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嬡

“令嬡(ài)”是“令愛”的“俗”寫法,亦即權威辭書所謂的“令愛之愛俗作嬡”是也。人們習慣用於對同事、朋友女兒的敬稱。其意大抵就是“您的女兒”。’待詔道:‘正是拙女,止有三口。關聯起來講就是:“您的女兒”,是古時代官宦之間對對方女性晚輩的一種友好的稱呼。’” 出自漢典,所以是第二聲。 令嬡應該是令愛的誤用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令嬡”的解釋是這樣的:令嬡,又作“令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基本信息

詞語出處

1、《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虞侯道:‘無甚事,閒問則個。適來叫出來看郡王轎子的人,是令愛么?’待詔道:‘正是拙女,止有三口。’”

2、《西遊記》第二三回:“ 八戒 道:‘娘,你上復令愛,不要這等揀漢。想我那 唐僧 ,人才雖俊,其實不中用。’”

3、茅盾《林家鋪子》五:“鎮上的 卜局長 不知在哪裡見過令愛來,極為中意。”

4、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這小孫兒年幼無知,說是在令嬡頭上潑了一桶水。”

語法特點

構成:偏正式;

例句 令愛的芳齡幾何?(作定語)

基本內容

令,善美之意;嬡,美貌之意。源於唐代,也作“令愛”講,後慣用於對同事、朋友女兒的敬稱。關聯起來講就是:“您的女兒”,是古時代官宦之間對對方女性晚輩的一種友好的稱呼。 令媛 猶令愛。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氏》:“客曰:‘確知令媛待聘,何拒之深?’再三言之而主人不可,客有慙色曰:‘ 胡 亦世族,何遽不如先生!’” 出自漢典,所以是第二聲。 令嬡應該是令愛的誤用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令嬡”的解釋是這樣的:令嬡,又作“令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對對方的女兒的尊稱,作“令嬡”。今作“令愛”音ài

對了,看走眼了,補充一下

令嬡(ài)敬辭,尊稱對方的女兒,也稱令愛

媛(yuàn)美女,也讀媛(yuán)無詞意,嬋媛,多形容女子美好,意同嬋娟

以上是從2000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請大家仔細看看嬡和媛,並非同字

相關詞語辨析

“令媛(yuàn)"的說法則不存在。“媛”是多音字,讀yuàn時是指美女;讀yuán時常組詞使用,如“嬋媛”,多形容女子美好,意同嬋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