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的土著

傾城的土著

蘇軾的竹畫,師出文與可,卻頗多出入。 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墨竹不僅有文人的“主意”,還能從中讀出時間的流動來。 不需要畫蛇添足地解釋,就要讓大家看得明白,這是蘇東坡的“紅竹”,而不是別的什麼。

基本信息

出版時間:2011-09-01 版次:1 頁數:249
字數:190.00千字 印刷時間:2011-09-01 開本:32開
印次:1 裝幀:平裝 原價:¥16.00
作者:沈榮 ISBN:9787546917122 出版社:新疆電子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在場散文”書系由散文家王族策劃。各書分別為《莊園裡的距離周聞道著,《珊瑚紅》周曉楓著,《鏡像的

傾城的土著傾城的土著
衍生》唐朝暉著,《半拍澄澈》張生全著,《傾城的土著》沈榮均著,《替身》格致著,《無限玄機》南帆著,《朝向流水馮秋子著,《成長的煩惱》馬小淘著,《第一頁》王族著。封面採用了畫家夏加爾的油畫,具有強烈的視角衝擊力。 這10位散文家均為目前中國散文界的實力散文家,而且捧出的均為原創作品,並且是首次結集出版,從中可看出各位散文家近年的散文寫作,也可洞悉目前中國散文寫作和出版的狀況。 《傾城的土著》收錄散文家沈榮均的經典散文若干,包括《三蘇祠下》、《廢墟之下》、《從炊煙到幸福》、《身體:家族另史》、《<七月>:蜀南散步》等。

書摘

三蘇祠下 1,竹之紅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於潛僧綠筠軒》)這大約是中國歷代詠竹題材詩作,最深得人心的了。作為“肉食者”和“精神大仕”“二合一”的文人代表,蘇東坡第一個將“食肉”和“居竹”之妙,對比品鑑。他太了解社會底層書生的想法了。讀書人,讀書何為?說冠冕堂皇點,可能是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但這有個前提,就是你要讀得起書,要活命――為稻粱謀。當然,你也可以大塊吃肉(“東坡肉”),大碗喝酒,說一些諸如“不為五斗米折腰”之類的大氣話。“竹林七賢”首席嵇康,就因說過類似的大氣話,被司馬氏王朝給砍了頭。嵇康的頭顱砍是砍了,知識分子的良知、硬氣和操守,卻如不死的竹根,存活了下來。所以,讀書人沒有遺憾。他們搖頭讀竹:“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三字經》)他們小聲詠竹:“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杜甫《詠竹》)“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倒,風吹不折。”(鄭板橋《題墨竹圖》)他們大聲誦竹:“雪壓竹頭低,低頭如沾泥;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方誌敏)“階前老老蒼蒼竹,卻喜長年衍萬竿;最是虛心留勁節,久經風雨不知寒。”(鄧拓《勁竹》)他們種竹,種三五竿瘦竹,種嵇康們的精氣神。先是三五叢,再是一大片,最後一個庭院都是精神的家園了。“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這是東坡先生說自己日常生活環境的。萬竿竹,四庫書,如此巨量的精神食糧,對先生而言,絕非湊數和裝修門面,是真正的“大豐富”。三蘇祠里還真是多竹。山是竹山。泥是竹泥。籬是竹籬。徑是竹徑。竹徑通幽處,我們仿佛看見蘇東坡渾身竹意:“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如是打扮,整個一竹痴、竹癲、竹狂形象。痴到極致,癲到極致,狂到極致,眼裡的竹子,筆下的竹子,便與別人境界大有不同。老實說,單從感官藝術的角度,蘇軾的墨竹不如他表兄文與可的。文同的畫,落筆著墨處,流露文人氣質,“成竹在胸”就是蘇軾對其“墨竹”畫的評價。蘇軾的竹畫,師出文與可,卻頗多出入。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墨竹不僅有文人的“主意”,還能從中讀出時間的流動來。蘇軾最有名的一幅畫《枯木竹石圖》,也有叫《枯木怪石圖》的,現藏於日本永青文庫。類似題材的文人畫我看過不少,唯獨這一幅給我深刻的印象。石不像石,像“黑洞”。木不像木,像“龍捲風”。竹也被嚴重地弱化,小得來甚至不見其“竹”了。整個一幅畫,“看”不見所謂的文人“詩意”,更像在營造某種困境。困境即詩意。環境向好了,詩意會頹廢。好在蘇軾的畫有著足夠濃烈厚重的困境。有了困境,才有突圍,曲線和墨色為走出困境提供可能――曲線和墨色螺鏇而進――日常的態度和過程。高大是值得推崇的,矮小也同樣值得敬重。亮色是正對面,暗色是另一面。直線是一種人生,但示弱,呈現矮小,或以曲線的軌跡,可能會走得更遠。走得遠了,蘇軾便把對“竹”的個性化理解彰顯到極致,甚至將蔥綠的竹子給變了色,畫為赤紅。第一次看到蘇東坡的紅竹子,還真是讓那種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硃砂色給震撼了!一直以為,蘇老頭是箇舊式文人,沒想到把竹子畫得如此另類,還真是個先鋒藝術派哩!有蘇學專家說,蘇東坡筆下的竹,早已不是庭院裡的那幾竿形而下的竹了,是竹的“精神”!於是,蘇學專家就極力向父母官們遊說,推薦蘇東坡的“紅竹子”,說得天花亂墜,說得父母官們腦熱心動,最後就在官員的辦公大樓前樹了個現代版的“紅竹”雕塑。三竿竹“頂天立地”。竹枝省了。竹葉圍繞竹竿,披拂連綴成彩虹橋。這個構思,有人說除了橋,還有翅膀飛翔的形象,看上去更像一堆正待點火的紅色“捆綁式火箭”。遊客看不懂了。主人就連比帶劃,說什麼象徵正直,剛毅,向上,遺世獨立,不同流合污,還講政治,有文品、人品和官品。對了,還有羽毛,翅膀,火箭,騰飛……這些就是需要表達的東西。看來出這主意的人想法還是很多。想法多了,就顯滯稠和混濁。好在那“紅竹”是金屬的,否則作為民間形象和草木精神代表的竹竿竹枝竹葉,還真不堪重負。想法多了,就不純粹。朝幾個方向用力,不是在做加法,而是在做減法。做減法更多是“勇氣”,而不是“技術”的問題。所以,雕塑家搞折中,所謂的“戴著鐐銬跳舞”。雕塑家不想讓人看自己的作品像看怪物。不需要畫蛇添足地解釋,就要讓大家看得明白,這是蘇東坡的“紅竹”,而不是別的什麼。但幾乎動用了全部的手段,也沒法體現竹骨之瘦,只是一味強化竹竿竹枝竹葉的銳利和堅硬,忽略了蘇東坡的內斂和“合作”。我去看過幾次,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橫看豎看,都沒看出這個雕塑與竹有關,更沒法猜想到,出這個主意的人最初的“想法”了。我還是喜歡蘇東坡畫在宣紙上的竹畫。千年前,蘇東坡突破水墨畫竹的規矩,施以與北宋的天空不太協調的重色,描畫出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看起來仍然不顯過時的現代派“紅竹”,這需要有多大的穿越時空的想像力和智慧!反過來呢?向後看,向內轉呢?

目錄

在場的旗幟是介入/周聞道
三蘇祠下
廢墟之下
謠言
從炊煙到幸福
身體:家族另史
上路
繼母
輕忽
《七月》:蜀南
天黑
如陶
四月:部落格書
柔軟,再柔軟
刀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