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學派經濟學

供給學派,也稱供給學派經濟學。

供給學派理論概述

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
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供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給經濟學解釋為:“提供一套基於個人和企業刺激的分析結構。人們隨著刺激而改變行為,為積極性刺激所吸引,見消極性刺激就迴避。政府在這一結構中的任務在於使用其職能去改變刺激以影響社會行為”。

供給學派的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凱恩斯主義占據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統治地位,西方國家普遍依據凱恩斯的理論制訂政策,對經濟進行需求管理, 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於是凱恩斯主義盛極一時。但是,凱恩斯主義人為地擴大需求,最後導致70年代西方經濟出現生產呆滯、失業嚴重,同時物價持續上漲的“滯脹”局面。於是西方經濟學界紛紛向凱恩斯主義提出挑戰,並研究替代的理論和政策。供給學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的。
該學派的先驅者是加拿大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芒德爾。70年代初,他多次批評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提出同凱恩斯主義相反的論點和主張。1974年他反對福特政府徵收附加所得稅控制物價的計畫,主張降低稅率、鼓勵生產,同時恢復金本位、穩定美元價值來抑制通貨膨脹。
芒德爾的論點引起拉弗和萬尼斯基的注意和讚賞,拉弗進一步研究並發展了芒德爾的論點。當時的美國國會眾議員肯普也很重視芒德爾的主張,他任用羅伯茨為他擬定減稅提案,聘請圖爾進行減稅效果的計量研究。
70年代後半期,拉弗,萬尼斯基、羅伯茨等利用《華爾街日報》廣泛宣傳他們的論點。肯普也在國會內外竭力鼓吹減稅能夠促進經濟成長。1977年 ,肯普與參議員羅斯聯名提出三年內降低個人所得稅30%的提案。這個提案雖然未經國會通過,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萬尼斯基所著《世界運轉方式》被認為是供給學派的第一部理論著作,吉爾德的《財富與貧困》闡述供給學派的資本和分配理論,被譽為是供給經濟學的第一流分析。70年代末,供給學派在美國經濟學界已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
在學派形成過程中,有些倡導者如費爾德斯坦、埃文斯等在一些論點和政策上同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人的意見差異很大。因為費爾德斯坦、埃文斯的觀點比較溫和,持折衷論,西方經濟學界稱他們為溫和派,稱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為激進派。但後者則自稱是供給學派正統派,西方各界通常也把後者作為供給學派的代表。

供給學派的觀點和主張

供給學派並沒有建立其理論和政策體系,只是學派的倡導者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產生“滯脹”的原因及政策主張有些共同的看法。
供給學派認為,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並不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當時西方各國政府實行一系列錯誤政策造成的。薩伊定律完全正確,凱恩斯定律卻是錯誤的。
吉爾德堅持說,就全部經濟看,購買力永遠等於生產力;經濟具有足夠的能力購買它的全部產品,不可能由於需求不足而發生產品過剩。拉弗極力強調薩伊定律的重大意義 ,他指出薩伊定律不僅概括了古典學派的理論,而且確認供給是實際需求得以維持的唯一源泉。供給學派認為政府不應當刺激需求,而應當刺激供給。
供給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以後,進而確認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在生產要素中資本至關緊要。資本積累決定著生產增長速度,應當鼓勵儲蓄和投資。
供給學派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都是為了謀取報酬或利潤。因此,對報酬和利潤的刺激會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實際工資的刺激將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對儲蓄和投資報酬的刺激會影響資本的供給和利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能夠使生產要素供需達到均衡和有效利用。應當消除不利於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因素。
供給學派指出,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刺激因素,其中財政政策最為重要。在分析經濟政策對行為的影響時,供給學派反對凱恩斯主義只注意政策對經濟主體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強調政策對生產活動的作用。
供給學派著重分析稅制對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效果。他們指出,經濟主體從事經營活動所關心的並不是獲得的報酬或利潤總額,而是減去各種納稅後的報酬或利潤淨額。在累進稅制條件下,邊際稅率又是關鍵因素。因為經濟主體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儲蓄和投資,要看按邊際稅率納稅後增加的淨報酬是否合算。他們認為稅率影響經濟主體行為是通過相對價格變化實現的,稅率提高,納稅後淨報酬減少。就勞動力看,這意味著休閒對做工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會選擇休閒而不去做工,勞動力供給就會減少。就資本看,這意味著消費對儲蓄和投資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樂意把收入用作消費而不用作儲蓄和投資,資本供給就會減少。此外,經濟主體為了逃避高稅率,還把經濟活動從市場轉入地下。這些都會使生產要素供給減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產下降。
供給學派進而分析稅率與稅收的關係。因為稅收是稅率與稅收基礎的乘積,稅率變動既然影響生產,就必然影響稅收。拉弗首次把稅率與稅收的關係製成模型,畫在直角坐標圖上,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線。
減稅,特別是降低邊際稅率能促進生產增長,並可抑制通貨膨脹。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宣揚正是高稅率挫傷了人們的勞動熱情,阻礙了個人和企業儲蓄與投資。這就必然導致生產率增長緩慢、生產呆滯,出現商品供給不足、物價上疏。這時再加上人為地擴大需求,通貨膨脹勢必加劇。通貨膨脹又使儲蓄和投資進一步萎縮,生產更加呆滯;還使納稅人升進高稅率等級,而實際收入並未增加,納稅負擔因而更重。
供給學派雖然同意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在控制貨幣數量增長的目的和措施上,同貨幣學派大相逕庭。供給學派認為,控制貨幣數量增長的目的不應只是與經濟成長相適應,而是為了穩定貨幣價值。貨幣價值保持穩定,人們的通貨膨脹心理就會消失。在安排貨幣收入時,人們就樂意保存貨幣,不去囤積物資,選擇生產性投資,不做投機性投資。同時,貨幣價值穩定又是保證財政政策,發揮促進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如何保持貨幣價值穩定,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堅持必須恢復金本位制。

