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相:10商界名家批判書

偽相:10商界名家批判書

這是一部大膽的書。它撕裂了諸多當紅財富領袖身上的眩目面紗,打碎了財富人物在強勢話語權中的“神化”面具,其顛覆性思維令人耳目一新。 這是一部理性的書。它用批判的手術刀直抵企業和人物背後的時代路徑和生態環境,直抵個人宿命背後的規則缺失和章法無度,其本質性拷問讓人如醍醐灌頂。 這是一部建設性的書。它懷抱良好的祝願告訴我們:摸著石頭走了20年的中國企業和企業人物,已到了全面自我反思的關口,已到了對商業倫理和企業價值徹底吐故納新、革命與重構的“分水嶺”。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當你看到柳傳志、張偉平、葉鶯等人物的名字時,也許您又會覺得本書是介紹他們成功的經驗或是別的什麼,其實本書名之所以叫“偽相”,正是讓大家看到那些成功人士背後的故事,以另一種新穎的角度讓我們來“批判”他們。

作者簡介

商界名家雜誌社編委、編輯部主任,資深財經記者。
生於永州之野,長於瀟湘之濱,泊於長江之岸。傳媒從業8年,有80餘萬字新聞調查、財經評論類文章,多篇作品獲國家、省級新聞獎項。並著有散文集《雅韻》、中篇小說《白的雪,紅的火》、《斷牆》等多部文學著作。

媒體推薦

書評
批判質疑10大商界名家的言行。
揭開名家們溫情脈脈的面紗之下的欺騙性。
還原他們企業行為上鮮為人知的危機和失誤。

圖書目錄

前言:一個時代的“魔術”與告別/001
柳傳志:“聯想教父”之誤/001
人物回放 18年前的那場病/019
黃光裕:有多少“賭”可以重贏/025
人物回放 中國“首富”的第一推力/051
葉鶯:“柯達女神”的中國陰影/055
人物回放 有一種人生如項鍊/066
張偉平:“殺雞取卵”張藝謀/071
人物回放 當“電影盲”遇上大導演/091
何經華:500萬年薪下的“皇帝新裝”/095
人物回放 橘生淮南/110
宋祖德:惡俗“總動員”/115
人物回放 為什麼一定要做有錢人/133
胡潤:謊言為什麼這么紅/137
人物回放 來自富豪保鏢的拳頭/150
郎鹹平:那個財務教授變了/153
人物回放 孤獨的感覺不幸福/164
邰勇夫:“中國第一推銷員”泡沫/169
人物回放 兩個上帝的忠實僕人/183
熊德明:人民需不需要“人造英雄”/189
人物回放 與總理的揚如此美麗/204
後記/209

