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電影

作家電影

“作家電影”概念,既不同於上個世紀法國的“左岸派”,也不同於過去中國其他導演提出的概念,法國的“作家電影”還是沉悶晦澀的“藝術片”,探索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過去中國其他導演的“作家電影”也是老、少、邊、窮,注重殘缺的民族元素;看這些電影不耽誤睡覺,一覺醒來,相互都沒損失什麼。在長春電影製片廠副廠長韓志君看來,“作家電影”必須具備以下五個要素:一是真誠地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情感世界;二是有創作者對生活獨具慧眼的發現;三是有獨特、卓越的美學品格和藝術品格;四是有“誠實和強有力的故事”,富有人性的光輝,並且“用明麗素潔的光”來燭照人生;五是能夠感染觀眾、感動觀眾,直抵他們心中最單純、最柔軟的部分。

名詞解釋

作家電影作家電影

即左岸派電影,是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部分年輕導演創作的電影。“作家電影”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的無聲電影時期,而真正形成卻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法國。始作俑者是法國電影的“新浪潮”,其誕生的標誌作品是1958年特呂弗導演的《淘氣鬼》和夏布洛爾導演的《漂亮的塞爾日》。“新浪潮”理論來自法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巴贊,他創辦的《電影手冊》集聚了後來成為“新浪潮”主將的眾多年輕影評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幾乎都是業餘作家和影評家,沒有上過專門的電影學校或受過專門訓練,對電影的認識和學習主要是靠在資料館裡看片得來的。“新浪潮”主將戈達爾曾聲言“拍電影,就是寫作。”他們的影片也酷似作家的寫作,大多專註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且多有自傳色彩,製作上則往往集編劇、導演、音樂,甚至製片於一身,更多地表現出個人的創作風格特徵,因此被稱為“作者電影”或“作家電影”。

與“新浪潮”並起的“左岸派”也被稱為“作家電影”,他們與“新浪潮”有著共同的愛憎,更接近人們理解的“作家電影”——即作家直接參與電影製作。其代表作有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亨利·高爾比的《長別離》等。後來,“新浪潮”和“左岸派”的主將幾乎都成了職業導演,人們也就不再稱他們的作品為“作家電影”。

中國式

首部作家電影的作者劉震雲首部作家電影的作者劉震雲

韓三平表示,所謂“作家電影”,是生活閱歷豐富,對社會具有深邃洞察力和卓越表現力的作家(也包括部分導演),在現實生活中捕捉到為大眾廣泛關注的生活熱點、社會話題,用質樸的電影手法加以表現。他還特彆強調,“近年來一些國產商業大片創造了高票房,但在炫耀大場面、高科技的同時,也引發了觀眾對蒼白無趣、遠離現實的故事本身的質疑和抨擊,針對這一窘境,中影集團計畫今年團結一批作家,以他們為龍頭,拍攝一系列不靠明星和特效,靠故事本身打動觀眾的小成本影片。”

中國首部作家電影的作者劉震雲表示:這一“作家電影”概念,既不同於上個世紀法國的‘左岸派’,也不同於過去中國其他導演提出的概念,法國的‘作家電影’還是沉悶晦澀的‘藝術片’,探索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過去中國其他導演的‘作家電影’也是老、少、邊、窮,注重殘缺的民族元素;看這些電影不耽誤睡覺,一覺醒來,相互都沒損失什麼。二,好看不等於胡扯,好看不等於沒內容。什麼內容呢?首先是當下的生活,眼前的中國人,不能讓西方再認為我們還生活在秦朝和唐代;其次,‘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卓越的表現力,’揭示當下生活的深刻內涵,或者叫熱點,電影要跟看電影的人息息相關,看後要有強烈的共鳴;三,顛復大片的概念,不能說花錢多場面大動刀動槍就叫大片,真正的大片是人內心的洪流,洪流有多大,作品就有多大。”

基本內容

即左岸派電影,使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部分年輕導演創作的電影

創作特徵:作品大多把人的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結合,表現人的內心與現實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輯上採用跳剪,循環剪輯等手法,破壞影片的時空;重視自然音效、台詞和音樂;採用舞台職業演員;攝影講究構圖與布光。電影帶有強烈文學、戲劇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倫 雷乃《廣島之戀》(1959)《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高爾比 《長別離》