對供給學派的評論

供給學派的論點和主張受到西方經濟學界各方關注。凱恩斯主義者薩繆爾森認為,它既沒有經濟史上的有力證據,又缺乏理論分析上的合理推斷。貨幣學派雖然對一些論點表示贊同,但認為它並沒有提出有效解決美國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結構。進步學者的評論更加尖銳。
評論者都不同意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關於美國稅制已經進入禁區的論斷,認為缺乏歷史和現實的驗證 。對於供給學派所說減稅不會導致出現財政赤字,即使發生赤字對經濟也無任何妨礙,赤字會自行消失的觀點,更認為是純屬無稽之談。評論者一致指出,降低邊際稅率是為富人謀利。因為全面降低累進稅率,高收入階層獲得減稅的好處要比低收入階層多 ,削減社會支出則使低收入階層直接受到損失。
凱恩斯主義者阿羅、卡恩等指出,政府干預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並非政治家們的任意設計。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在資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經濟穩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預和調節,對經濟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制訂生產安全、環境保護等法律條例,雖然增加了企業負擔,但保護了社會利益。
一些進步學者批評供給學派過分強調資本投資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並著重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投資既促進經濟成長,又造成生產過剩危機。他們還反對供給學派把投資不足作為西方經濟出現“滯脹”的原因,指出70年代美國企業固定資本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並不比60年代低。
評論者認為,恢復金本位制將大大縮減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使經濟陷入長期衰退。指出貨幣歷史表明金本位並不能保證物價穩定。1981年美國國會成立的專門研究恢復金本位問題的“黃金委員會”,經過半年多的爭辯,最後否定了供給學派的主張。供給學派雖然遭到西方經濟學界的評論,但也給予西方經濟思想以有力衝擊,對西方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經濟政策也有很大的影響。

供給學派的影響

供給學派對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的影響很大。1981年,新上台的里根總統提出的“經濟復興計畫”開頭就聲明,他的計畫與過去美國政府以需求學派為指導思想的政策徹底決裂,改以供給學派理論為依據。1985 年,里根總統在第二任期開始時宣稱,他將繼續實施並擴大原訂計畫。但是,美國經濟並沒有象計畫所預期的那樣順利發展,大部分目標也未能實現。計畫實施不久,美國經濟就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特別是聯邦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導致高利率和美元高匯價,又使對外貿易連年出現創紀錄赤字。所以幾年來除了幾位倡導者仍在宣揚供給學派獲得巨大勝利外,信仰和讚賞的已日趨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