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就業

一些高校為了提高就業率,要求學生在畢業前找單位簽訂《就業協定書》,否則不發給畢業證。一些學生為了順利拿到畢業證,各顯神通,虛假的學生就業隨之出現。這些學生雖然鑑定了《就業協定書》但本身還沒有找到工作。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假就業”。

原因

一切有就業意向的、考上研究生的、通過關係搞到就業證明、有假就業契約的統統算進就業率,如果還完不成指標,那就只好繼續摻水造假,逼迫高校畢業生“哪怕假的也行”了。

教育部2003年出台的“十大掛鈎”政策明確提出“招生計畫與就業率掛鈎”。 一方面是代表著政績的就業率大比拼,另一方面是關乎高校存亡的招生大戰,哪所高校敢不把就業率放在眼裡?了解教育基本情況的人都知道,畢業生就業率“摻水”和高校本科教學評估“造假”,已成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公害”,近年來飽受社會批評,教育主管部門也“頭痛不已”。為此,教育主管部門早在2006年就拿出了“撒手鐧”,強調要對畢業生就業率造假髮現一起查處一起,並在教學綜合評估中實行“一票否決”。

在教育主管部門嚴規“震懾”下,一些高校確實“收斂”了不少。但畢業生就業率“摻水”的勢頭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高校眼見在數字上已經沒法“動腦筋”,只好轉而逼迫畢業生自己“想辦法”,而以畢業證要挾學生在畢業前找單位簽訂《就業協定書》,正是這些高校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冒著被“斬立決”的風險“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高校自然有難以言說的苦衷: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各級政府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工作的重心之一,就業率過低既無法向當地政府交待也無法向教育主管部門交待;畢業生就業率與招生計畫、專業設定掛鈎,完不成指標,學校的發展將面臨嚴峻考驗;畢業生就業率近年來已成為考生選擇學校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在高校間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下,就業率過低,生源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學校的競爭力自然會被削弱;過低的就業率往往意味著較低的教育質量,也就意味著較低的高校管理水平,高校管理者的“前途”勢必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看來,有這樣堅實的社會基礎,有如此眾多的利益關聯,無論是社會輿論的強烈質疑,還是主管部門“一票否決”的行政震懾,短期內解決高校畢業生“假就業”,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後果影響

一系列的負面效應逐漸產生

首先,為了追求高升學率,高校容忍甚至公然逼迫畢業生製造“摻水簡歷”;

其次,這導致教育主管部門無法掌握真實的就業率,對高校就業的巨觀調控和指導政策就成了無源之水;

再次,“虛假就業率”導致一些市場需求不大的專業反而吸引大批考生,導致供大於需的惡性循環;最後,“虛假就業率”敗壞社會風氣,使一些代理出售“假勞動契約”的單位得以獲取不正當利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