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獲說

太陽系起源學說的一種。這種學說認為構成行星和衛星的物質是太陽形成後從太陽鄰近區域或從銀河系空間俘獲來的。

正文

1944年,蘇聯天文學家О.Ю.施米特提出了“隕星說”。他認為,幾十億年前,太陽在繞銀河系轉動時,進入一個直徑為10光年、與太陽相對速度為每秒5公里的星際雲。太陽在雲中運行了60萬年,俘獲了約為太陽質量 3%的星際物質。這些物質慢慢形成一個扁平的、由塵粒組成的星雲盤,行星和衛星就是在這個盤內形成的。由於原來雲內的固體微粒的軌道是各種各樣的,彼此碰撞使軌道要素“平均化”,因而所形成的行星軌道就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圓性等特點。他還認為衛星的形成是行星形成的附帶結果,而所有行星都是“冷起源”的。還有一些人提出了其他類型的俘獲說,如愛爾蘭的埃奇沃思、英國的彭德雷和威廉斯以及印度的米特拉等,他們雖然都主張太陽從恆星際空間俘獲物質,但他們描述的圖像和處理方法彼此間卻有相當大的差別。提出俘獲說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說明太陽系角動量分布異常的問題,但計算表明,這種俘獲的機率極其微小。同時,這類學說也無法解釋太陽系的拉普拉斯不變平面銀道面的交角會大到近62°的問題。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