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弼良

佟弼良是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人,早年就讀於天津北洋大學。

基本信息

佟弼良先生早年就讀於天津北洋大學。在舊中國,北洋大學是所非常著名的學府,尤其是先生念的法學院更是號稱’ 法官搖籃’ ,時人能有幸在此就讀,無異於步入了上層社會的門坎前途無量!
在臨近畢業那年,暴發了’ 九.一八’ 事變。先生棄筆從戎,返回遼東故土投身李春潤部抗日救國,被任命為東北義勇軍第六路軍上校軍法處長。
李春潤原是縣警察局長,他拉起的這支隊伍只是從少帥張學良那得到一個番號和幾紙委任狀,一切給養裝備全靠自籌。佟大先生的上校處長身價,不但不能掙到真金白銀的好處,反到讓他把家中上百畝良田換成白花花的現大洋捐做軍餉,因為這,滿洲國一成立,偽政府就把他定了個’ 反滿抗日’ 的罪名立案通緝!
東北民眾的抗日鬥爭是整個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遭遇的鎮壓最殘酷,環境最艱苦,付出的代價最慘烈,卻不知為什麼至今沒有得到官方的充分評價,落得個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尷尬境地。原本應該從九一八算起的抗日戰爭,到現在還被從六年後腰斬,硬要從1937年七七事變才算開始。給出的唯一理由是,七七盧溝橋爭變後中日政府間正式宣戰方可視為全民族杭戰伊始,而白山黑水間民眾六年的浴血反抗,呵呵……想起來讓人心寒啊!
義勇軍被打散後,佟大先生有家難歸,同千萬個東北青年一道整日價在關內流浪。多少次有東北軍的老鄉勸他當兵吃糧,有軍旅中謀個前程,他眼見東北軍不出關收復失地,反倒跟著少帥東征西討打內戰,打心裡瞧不起,始終不吐口。
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合作抗戰,局面為之一新。共產黨廣泛宣傳吸引知識青年到延安參加邊區建設; 國民黨公開在流亡學生中招考公務人員充實地方政權。雙方都打出為國為民的革命旗號,國民黨更占據了執政黨眾優勢。
先生選擇了國民政府,應聘為榆林縣法院推事(法官) 。陝北是個兔子不拉屎的窮地方,又被國民政府送了順水人情劃給了共產黨管轄的邊區政府,堂堂法官連薪水都沒得領,每月發上幾斗小米,外出辦案頂多騎頭毛驢,悽苦得很。
在國共兩黨眼中,先生這樣的有為青年都是工作對象,都想將其拉入己方陣營為我所用,可佟大先生屬於那種不識時務的人,固守中庸之道,將’君子不黨’ 的處世原則奉行到底,沒能成為兩黨任何一方的同志。
先生想遠離政冶,但是政治還是找上了他。邊區搞民主參政會,佟大先被選為參政會議員,與著名的李鼎銘先生一樣都成了共產黨的統戰人物,自然要被國民黨視為異己分子,劃入另類。雖然沒有遭到什麼人身傷害,國民政府公務員的前途卻不再光明。好在抗戰勝利了,先生主動辭了職,跑到西安,滿懷希望地準備回到東北老家。
先生借住在八路軍辦事處,因為有熟悉的老鄉。沒想到抗戰剛結束,內戰就打了起來,八路軍辦事處撒離西安前,老鄉動員他參加革命,說是天下早晚是共產黨的,你在邊區的表現黨都考察過。他還是沒吐口,又一次同革命擦肩而過。
戰事一起,交通斷絕。先生索性邁開雙腿,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冒著戰火烽煙,歷盡萬般艱辛,用了大半年工夫終於回到家鄉。
那是1947年初冬,遼東地區已經成為共產黨的天下。三分區政委兼中共縣委書記的龐然是佟大先生的表弟,當年是佟家出錢供其到北平讀大學才走上了革命道路。書記不忘舊情,介紹他這個大哥到縣中學做了國文教員。書生有了用武之地,又得桑梓子弟而育之,先生甭提多高興了。
沒多久,整箇中國大陸都成了共產黨的天下。
先生家原本是擁有良田百畝的大糧戶,不然怎能供養兩個大學生?可是地畝浮財早讓他為了抗日給折騰完了,這在家鄉是盡人皆知的事情,甚至被鄉親們作為敗家子的榜樣引以為戒。土改時依據政策把先生劃為城市貧民成份。對此,他一直感到慶幸。
共和國成立後,為了鞏固政權,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政治運動。鎮反肅反三反五反,這幾場大風浪都沒有波及到先生,卻把他驚出一身冷汗。愈發提醒自己勤勉敬業謹慎處世,贏得學校上下一致好評,被領導倚重為工作骨幹。
1957年那場反右鬥爭,佟大先生終於在劫難逃。
起因是學校劃分右派的指標沒完成。上級意思是,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分左中右,而學校知識分子成堆,更是右派分子驟集的地方,所以劃右派的指標不能囿於平均的百分比,說白了就是可頭超額劃右派。先生是在運動要結束時因全縣右派名額還缺幾個沒完成任務而被拉上來湊數的。
中國特色歷來是寧可錯殺三千,不能錯放一個,先生據理申訴,結果是摘下右派的帽子戴上了歷史反革命的標籤----當過東北軍的上校處長,國民政府縣法院法官,是貨其價實的老牌反革命!
先生被開除公職,下放到距離赫圖阿拉城五里地一個叫驛馬站的小山村監督勞動。這一晃就是二十幾年,等到落實政策回到縣城,當年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已變成年近古稀老態龍鐘的垂暮之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