文摘

書摘
世上從沒有塑造偉人、複製成功者的模子,世上也從不存在所謂上帝的“神秘之力”。
黃光裕的家鄉在廣東汕頭鳳壺村,那是個生活貧困的地方。因為貧困。16歲黃光裕不得不離開校園,離開家鄉,開始了社會闖蕩的生涯。離開家門那天的感覺,黃光裕依然清晰如昨。那就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不知此去能做成什麼,只知道不混出個樣來,無顏見江東父老。
第一站是內蒙,時間是1985年。黃光裕和哥哥黃俊欽帶著4000元來到這裡做推銷。內蒙人的熱情豪爽,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慶幸不已。但這種慶幸很快就被現實改寫。由於內蒙的消費市場以及消費意識與能力都很薄弱,並非一場酒,一拍胸脯就能解決掉的。他決定轉戰北京。
他更忘不了單槍匹馬闖入北京時的情形。
“我進入北京時,已經有了目標。就是想把在內蒙做的推銷業務帶到北京來做,那就是來北京的目的。我在北京沒有親朋好友,可以說是舉目無親。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旅館。結果是花了5毛錢,去住一個地下旅館,花了l塊錢讓三輪車拉我去找那個旅館,結果找了半天,實際上是他繞了一大圈,後來我明白了,從北京站繞到了東四,完了再往回走。第二天起來以後我一看北京站就在門口。”
第一次來北京的窮小子,並未受此影響,而是感慨於“北京好大,大得不得了”。
“我在北京站周圍走來走去,就是現在的恒基中心這一片。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正好我站在欄桿邊,看著北京站,這時有個人過來,問我要不要拍一張照片。我覺得這個時候還是很值的,這張照片能夠證明我第一次走進北京做買賣,是很有意義的。結果我是花了10塊錢,拍了這張一次成像的照片。”
那張有著特殊意義的照片已在幾年前壞掉,消失於時間的塵埃。但如果時光倒回去18年,相信無數的國人都有著比他更高的起點、更優越的條件和更突出的素質,許多人甚至會對這個沒上過大學的小伙子不屑一顧。但18年後的“中國首富”,為什麼獨獨是他而不是別人?黃光裕崛起的背後,是一種什麼樣的神秘推力?
是“逼”的力量——他自己這么說。
黃光裕和哥哥用3萬元的貸款承包了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的國美服裝店。那是一家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但幹了半年老是虧本.黃光裕決定改行賣電器。“之所以選擇做家電,因為當時家電還是賣方市場,有貨不愁賣,就看你能不能進貨。我琢磨過做食品生意,但當時的消費水平沒達到那個程度;做服裝生意,有面料、季節性的講究,我也不太懂;而家電相對比較定型,我覺得自己做起來還比較合適。”1987年1月1日,國美電器店正式誕生。
儘管是有貨不愁賣,但黃氏兄弟仍然決定走“堅持零售,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而當時賣方市場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採用“抬高售價、以圖厚利”的經營方式。黃光裕回憶說,其實當時有“逼”的成分。因為那時的商業機構大多是國有單位,有一級、二級批發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網路,實力比他強,門路比他多。“作為一家個體企業要想辦法吸引客戶,必須有自己的東西才行。”於是想出了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薄利多銷。沒想這一“逼”,把黃光裕“逼”上了一條暴富之路。
但18年歲月坎坷,能讓黃光裕支撐到今天的,顯然不僅僅是“逼”。因為若“逼”於生存,黃光裕早就沒必要了。那靠什麼呢?
“首先你要做什麼事,要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這種感覺。喜歡不喜歡我覺得並不是太重要,你懂不懂這個專業我覺得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感覺。”
“有一個較高的目標,敢想、敢做、堅持!我做事的習慣、方向一旦明確,大概的想好,應該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而且我是要求速度的,儘快實施,我不會說花3個月來謀劃,把規劃書標點符號我都給它改清楚了,然後再去做這件事情,我不會,我是邊實施邊做邊修正,不能說一點沒有。但是在重要事情上要讓我放棄一件事情可以說是非常難。”
在黃光裕的解釋里,“逼”只是助他起步的原始動力,而真正把他推向成功的,也就是說成就他“首富”地位的第一推力是“感”和“敢”。
“感覺”使他能敏銳地發現商機,探到“金礦”,“敢做”又使他敏捷地先人而動,搶得先機。“感”、“敢”就像兩張強勁的翅膀,使得他在中國的財富領域裡長空萬里。
但也有很多人不這么認為。在他們看來,黃光裕的“第一桶金”,靠的是販賣走私家電。
他們說。1980年代中後期進口家電門檻很高,一些走私家電產品便乘虛而入。一些大型國營商店大多不敢接這種“來路不明”的洋貨,這便成全了一批門面不大的家電零售店。國美初期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取得了發展。“1997年以前國美雖已開始發展連鎖店,但門面都不大,就是為適應這種形勢——以免惹人注目。”
黃光裕對這種說法的態度是:自己所賣家電產品都是具有正規手續包括供貨方提供的發票的。“我沒有去走私,也沒有從走私者那兒進貨。作為一個零售企業.我做不到,也沒必要去調查供貨方、甚至供貨方的供貨方,他們的貨物是哪兒來的。”並且黃指出,當時幾乎所有家電商店——包括國營商店都大量在賣進口家電,“那時候國產的你說有什麼?”國美的進貨渠道與他們並無二致。
黃光裕並不排除他進的貨有經過非正規進口渠道進來後、被政府進行課稅處理從而合法化的貨物。據黃介紹,這些情況包括,海關罰沒的走私品,一些華僑或出國人員在政策允許情況下帶回國內後轉讓出去的家電產品。“當時北京的東單和大柵欄有兩個華僑收購站,它們那兒收購的大量貨物都被我們接下了。”
但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絕非國美店裡大量進口家電的主流進貨渠道。主流渠道應該還是廣州、番禺一帶專門從海上“接貨”再加價批發出去的走私者——手續及發票造假在那時對這些走私者來說並非難事。黃光裕並不承認國美到廣州、番禺去進過貨。“我們從不到北京以外的地區進貨,那樣物流成本及經營風險太大”——但他承認,國美在那一時期接過番禺等地商人送過來的貨。
出於對黃光裕“第一桶金”的懷疑,許多人認為,黃光裕成功背後的第一推力並不是他所宣稱的“感覺”和“敢做”,而是偶然的外力因素,或者說是“運氣”。這外力有兩個:一是因為家境貧寒,黃光裕早早走上社會,先他人進入了家電零售行業,如果黃光裕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讀到博士畢業,即使他在“感覺”和“敢做”上能量更大,他也許只能像何炬一樣做另一個黃光裕的打工仔。二是因為轉軌中國的市場不規範.機會不對稱,環境不透明,而黃光裕則恰恰迎合併利用了這種不規範、不對稱和不透明,“感覺”和“敢做”就是他的迎合和利用之道。如果失去了這種特殊市場的外力,他的“感覺”和“敢做”就只能是一身廢棄的武功。所以他們對黃光裕的未來感到擔憂。
質疑者進一步得出結論:正因為黃光裕的成功靠的是偶然的外力因素,所以他儘管有了百億身價,卻並不對做零售感到快樂,所以他老是說太累,如果重新選擇,首先就不做零售業。而對於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來說,做零售是他人生最大的快樂。也正因為此,他能在高手如雲的市場中,從小鎮起步,一步一步做到了全球第一。他靠的是內在的信念,是“徹底服務顧客”的第一推力。
不過,世上從沒有塑造偉人、複製成功者的模子,世上也從不存在所謂上帝的“神秘之力”。在我看來,只有在時代的風雨中遵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規律,才是一切成敗者的第一推力。相信黃光裕也莫不如此,只是有些我們看到了,有些我們還沒有看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