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

倦夜

《倦夜》是詩歌作品,唐宋詩中比較著名的有兩首《倦夜》詩,分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與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作品,兩首都是五言律詩。

基本信息

杜甫詩

作品信息

【名稱】《倦夜》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倦夜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創作背景

顧陶《類編》作《倦秋夜》。【張遠注】竟夕不寐,故曰倦夜。趙次公曰:此詩無情無緒,是比興,非專詠夜景也。黃生曰:七八句是作詩本意,亦是作者本色。《杜臆》:此詩亦必到村後作。

注釋

竹涼侵臥內①,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②,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③,水宿鳥相呼④。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⑤。

(上四夜中景,下四景中情。竹迎風,故涼。月當空,故滿。此初夜之景。露凝竹而成涓滴,星近而乍有無,此深夜之景。月落以後,暗螢自照,竹林之外,

宿相呼,此夜盡之景。萬事干戈,此終宵所思者。初秋夜短,故嘆其易徂。暗飛螢,水宿鳥,上三字連讀。自照,有感孤棲。相呼,心傷無侶。【黃注】前幅

刻畫夜景,無字不工。結處點明,章法緊峭。)

①《史記·信陵君傳》:“出入臥內。”

②《孫綽子》:“時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潤。”

③王符《潛夫論》:“螢飛耀自照。”傅鹹《螢火賦》:“期自照於陋形。”

④謝靈運詩:“水宿淹晨暮。”杜修可曰:陸鳥曰棲,水鳥曰宿。又曰:凡鳥朝鳴曰嘲,夜鳴曰。林鳥以朝嘲,水鳥以夜。《春秋繁露》:水鳥,夜半水生,感其生氣,益相呼而鳴。

⑤《長門賦》:“徂清夜於洞房。”

《王直方詩話》:東坡云:司空表聖自論其詩,以為得味外味。“綠樹連村暗,黃花入麥稀”,此句最善。又云:“棋聲花院閉,幡影石幢高。”吾嘗獨游五老

峰,入白鶴觀,松陰滿地,不見一人,惟聞棋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但恨其寒儉有僧態。若子美“暗飛螢自照,水宿相呼”,“四更山吐,殘夜水明樓”,

才力富健,去表聖之流遠矣。

慈水姜氏曰:朱文公謂“暗飛螢自照”,語自是巧,不如韋蘇州“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此景為可想,卻說得自在了。據此,可見詩家身分,當作三層看,蘇與司空尚是就詩論詩,晦翁則於詩外別有見解矣。

翻譯

涼氣陣陣襲入臥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好一個清秋月夜夜越來越涼,露水越來越重,在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這已經是深夜了。月亮已經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睡醒,它們互相呼喚著,準備結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這一夜作者杜甫思考著千樁萬樁事,哪一樁不與戰事有關!詩人是多么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難怪他坐臥不安,徹夜難眠。

作品鑑賞

吳齊賢《論杜》曰:“唐人作詩,於題目不輕下一字,而杜詩尤嚴。”此詩題目,就頗令人感覺蹺蹊。按說,疲倦只有在緊張的勞作之後才會產生,夜間人們休息安眠,應不會“倦”。讀者可以順著這是一個怎樣的夜,詩人為什麼會倦這條線索,看一看詩中是如何描寫的。

起句云:“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涼氣陣陣襲入臥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好一個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僅暗示出詩人宅旁有竹林,門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氣:夜風吹動,竹葉蕭蕭,入耳分外生涼,真是“綠竹助秋聲”;郊野茫茫,一望無際,月光可以普照,更顯得秋空明淨,秋月皓潔。開頭十個字,勾畫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況。三、四兩句緊緊相承,又有所變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來越涼,露水越來越重,在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這已經是深夜了。五、六兩句又轉換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這是秋夜破曉前的景色月亮已經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睡醒,它們互相呼喚著,準備結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從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寫得歷歷如在目前。表面看,這六句全寫自然景色,單純寫“夜”,沒有一字寫“倦”;但仔細一看,讀者從這幅“秋夜圖”中,不僅看到綠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飛的螢、水宿的鳥,還看到這些景物的目擊者──詩人自己。讀者仿佛看到他孤棲“臥內”,輾轉反側,不能成眠:一會兒擁被支肘,聽窗外竹葉蕭蕭,露珠滴答;一會兒對著灑滿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會兒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遙空,環視曠野,心事浩茫。這一夜從月升到月落,詩人不曾合眼。徹夜不眠,他該有多么疲倦啊!這樣就有了這些疑問:如此清靜、涼爽的秋夜,詩人為何不能酣眠?有什麼重大的事苦纏住他的心?詩的最後兩句詩人直吐胸臆:“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來他是為國事而憂心。這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騷擾中原;並於公元763(廣德元年)舊曆十月,直搗長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陝州避難(《新唐書·吐蕃傳》)。北方廣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戰禍,“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這時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據前人考證,此詩作於廣德二年),自身雖未直接受害,但他對國家和人民一向懷有深情,值此多難之秋,他怎能不憂心如焚!“萬事干戈里”,這一夜他思考著千樁萬樁事,哪一樁不與戰事有關!詩人是多么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難怪他坐臥不安,徹夜難眠。但是,當時昏君庸臣當政,有志之士橫遭賤視和摒棄,老杜自己也是報國無門。故詩的結語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嘆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發了詩人無限感慨與憂憤