90後作家:

莫名,真名黃朝林,曾用筆名繼宏。三星堆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小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四川省記協會員。華文出版社簽約作家,《華夏文藝報》簽約作家,《小作家選刊》簽約作家,晉江文學社專欄作家。曾出版作品《天使沒有翅膀》。

主題要素

在長春電影製片廠副廠長韓志君看來,“作家電影”必須具備以下五個要素:一是真誠地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情感世界;二是有創作者對生活獨具慧眼的發現;三是有獨特、卓越的美學品格和藝術品格;四是有“誠實和強有力的故事”,富有人性的光輝,並且“用明麗素潔的光”來燭照人生;五是能夠感染觀眾、感動觀眾,直抵他們心中最單純、最柔軟的部分。

韓志君所說的“作家電影”與當下的某些“獨立電影”不是同一個範疇。 “作家電影”當然要熱情地讚頌真善美,無情地鞭撻假惡醜,但並非是片面地去追尋生活的陰暗面,單純地去表現蒼生的苦難,而是要將“私人的體驗與感受”轉化為“人類共同的認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真正的意義上征服觀眾並與觀眾心靈相通。

被禁的作家電影

由法國兩位女導演維吉妮.德彭特(Virginie Despentes)和柯拉莉.鄭軾(Coralie Trinh Thi)執導的新片《強我》(Baise-moi,英譯Fuck me)於2000年6月28日開始在法國影院正式公映,第三天即被國家行政法院列為X級色情片(即中國人所謂“三級片”)而打入冷宮。各大影院被迫撤下該片宣傳海報,停止上映。這是自1966年雅克·李維特執導的《修女》(La Religieuse)被禁以來,時隔多年第一部在法國被禁的“作家電影”。影片本身固然有爭議,但這一電影審查事件在法國引起軒然大波,許多藝術家驚呼“道德主義”的新聞檢查又回來了!

發展前景

長春電影製片廠副廠長韓志君認為,當前“作家電影”稀缺。“作家電影”進一步發展並且成為一種重要的電影類型,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需要有眾多的電影人不懈努力,百折不撓;二是需要廣大觀眾逐漸與創作者形成藝術默契,共同參與 “作家電影”這個類型影片的締造。這條道路可能會是漫長的,但不會遙遙無期。

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明確提出中影集團將集中精力創作一批“作家電影”。他說:“我認為電影有兩個東西,現在恐怕是有一點兒缺失。缺什麼呢?膾炙人口的故事和這個故事中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缺這兩個東西。這兩個東西靠大場面、高科技、豪華攝影是出不來的。人類有些東西是從誕生那天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是無法改變的:情感。人類站起來行走那一天產生感情,到今天感情的力量非常強大,能改變很多東西。”韓三平認為,“作家電影”主要有三個要素:現實題材、好的故事、典型人物形象,不依賴大場面、高科技,成本相對比較低。韓三平關於“作家電影”的言論一出,立即有學者駁斥:“我一點也不看好韓三平先生的‘作家電影’,因為中國電影的消費主體為年輕人,消費動機主要為享受視聽刺激、獵奇、獵艷、放鬆、做夢,這是基本的事實。這大概不是韓董一廂情願所能改變的。”此說雖有道理,但問題在於,“享受視聽刺激、獵奇、獵艷、放鬆、做夢”不可能永遠是中國人的“消費動機”,更不可能是唯一的“消費動機”,以此作為否定“作家電影”存在和發展的理由是沒有力量的。

關於“作家電影”這類影片的發展是否會帶來藝術和商業的兩難境地?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梁明的回答是,藝術與商業並非魚和熊掌的關係,而是可以兼得的。目前,中國電影生態往往呈現一邊倒局面,要么商業要么藝術,第五代第六代時期,藝術電影的氛圍極為濃厚,獲獎似乎是證明作品價值的唯一途徑,商業電影則不值一提。而今天,市場化的同時,票房、商業又成了主導,藝術又被束之高閣,這種狀態依然是不均衡的。良好的電影生態是既有商業類型化生產,也有藝術化表達的百花齊放的局面,既要有<英雄>、《無極》,也要有<黃土地>、《紅高粱》,這樣的電影生態才是健全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