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打堆

伏打電堆(Voltaic pile),又名伏打堆,是最早出現的化學電池。

簡介

伏打電堆(Voltaic pile),又名 伏打堆,是最早出現的化學電池,是在1800年由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大·伏打伯爵發明。

伏打電堆由很多個單元堆積而成,每一單元有鋅板與銅板各一,其中夾著浸有鹽水的布或紙板。伏打電堆每個單元可以產生0.76V的開路電壓,擁有六個單元的伏打電堆其開路電壓大約是4.56V。

定義

由伏打製作的“伏打堆”被認為是第一種電化學電池。它包括兩個電極:一個是鋅,一個是銅。電解液可以是稀硫酸或海水滷水。電解液中存在的物質是2H 和SO 離子。鋅比銅和氫在電化學順序更靠前,所以鋅棒為負極,銅棒為正極。在鋅電極上,鋅失去電子成為Zn 離子,在溶液中帶正電的氫離子(質子)從銅電極捕獲電子,形成氫氣泡(H)。因此,當兩個電極相連時會產生電流。伏打電池的化學反應式如下:

Zn→Zn+ 2e

硫酸

2H+ 2e→H

銅不參與反應過程,它只用於導電。

這種電池有個缺點,就是它並不安全,即使使用了稀硫酸也可能會有危險。另外,因為氫氣附著在銅電極表面不會被釋放,形成了金屬和電解質溶液之間的屏障,所以電池的功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小。

伏打和路易吉·伽伐尼

路易吉·伽伐尼用兩種不同的金屬相連,然後和青蛙的腿相接觸,發現青蛙的腿產生運動,他稱這一現象為生物電。伏打意識到青蛙的腿既是電的導體(即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電解質)也是電流的檢測器。他把青蛙的腿換成鹽水浸泡過的紙,並用其它方法檢測電流。他發現了原電池(用電解質隔開的兩個由不同的金屬製成的電極形成)的電動勢等於兩個電極電勢之的差的定律(兩個由相同金屬製成的電極之間的電動勢為0)。這被稱為電化學的伏打定律。

1800年,由於不同意伽伐尼所提出的電的產生原理,伏打發明了伏打堆,也就是最初的電池,其可以產生穩定的電流。伏打發現鋅和銅是產生電力最有效的一對不同的金屬。起初,他在裝滿鹽水的高腳杯中浸入兩個不同的電極,並將它們串聯起來,後來,他將高腳杯換成浸泡在鹽水中的紙板。

參見

•電化學電池

•賈凡尼電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