詩的最後兩句,對全篇起了“點睛”的作用。讀了這兩句,讀者回過頭來再看前面所描寫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顯現出一層新的光彩,無一不寄寓著詩人憂國憂時的感情,與詩人的心息息相通:由於詩人為國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涼侵臥內”;由於詩人嘆息廣大人民的亂離之苦,故對那如淚珠滾動般的“重露成涓滴”之聲特別敏感;那光華萬里的“野月”,使人會聯想到詩人思緒的廣闊和遙遠;那乍隱乍現、有氣無力的“稀星”,似乎顯示出詩人對當時政局動盪不定的擔心;至於那暗飛自照的流螢,相呼結伴的水鳥,則更明鮮地襯托出詩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誰親”(《贈王侍御四十韻》)的孤寂心情。

前人讚美杜詩“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乎外而遠且大”(明謝榛《四溟詩話》)。這首詩中由於詩人以“情眼”觀景、攝景,融情於景,故詩的字面雖不露聲色,只寫“夜”,不言“倦”,只寫“耀乎外”的景,不寫“融乎內”的情,但詩人的羈孤老倦之態,憂國憂時之情,已從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鮮明地流露出來。在這裡,情與景,物與我,妙合無垠,情寓於景,景外合情,讀之令人一詠三嘆,味之無盡。

這首詩的構思布局精巧玲瓏。全詩起承轉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寫景,由近及遠,由粗轉細,用空間的變換暗示時間的推移,畫面變幻多姿,情采步步誘人。詩的首聯“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峭拔而起,統領下兩聯所寫之景。設若此兩句寫作“夜涼侵臥內,明月滿庭隅”,不僅出語平庸,畫面簡單,而且下面所寫之景也無根無絆。因為無“竹”,“重露”就無處“成涓滴”;無“野”,飛螢之火、水鳥之聲的出現,就不知從何而來。由“竹”、“野”二字,可見詩人鍊字之精,構思布局之細。此詩結尾由寫景轉入抒情,驟看殊覺突然,細看似斷實聯,外斷內聯,總結了全篇所寫之景,點明了題意,使全詩在結處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煥發出異樣的光彩。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蘇軾詩

作品信息

【名稱】《倦夜》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倦夜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翻譯

在這漫漫長夜之中,我厭倦頭挨著枕頭,

盼望著小窗透進晨曦,可窗兒始終沒有見亮。

我投宿在這荒野之中的孤村,聽見一條狗的叫聲

想必是殘月下走來幾個趕路的人。

想我自己常年奔波,鬢髮已白,旅途之中空有淒清的情懷。

荒園之中有忙碌的絡緯蟲,空織一場最終能織成什麼,

我跟絡緯一樣啊,年華已經老去,竟然功業無成啊!

作品鑑賞

絡緯,俗稱“紡織娘”,亦促織之類。坡翁亦以促織之吟自喻。此詩作於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時坡翁行年六十有四;雖屢遭貶謫,然豪放之氣不改——當時即有“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之句,令其弟轍嘆服曰:“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蘇軾《倦夜》中的前四行詩,在藝術上可與李白《靜夜思》媲美。同樣是寫窗前月下,李白寫床獨不言窗,而必回故鄉。此地無聲勝有聲。東坡寫窗而不言床,隻字不提故鄉。只比李白多聞“一犬吠”,似乎擋著了回鄉之路。把他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欲歸不能的痛楚寫得淋漓盡致。此乃有聲勝無聲.

海南遠離朝廷,東坡似乎也由此遠離了官場的紛爭。但他很寂寞,常常長夜難眠。“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縱然白天,他的日子也很難消磨。

這首詩看上去極有柳宗元詩歌的味道,如“厭長夜”、“小窗”、“孤村”、“殘月”、“衰鬢”、“荒園”、“旅懷”再加上靜夜犬吠的聲音效果,陰陰冷冷、孤獨悽苦。柳詩《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歲暮》亦有同趣“屏居負山郭,歲暮驚離索。野迥樵唱來,庭空燒盡落。”可見,蘇軾是愛用柳詩的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但又像前面所說的一樣。蘇軾不是在堆砌柳宗元的淒冷意象,而是將其轉為己用,就如《倦夜》這首詩,如若粗心讀之,或會以為是柳詩,但稍加用心則會發現,這樣的詩,只有宋人,只有蘇軾才能寫出。在柳宗元的詩中這些意象是並列關係,是對仗關係,“……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柳宗元《南澗中題》)“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柳宗元《梅雨》)如是也。而《倦夜》則實不然,它不是一句一景式的,而是一句緊接一句,類似於敘事詩的,之間也有著因果關係。聞得“孤村一犬吠”,才會有“殘月”下是否有人行的猜想,從而構想這位行者若不是隻身一人,則是很好了。從行者又聯想到自己一輩子孤身之旅,感慨萬千了。這便是宋詩。

作者簡介

蘇軾

蘇軾蘇軾

(1037~1101)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舉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元祐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

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