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正陽樓

哈爾濱人人皆知的老字號

在哈爾濱提起風乾香腸、松仁小肚等風味肉製品,人們會不約而同談論起“正陽樓”, 哈爾濱正陽樓的全稱實際上是“京都正陽樓”,正陽樓確實名聲遠揚,但問起正陽樓的歷史發展,知者就不多了,網上也有一些文字介紹,但多數片面,未能一展京都正陽樓的歷史全貌。

1900年前後,山東掖縣平里店北(現朱橋鎮)鐔家村人宋煥臣(字文治1873-1944),在北京學藝幾年後來到剛建埠的哈爾濱,在道外北三道街拐角處開了一個肉鋪,當時門前還沒有街名。保持著老家人勤勞本性的宋文治打算先以賣肉積累資本,再慢慢開一家鋪面,由於他為人實誠,買賣公道童叟無欺,漸漸地有了不少熟客,生意也好了起來。

闖關東闖關東

光緒末年,山東掖縣西由鎮人王秉先(字孝庭1877-1969)來到哈爾濱,王孝庭18歲起在北京東南牌樓的福星齋(醬肉鋪)學徒,掌握了肉製品的全套加工技術後,王孝庭又到北京天寶樓肘子鋪吃勞金,一乾就是八年,但工資低,攢不下錢,就決心闖“關東”,碰碰運氣,此時他已滿30歲了。
宋文治與王孝庭在北京學藝時即是舊交,王孝庭找到宋文治後便留在宋家,幫宋文治賣肉。哈爾濱當時沒有搞肉製品的,僅有幾家屠戶捎帶煮點下水賣賣,宋文治覺得錢也攢得差不多了,兩人便商量找鋪面開一個醬肉鋪。終於在道外傅家甸租得一棟門市樓房。上下兩層,一層前屋是做營業室,後屋當作坊;二樓除了住人還可以設客廳和雅座。經過一番籌備,宣統二年(1910年)三月十五,"京都正陽樓"正式開業了,宋文治為經理。
哈爾濱市圖書館館藏資料:康德四年《道外工商業者登記》哈爾濱市圖書館館藏資料:康德四年《道外工商業者登記》

說起正陽樓這名字,還真有些來歷。100多年前北京有三大“醬肘子鋪”,分別為“正陽樓”、“正雲樓”、“浦雲樓”。京都這三大“醬肘子鋪”曾經鼎盛一時,從明、清到民國延續數百年,而今都已消失,只餘下哈爾濱“京都正陽樓”這一脈。
為了創出牌子,宋、王哥倆使出渾身解數,毫不藏私將所學技藝都使了出來,他們抱定一條樸素的宗旨——“我做我吃”,自己做的任何肉製品都得自己放心吃、愛吃才行,這樣別人才喜歡吃,才能招徠顧客。當時哈爾濱“京都正陽樓”的肉製品種類很多,粗略算來便有滷肉、臘肉、烤鴨、五香熏魚、肉腸、粉腸、熏大肚、熏骨架、熏雞肝等近20種。製作上更是精益求精,以“風乾香腸”為例,夏天與冬天的用料便不一樣。放多少“企邊桂”、“揚春砂”和“白蔻”、“紫蔻”,都很有講究。肉一定要後後鞧瘦肉,加少量腰盤肉,“以肥養瘦”做出的腸好吃。風乾腸一定要曬乾了皮之後,再陰乾13天,然後經過蒸煮兩道工序才能出售。正陽樓能夠在老哈爾濱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記憶,與它的口齒留香的獨特滋味密不可分。而正陽樓的神奇,則來源於“講究”二字。以至於正陽樓在道外大水晶街六十號又開辦了一個養豬場,保證用料的考究。

