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是2011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彼得·巴菲特。本書將告訴你怎樣超越自我,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活出最充實的人生。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 (作者), 趙亞男(譯者)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3月9日)

外文書名: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平裝:224頁

正文語種:漢語

開本:32

ISBN:9787510413407

條形碼:9787510413407

內容簡介

“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為我們帶來了這本世界級的心靈成長之書——《做你自己》。他的父親沃倫·巴菲特是名列《時代》雜誌全球10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富可敵國的“股神”。他從父親那裡獲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學:人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能做自己!他在名校史丹福大學只念了三個學期便決定休學,從零開始打造音樂夢。儘管歷經波折,但他終於靠自己的力量,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成功,贏得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艾美獎”。

的確,如果跟著父親走入華爾街,頂著“巴菲特”家族的光環,絕對可以少奮鬥三十年。但“股神”讓彼得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發揮自己的天賦,於是彼得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音樂之路,這才是他人生真正的激情所在!能有個“股神”父親,彼得·巴菲特的確不是一般的幸運,因為從父親身上,他看到了什麼是認真和自律、如何勇於面對挑戰,並且盡情享受自己所選擇的人生。彼得·巴菲特以他動人的人生經歷告訴你:唯有“做你自己”才能永遠懷抱熱情,擁有邁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膽識和決心!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中,股神父親教我的12件事:

作者簡介

彼得·巴菲特在本書中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讀者分享,唯有“做你自己”,才能永遠懷抱熱情,擁有邁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膽識和決心!他推出了許多張音樂專輯。他是全美知名的音樂人的同時,也擔任NoVo基金會的會長,投身公益,回饋世界。

編輯推薦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是一本徹底改變你工作、生活、財富觀的心靈成長之書!創新工場董事長 李開復、陽光媒體集團主席 楊瀾 親自為《做你自己》作序推薦!比爾·柯林頓、比爾·蓋茨、李開復、楊瀾、徐小平……從未有一本書,讓如此多的世界級政商領袖及精英們激烈討論、自發推薦!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告訴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引爆全球3600萬青年人的“立志”大變革!

股神父親教我的12件事:

會賺錢,還要會經營人生。//別把優勢當成擋箭牌。//起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夢想。//遊蕩的人,未必是迷路的人。//追尋志向能激發我們最大的潛能。//停下來審視內心,是對時間和人生的投資。//找到真正喜歡做、世界也願意為此付錢的事。//每一次錯誤都是學習的機會。//從心出發,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成功離不開能力、熱情和堅持。//金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工作的實質。//我們無法選擇人生從哪裡開始,但可以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這本書將告訴你怎樣超越自我,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活出最充實的人生。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

彼得·巴菲特為我們帶來了這本睿智又引人深思的好書。對於每一個正在世界中尋找自己定位的年輕人和每一個希望給予子女最好人生開端的家庭,這本書都應是必讀之物。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夫婦:

正如我們對彼得的了解和欣賞,《做你自己》出色地傳達了他的精神、理想和價值觀。站在為人父母的角度,這本書好像是我們與孩子之間正在展開的一場有關人生意義和機遇的對話。我們家裡每一個人都會閱讀並探討這本書。

【新東方創始人之一】徐小平:

它給我最珍貴的啟示在於:你需要設定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以別人的目標為目標;你需要自己定義成功的內含,而不是因別人的成功而沮喪,甚至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它是每一個嚮往美好生活的朋友的寶典——不僅適合富二代,也適合窮二代。

【U2樂隊主唱】波諾:

很少有人擁有彼得·巴菲特的成長經歷……我並非指物質優勢,而是指優勢的限用。與其他家庭一樣,這個家庭非常真實地存在著各種糾結,但它對服務理念和整個人類社會有著不同尋常的信仰,這種信仰通過慈善、歌曲或談話……或寫給大眾看的智慧之書表現出來。

【女權運動先鋒】格洛麗亞·斯泰納姆:

這是一本講述尋常道理的必讀經典,但這本書卻並不尋常。因為彼得·巴菲特在本可以承接一種身份的情況下並未這樣選擇,所以當他告訴我們如何通過做我所愛的事來找尋那個獨特的自我時,他的觀點便具有震撼力和公信力。我想不出有誰不會受益於這本激揚、睿智、友善的讀物。

【CNN創辦人】特德·特納:

彼得·巴菲特以他樸素、真誠的智慧思考了如何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做你自己》發人深省,值得一讀。

專業書評

不要做別人,要做自己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

人人都知道學巴菲特投資,但是讀完彼得·巴菲特的《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給兒子的人生禮物》後,我的新體會是更應該學沃倫·巴菲特做父母。

