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

供給側

所謂“供給側”,即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供給側,相對於需求側。 若是要比較清晰地弄清供給側應先了解供給。 供給,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2015年11月10 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會議,會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這意味著經濟治理思路出現重大轉變。

基本信息

概念

經濟供求曲線經濟供求曲線
所謂“供給側”,即供給方面。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於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中國經濟的增長邁入了泥潭,供給側的改革登上了舞台。此次中國經濟的下滑已經不再是周期性的波動,而是一場結構性的危機。
供給的範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切影響社會生產總量的因素也都影響供給量;但是,市場供給量不等於生產量,因為生產量中有一部分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作為貯備或出口,而供給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進口商品或動用貯備商品。提供給市場的商品,不僅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凝結著一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因此,供給不單純是一種提供一定數量的特定的使用價值的行為,而且還是實現一定價值量的行為。
供給顯示了隨著價錢升降而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某個體在每段時間內所願意賣出的某貨物的數量。在某一價格下,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某一貨物的總數量稱為需求量。在不同價格下,供給量會不同。供給和需求也就是說價格與需求量的關係。若以圖像表示,便稱為供給曲線。見圖:

供給與需求

何謂供給側何謂供給側
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數量。

歷史觀點

凱恩斯學派強調通過需求管理來調節經濟周期,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時通過加大政府公共支出來保持經濟的穩定;古典學派供給學派強調供給一方的作用,強調通過財政貨幣政策激勵生產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強調依靠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來提高國民經濟的供給能力。

中央提出

重要性

方針政策方針政策
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在理論界數年調研基礎上,中央不失時機的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針,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使供給側和需求側得以合理匹配,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急迫性

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
“觀察問題,看到病症很重要,找準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影響經濟成長的突出問題有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側,已在供給側。現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投資的效果在遞減,而供給體系總體上呈現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同時不少消費品供給規模有餘而品質不足,導致人們出國買馬桶蓋、電飯煲甚至藥品、牙膏。只有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展望

提高供給側提高供給側
在抓好需求側管理的同時,“只要我們把握正確方向、奮力開拓進取,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就一定能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提出意義

習近平同志講話習近平同志講話
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僅是表象,供需錯配才是實質,因而需要從供給端著手改革。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領域的延續和聚焦。中國“供給側改革”更注重經濟結構的最佳化,避免潛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