彩繪已模糊不清,但墓頂的“星象圖”保存得比較完好。“星象圖”中,銀河縱貫南北,河中塗有淺藍色波浪,以象徵“天河”,波紋呈淡藍色,清晰細緻;整個彩圖面約52.5平方米,星辰300餘顆,亮星之間附有連線,絕大多數星宿名稱可以辨識。
徐有欽說,許多天文學家考證後認為,這幅圖顯示星象是正月的晚上或七月凌晨前的天空,它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中時代最早、幅度最大、星座最多、標位最準的一幅,比已發現的五代時期的《敦煌星圖》(940年)早414年,比北宋時期的《新儀象法要星圖》(1094年)早568年,比著名的南宋時期的《蘇州石刻天文圖》(1247年)早721年。以此圖成畫的時間計算,我們先祖研究星象學要比歐洲早1000年,它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星象學一份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