一般人可能羨慕生在一個富豪家“嘴裡含著金湯匙”的天之驕子。但是股神巴菲特明確地否定了這一點;他認為家庭給了富二代“豪華的環境,貧乏的人生,他們不是生來嘴裡就有金湯匙,而是生來背上就插著金匕首”。

因此,沃倫·巴菲特給了彼得獨特的教育。雖然他只給彼得9萬美金,但卻給了他一個支持、鼓勵、誘導的環境。他鼓勵彼得:如果你想人生多彩多姿,就試著學所有有興趣的事。他激勵彼得多審視自己的內心,尋找自己的熱情所在。沃倫·巴菲特理解找出熱情所在是一個辛苦又玄奧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間,父母若施加壓力只會適得其反。是這樣的環境和苦心的父母才造就了今天成功的作曲家彼得·巴菲特。

今天的中國非常需要學習這樣的教育方式。中國的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甚高,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理想去做,全然聽不到孩子自己心中的聲音。有些中國的父母給孩子太多溺愛,教導孩子一切“向錢看”,這反而是在孩子身上插下“金匕首”。中國的有些獨生子女在“有求必應”的環境中長大,沒有學到獨立自主的生存之道。所以,當我在我的微博轉發了一些《做你自己》的精華,我得到了很積極正面的共鳴。其中有一條微博被3萬人轉發!

彼得完全可以輕鬆地進入投資界,靠著父親的名聲獲得成功。但是,當他放棄了這樣的人生,而走向做自己喜歡的音樂人生時,他便具有格外的說服力。

《做你自己》的人生哲學其實和我在2005年《做最好的自己》中描述的是一致的:不要做別人,要做自己。聽從自己的內心的召喚,尋找自己獨一無二的理想,引領自己的一生。下定決心就勇往直前,成功後不要忘了回饋。簡單地說: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你的選擇

【陽光媒體集團主席】楊瀾

人生最無法選擇的就是出生這件事。如果你生在索馬里的戰亂與貧窮中,你很有可能在襁褓里就因病夭折了,或者最終走投無路去做了海盜,在幫派火併中死於非命。這世界有極其混亂殘忍的一面,別跟我說這是上帝的安排,或者說苦難本身有什麼意義。

不過,如果我們把範圍限定在和平的環境中,你更願意有個富爸爸還是窮爸爸?如果你出生在美國最富有的家庭呢?如果你的父親是沃倫·巴菲特呢?

彼得·巴菲特最有資格回答最後這個問題。每個初次見到他的人都毫不掩飾自己的好奇:“巴菲特?請問沃倫·巴菲特是你什麼人?”在得知沃倫是彼得的父親時,對方通常會接一句:“但你看上去很普通哎!”試想,當你幾乎每天都要重複這樣的對話,你大概也會想:難道巴菲特的兒子就該有三頭六臂嗎?!不可否認,彼得從小並不缺衣少食,他申請上大學時給他寫推薦信的人中就有《華盛頓郵報》的老闆,大學尚未畢業就得到了爺爺9萬美金的遺產。如果他想在華爾街謀個什麼差事,那還不是老爸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的事?但他偏偏做了音樂人。“音樂人?噢……成功嗎?”這是彼得經常需要面對的另外一個話題。啊,原來如此!作為股神的兒子,你可以不搞金融投資,但不可以不成功。這就是彼得的煩惱。他不得不生活在一種比較中,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生活在人們的期待中。他要多么成功才算成功?他要怎樣做才不讓父親失望?他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獨立的身份並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他如果成功,人們會說:“他是巴菲特的兒子嘛。”他如果不成功,人們又會說:“他還是巴菲特的兒子呢!”這些問題對於他比對普通家庭的孩子難得多。不少成功人士的子女僅僅是為了怕讓父母失望,才選擇了自己毫無興趣的職業,造成終生的遺憾。

人們通常認為窮孩子與富孩子在行為模式上一定會有很大不同。社會學的調查卻發現,這兩組孩子中有極端行為取向的可能性幾乎一樣大。他們當中都有孤僻封閉、膽小怯懦的,也都有脾氣火爆、叛逆滋事的,原因並非來自家庭的經濟狀況,而更多地與父母感情不合或長期缺少關注有關。彼得終於認識到,父親給他帶來的最大的幸運不是他事業的成功,而是給了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庭,以及對孩子自由選擇的充分尊重。在父親的鼓勵下,彼得的哥哥豪伊成為了攝影師,姐姐蘇茜成為家庭主婦和兩個孩子的母親。彼得永遠記得,當他20歲出頭,決心以音樂作為終生職業追求時,他的父親對他說過的一番話:“兒子,咱們倆其實做的是同一件事。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公司)是我的畫布,我很高興每天都在畫布上添幾筆。”對彼得而言,有這樣一番話已經足夠了。出身富足的孩子往往缺少奮鬥的動力。生活無憂,為什麼要努力工作?父親親身示範了,如果一個人能夠選擇自己想做、能做、且被社會需要的工作,並為之不遺餘力,這就是人生的快樂,這是獲得自尊的最可靠的途徑。它激發我們生命中最棒的自己。生活中我們總是把事情搞砸,但如果因為怕失敗就選擇最安全的道路,那么人生的樂趣就會大打折扣。

