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國際電影節

倫敦國際電影節

倫敦國際電影節(BFI London Film Festival),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1956年創辦。每年l1月底至12月初舉行一次,原來為期 3周。1978年起改為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評價在其他國際電影節上得過獎的影片,因此,被稱為“電影節的電影節”。與此同時,也放映深受歡迎的影片和新傾向性的影片。通過電影節的各種活動,加強各國電影工作者的友好合作,促進各國電影藝術的發展。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倫敦國際電影節(London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英國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1957年創辦。每年l1月底至12月初舉行一次,原來為期3周。1978年起改為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評價在其他國際電影節上得過獎的影片,因此,被稱為“電影節的電影節”。與此同時,也放映深受歡迎的影片和新傾向性的影片。通過電影節的各種活動,加強各國電影工作者的友好合作,促進各國電影藝術的發展。

活動項目

主要活動項目有:①放映在其他國際電影節上獲過獎的影片或具有藝術價值、新傾向性、深受人們歡迎的影片;②為評論家、藝術家、電影專家分別舉行專場映出;③召開有爭議影片的研討會。電影節雖不比賽,但主辦單位對優秀影片也頒發過一些獎品。70年以來,中國已參加過幾次。

獲獎名單

1978年第22屆
最佳影片:《大鬧天宮》
2011年第55屆
最佳影片:《我們需要談談凱文》
最佳英國新演員:卡德斯·里德《Junkhearts》
薩瑟蘭獎:帕布羅·吉格利《阿卡西亞》
格里爾遜最佳紀錄片獎:《深淵:生與死的故事》
英國電影學院獎勵基金:拉爾夫·費因斯、大衛·柯南伯格
2012年第56屆
最佳影片:《銹與骨》
最佳英國新人獎:《我的惡魔兄弟》薩利·艾爾·胡賽因
最佳處女作:《南方的野獸》本恩·澤特林
最佳紀錄片:《MeaMaximaCulpa:SilenceintheHouseofGod》
最佳合作夥伴:蒂姆·波頓與海倫娜·伯翰·卡特[3]
2014年第58屆
最佳影片:安德烈·薩金塞夫《利維坦》(俄羅斯)
特別獎:瑟琳·席安瑪《女孩幫》(法國)
最佳處女作薩瑟蘭獎:MyroslavSlaboshpytskiy《部落》(烏克蘭)
格里爾遜獎:奧薩馬·默哈穆德、WiamSimavBedirxan《鍍銀水:敘利亞的自畫像》(紀錄片)
英國電影學院榮譽會員(BritishFilmInstituteFellowship:英國著名導演史蒂芬·弗雷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