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儒學

內容介紹

本書從思維模式、思想重心、學術特點、理論旨趣等各個方面,對佛學與儒學的異同、相互影響、歷史衍變進行了探討。
緒論 ----------------8
第一章 佛法要義與儒學主旨 ----------------9
第二章 佛本與人本 ----------------15
第一節 大乘佛教與真如本體 ----------------15
第二節 儒學的“人本主義”與“天人合一” ----------------23
第三節 佛教影響儒學最大者是其本體論的思維模式 ----------------31
第三章 佛性與人性 ----------------37
第一節 中國佛教的佛性理論 ----------------38
第二節 儒家的人性、心性學說 ----------------51
第三節 儒學影響佛教最大者是人性、心性論的思想內容 ----------------64
第四節 宋元佛教的倫理化傾向 ----------------72
第四章 頓悟見性與修心養性 ----------------77
第一節 反本歸極與頓悟見性 ----------------77
第二節 成賢作聖與修心養性 ----------------87
第三節 明心見性與復性明誠 ----------------93
第五章 出世與入世 ----------------101
第一節 傳統佛教的出世主義 ----------------101
第二節 儒家學說的入世精神 ----------------106
第三節 中國佛教的亦出世亦入世 ----------------108
第六章 理學與佛學 ----------------120
第一節 濂溪之學與佛學 ----------------121
一、周敦頤與宋明心性義理之學 ----------------122
二、周子之學的心性本體論與隋唐佛教的佛性本體論 ----------------124
三、周敦頤的“無欲故靜”與禪宗的“離相”、“無念” ----------------127
第二節 邵雍之學與佛學 ----------------135
第三節 橫渠之學與佛學 ----------------143
一、“天地之性”與“真如佛性” ----------------145
二、“善反”與“體性” ----------------149
三、“民胞物與”與“萬法唯心” ----------------151
第四節 程朱理學與佛學 ----------------156
第七章 心學與禪學 ----------------162
第一節 陸學與禪學 ----------------162
一、“心即理”與“心即佛” ----------------163
二、“切己自反”與“道莫外求” ----------------167
三、“發明本心”與“明心見性” ----------------174
第二節 王學與禪學 ----------------177
一、“良知”與“佛性” ----------------181
二、“致良知”與“悟自心” ----------------188
三、“本體功夫”與“頓悟見性” ----------------192
第三節 宋元禪學 ----------------194
一、從“六祖革命”到“五祖分燈” ----------------195
二、儒學化的“祖師禪”與老莊化的“分燈禪” ----------------211
第八章 佛儒交融與人間佛教 ----------------226
第一節 禪宗的人間化 ----------------226
第二節 近、現代的人間佛教 ----------------229
第三節 人間佛教與佛儒交融 ----------------233
主要參考書目 ----------------2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