彼得把生活比作磨刀石。在他的音樂之旅中,他得到過也失去過事業的機會。他曾通過鄰居的介紹,將自己對印第安人音樂的研究交給當時正在拍攝電影《與狼共舞》的凱文· 科斯特納,對方很感興趣,很快就邀請他為電影作曲。然而一直寫純音樂的彼得低估了電影音樂的特殊性,沒有下足夠的功夫去琢磨音樂如何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結果最終只有一段兩分鐘的“火舞”被影片選用。該片日後獲得七項奧斯卡大獎,讓彼得扼腕抱憾,同時也獲取了人生的一大教訓——如果你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機會即使到手也會溜掉。功夫不負有心人,若干年之後,他對原著民音樂文化的熱情和紮實的工作終於讓他在這一領域得到充分的肯定。而當他受邀舉辦音樂會時,父親也會前去湊湊熱鬧,並聲稱他必須看看自己給兒子交的鋼琴課學費到底是不是成功的投資。

擁有億萬家產的沃倫依然每周工作6天。對他而言,興趣永遠是第一位的,財富追隨興趣,而不是興趣追隨財富。有關遺產,沃倫·巴菲特的名言是:“要給他們足夠的錢做他們喜歡的事,但不能給他們太多錢讓他們可以無所事事。”慈善對於他而言不是一種救贖,而更是一種承諾。在決定把370億美元的財富捐給比爾·蓋茨基金會之後,他也分別給自己的3個子女每人10億美元設立慈善基金會。這么大的責任也改變了包括彼得在內的子女的生活。他與妻子不得不拿出大量時間研究分析如何有效地做慈善。最終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處於弱勢的女童,並決定用父親的這份禮物有系統地促進女童健康成長和平等地接受教育機會。今天的彼得把他人生探索的心得與我們分享: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繼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創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斷選擇和努力的結果。不論你有個富爸爸還是窮爸爸,幸與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轉換。

當然,有沃倫·巴菲特這樣智慧而開明的人做父親還是很不賴的!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 譯者:趙亞男

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你或許沒聽過彼得·巴菲特,但一定聽說過彼得的父親——沃倫·巴菲特,他是名列《時代》雜誌全球10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富可敵國的“股神”。然而,身為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卻沒有繼承衣缽成為華爾街金童,而是選擇用音樂譜出人生最美妙的樂章。彼得·巴菲特從父親那裡獲益最大的是一套人生哲學:“人生由自己打造!”這讓他勇於做自己。他在名校史丹佛大學只念了三個學期便決定休學,從零開始打造音樂夢,儘管過程歷經波折,但他終於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大道!他曾贏得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艾美獎”,MTV頻道剛開播時令人驚艷的片頭配樂出自他的編曲,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精華的一幕“火舞”配樂也出自他的手筆。

彼得·巴菲特曾為美國印第安原住民紀錄片影集《500部族》編寫配樂,策劃、製作及編寫美國原住民音樂劇《魂》,並在華盛頓國家廣場盛大演出。他與曾獲“葛萊美獎”提名的歌手阿肯以人權為主題合作歌曲,並成為聯合國大會的特殊表演節目。此外,他還推出了許多張音樂專輯。他既是全美知名的音樂人,同時也擔任NoVo基金會的會長,投身公益,回饋世界。彼得·巴菲特在本書中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讀者分享,唯有“做你自己”,才能永遠懷抱熱情,擁有邁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膽識和決心!

目錄

Preface前言

Chapter1安於平凡

Chapter2沒有什麼是誰“應得”的

Chapter3是否真有“機會平等”這件事?

Chapter4喜憂參半的選擇

Chapter5志向的秘密

Chapter6買時間

Chapter7別只發掘天賦,還要造就天賦

Chapter8邁向新境界的大門

Chapter9要當心自己許的願

Chapter10所謂的“成功”,究竟是什麼

Chapter11家財萬貫的隱憂

Chapter12回饋,是一門優雅的藝術

Thanks致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