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織錦技藝

傣族織錦技藝

雲南美女,傣族美女必不可少,身材窈窕的她們是版納街頭流動的風景。而她們身上一“梭”一線織出的的傣裙,就是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傣族手工織錦技藝”的作品之一。“錦”在字典中指“精美鮮艷的紡織品”,傣族人早有棉布和絲綢織錦,現在,我們看到的通常是棉布織錦。傣族手工藝人用這一布上的“美麗雲霞”,它們也成為許多遊客必買的版納紀念品之一。由於工業化的衝擊,這一布上的“美麗雲霞”越來越少,由於它的稀少而彌足珍貴,目前,相關部門正準備採取各種措施,希望把“雲”留住。

傣族織錦技藝簡介

2008年6月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傣族織錦技藝傣族織錦技藝
申報: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公布:889 Ⅷ-106
傣錦就顯得特別珍罕。但傣錦現在也面臨現代紡織業的衝擊,許多當地人都開始習慣買現成的紡織用品。所以,這一歷史悠久的、全手工的、面臨失傳的傣族手工織錦就更急需保護。
傣族織錦最早應該出現在唐代,那時便有傣錦向朝廷進貢的記錄,體現了農耕社會男耕女織的分工。其實,直到現在,傣族人結婚時,都要有傣錦織的床墊,也就是最原始的“席夢思”。即使不會做的人家,也會請人織。在以前的傣族宮廷,對每個村子都有進貢的分工,如曼亂點村便是專門為宮廷織錦的村子,它是歷史上有名的傣族織錦村,被版納州命名為傣族織錦之鄉。
現在會織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學,這也和市場的萎縮有關。 關鍵是沒有銷路,受傳統工藝的限制,傣錦的幅面很窄,一般只有40到60厘米,不適應現代市場及生活的需求 ,許多傣錦除了做圍巾、裝飾品外,很難有其他用途。拓寬市場,就要改進工藝,但如果改進,又會失去傳統的韻味。

傣族織錦技藝淵源

傣錦,即傣族的織錦,是流傳在傣族地區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傣錦反映了傣族農耕社會的面貌,在許多其他民族農耕社會相關的手工藝都消亡的時候,傣錦就顯得特別珍罕。
傣錦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紡織技藝,圖案設計是通過熟練的紡織技巧創造出來的,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擋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覆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設計一幅傣錦,需幾百乃至上千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倘若結錯一根細線,就會使整幅傣錦圖案錯亂,可見傣錦的工藝要求極嚴。
傣族人早在唐宋時期就會用棉線和絲線織傣錦。南詔時期,地方官員把傣錦作為上貢朝廷的禮品。作為一門非常古老的紡織工藝,傣錦對花紋的組織有著自己的嚴謹。 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堅牢耐用。多以白色或淺色為底色,以動物、植物、建築、人物等為題材,所織孔雀、駿馬、龍、鳳、象、麒麟,特別是鳳凰展翅、大象、馬、塔等圖案,分別代表著吉祥、力量和豐收;寶塔、寺院、竹樓、寄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寓意深遠五彩斑斕的圖案,充分顯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今天,傣錦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和提高。除了製作統裙、挎包、床單、被面、窗簾、手巾外,還設計製作出了傣錦屏風、沙發墊等新品種,以其鮮明的色調、瑰麗的圖案,受到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