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後

位於天津,元代成立名族聚落。歷史悠久,時間逝,名卻留。侯家後前街,在北門外大街東側,東起金鐘橋大街,西至五彩號胡同,長380米。”地名元明之際,南來北往的漕船停泊在三岔河口,卸貨之後,飽經風浪顛簸、數月勞碌的船戶、水手,紛紛登岸休整,他們在餐飲、沐浴、理髮、休閒上的需求,極大地促進了運河西岸侯家後、歸賈胡同一帶的餐飲服務諸業的發展,使之漸成鬧市。這裡有名氣頗大的“四軒”茶館(三德軒、四合軒、天會軒、東來軒),還有德升園、協盛園、小襲勝軒等戲園子。侯家後中街,東起金鐘橋大街,西至北門外大街,長460米。

侯家後名由來

天津“侯家後

”地名元明之際,南來北往的漕船停泊在三岔河口,卸貨之後,飽經風浪顛簸、數月勞碌的船戶、水手,紛紛登岸休整,他們在餐飲、沐浴、理髮、休閒上的需求,極大地促進了運河西岸侯家後、歸賈胡同一帶的餐飲服務諸業的發展,使之漸成鬧市。清乾隆年間,侯家後已成為三岔河口一帶的著名的居民大聚落。時謠云:“侯家后里出大戶,三岔河口籠不住。出進士,出商賈;數數能有五十五。”清乾隆十七年(1732)舉人李湜曾在自家門口寫了一副對聯:“天津衛八十三齡鐵漢子;侯家後五百餘載舊人家。”由此上推500年,正是元朝中葉,可見早在元代,侯家後就已成為一個居民聚落了。

八成四軒興起

早年侯家後,之所以成為熱鬧火爆的餐飲服務區,在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北臨沿河碼頭,南近估衣街,西依北大關,東靠大胡同,幾乎被繁華商區包圍。因而侯家後這個彈丸之地,卻是酒家茗肆,歌榭妓寮叢集之處。著名的津門“八大成”飯莊,大多集中於此。享譽海內外的狗不理包子,最初也興起於侯家後。這裡有名氣頗大的“四軒”茶館(三德軒、四合軒、天會軒、東來軒),還有德升園、協盛園、小襲勝軒等戲園子。

歷史悲劇演變

1912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為了拒絕南下任總統,陰謀策動亂兵燒搶北京鬧市的“壬子兵變”。駐防天津的張懷芝部聞訊策應,把歸賈胡同、侯家後燒搶一空。自此,侯家後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從業商家紛紛遷入南市一帶發展。1919年,南運河裁彎取直,鳥市娛樂餐飲業的異軍突起,侯家後的繁華即告終結。

時間逝名卻留

繁華往事如流水,但地名卻不隨風而去。由“侯家後”派生的兩條街——侯家後前街和侯家後中街,依然尚存。侯家後前街,在北門外大街東側,東起金鐘橋大街,西至五彩號胡同,長380米。據傳形成於明代,因位於侯家後之南得名。侯家後中街,東起金鐘橋大街,西至北門外大街,長460米。清康熙年間形成一條窄巷,1916年拓寬為街道,因位於南運河南路和侯家後前街之間而得名。位於侯家後前、中兩街附近的巷名,如天福園胡同(飯館)、德升園胡同(戲園)、三德軒胡同(茶樓)、北立盛胡同(錢鋪)、廣盛當胡同(當鋪)、四喜堂胡同(妓院)等,宛如一部凝固的自傳,仍在無聲地宣示著附著在街名巷名上的歷史,讓後人感受歷史脈搏留在城市中的烙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