經營特色

當時的正陽樓有下面幾個特點:
一、繼傳統風味,又不拘於傳統
宋文治、王孝庭創建正陽樓時,從產品到工藝,甚至服務方式都是仿照北京的傳統。正陽樓肉製品的加工方式是手工操作,使用的一些普通工具均延仿北京的模式,像菜刀、仰臉刀、漏斗、笊籬、鐵鍋、熏屜等。
正陽樓的肉製品雖然按著北京的傳統風味生產,但京式風味又近乎於南味,有些產品試銷一度,因不受北方人歡迎而停產。像“青醬臘肉”,當時是應濱江道尹李嘉鰲的提議而生產的,也曾受到南方人的歡迎,但大多數北方人不習此味,銷售量很小。正陽樓針對這一情況對產品在調料、工藝等方面進行了改進,取得了收效。如出類拔萃的風乾腸和松仁小肚就是經過改進而馳名的。風乾香腸原來類似南方的廣腸,每根約15厘米左右,味甘且鹹,腸體呈紅色,腸質也是半乾半濕。尤其配料中的中藥“十落子”、“公丁香”的味道不受當地人歡迎。他們就訪問一些老中醫,求教新的佐料,結果找到了“紫蔻”、“砂仁”,這兩種開胃健脾的中藥,既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又調劑了風乾腸的味道。他們反覆在用量上試驗,徵求主顧意見,又吸取了京、津、滬等地的加工技藝,不斷修改配方,使風乾腸形成了獨特風味,深受人們歡迎。為了延長保管期限,便於攜帶,還增加了晾曬時間,使腸質達到乾柔適當的程度。為便於生產,節省腸衣,區別於其他腸類起見,把腸的長度改為80厘米(後又改成60厘米長)。從此,正陽樓的風乾腸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創出了名牌。
松仁小肚也是正陽樓的特產,但它卻是從北京福星齋風乾小肚改進來的。根據風乾小肚的製作的原理,正陽樓又加入適量的綠豆澱粉和各種輔料,尤其是加入了東北的特產--松籽,邊試驗,邊銷售,邊徵求意見,邊改進,最後研製成質地柔嫩,郁香爽口,營養豐富,獨一無二的松仁小肚,成為人們喜歡的佳肴。
正陽樓還隨季節的變化而增減品種,春秋涼爽,就多生產既受歡迎,又有較高經濟效益的醬製品。炎熱季節則多生產一些熏製品,適應了人們的口味。
由於正陽樓繼承了北京肉製品傳統風味,而又不拘泥於傳統,“青出於藍勝於藍”,所以正陽樓的產品贏得了哈爾濱的顧客甚至銷往海外。
二、選料、工藝,講求質量。
正陽樓非常注重質量,經常對產品進行研究、改進。在技術上一絲不苟,每批產品都要由技師過目,不合格的不準賣,毫不含糊。如煮鍋,煮鍋人員要"三勤”:勤清油沫子,勤清除湯中雜質,勤搞衛生。正陽樓的老湯是很講究的,因為它與肉製品質量優劣有直接關係,它的配料,使用、養護、清理、保管都大有學問,有專人負責。老湯因有煮雞、煮肉、煮下水、煮香腸之分,所以輔料各不相同,配方不一。正陽樓要求老湯煮出來的產品色澤新鮮、表面光亮、味道濃郁醇香。
正陽樓熏製品很馳名,這是因為"熏"的工藝過程區別於其他店家,有獨到之處。產品出煮鍋後,再放入熏爐,糖和鋸末子放入燒紅的鍋內,用冒出的煙來熏制產品。熏出的產品,表面發生變化,產生出一種獨特的濃郁香味,而且色澤加重。熏製品的表面乾燥不易腐敗,可以延長保管期。
正陽樓肉製品選料也注意把住質量關。如採購生豬,對豬源地區也有所選擇,多從三肇、呼蘭、巴彥一帶購買豬,因為這些地方的豬皮薄,痘豬少,是活膘肉;而其他地區的豬皮,厚,痘豬多,僵膘肉多,方正、賓縣一帶的豬,多放牧山上吃松籽,身上掛滿松油,肉有松油味。正陽樓選購雞有"兩要"、"三不要"之說:要肥嫩的當年雞,好母雞兩年的也可;要體重二斤左右、個頭均勻的雞。不要三年以上的老雞;不要瘦、病雞(毛色無光澤、肛門帶糞);不要死雞。選活雞也有竅門:母雞要摸雞的肛門兩側的膣腚骨,發軟是當年雞,硬的是二年以上老雞,公雞要看雞後登,若有一寸長後登是二年以上老雞,無登才是當年雞。由於正陽樓專購優質雞,出價較高,一般商販都願意與正陽樓簽訂長期供貨契約。正陽樓當時沒有冷凍設備,生產用肉有時現購來不及,有時還購不到質量高的肉。因此於1915年在道外大水晶街60號設了養豬場,宋文治親自採購生豬,管理養豬場,存欄數保持在10頭以上。

哈爾濱市圖書館館藏資料:康德八年《哈爾濱市豬肉商同業公會》哈爾濱市圖書館館藏資料:康德八年《哈爾濱市豬肉商同業公會》

三、服務周道
正陽樓賣貨講究刀功,售出去的商品必須一刀一刀地切好,松仁小肚每片要兩厘厚,風乾腸要不足一厘。如果是燒雞,那要全雞切好後原形不變,仰臥式放在包裝紙上。各類食品都要求包紮結實,還要留個繩扣做提手,完整地交給顧客,顧客食用時打開紙包扣在盤上,便是一盤款式規整的涼盤,無需再動刀了。食品帖均印有"京都"二字,以示正宗。有些"吃刀口"的顧客就常挑剔:什麼片切得不薄了,擺得不規整了......這時店員必須虛心-接受,不準與顧客辯駁,按要求重新操作。正陽樓遷址後,在營業室一進門處設有一個一米多高的售貨切墩,一方面方便了顧客;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正陽樓售貨的獨特方式。

聲名遠播的京都正陽樓“三盛堂”

隨著“京都正陽樓”的日漸紅火,1912年宋文治又找來自己的內弟、山東掖縣西由鎮尹家村人尹環(尹子玉)幫忙。宋、王、尹三家情同手足,號稱“三盛堂”。
民國4年,正陽樓買下北三道街街口路東一處樓房遷入新址。喬遷之後,清末秀才出身的老顧客徐鼎臣毛遂自薦為正陽樓題寫了牌匾,金字黑地"正陽樓",上邊還有"京都"兩個小字。橫匾下又配掛"風乾香腸"、"松仁小肚"、"五香熏魚"、"蝦籽火腿","爐肉丸子"、"青醬臘肉"、"熏雞醬雞"、"五香醬肉"四塊小豎匾。日產量二三十斤,以銷定產,寧少勿多。
最早的“正陽樓”原址,並不在今天的哈爾濱道外靖宇北三道街里,而是在今天“四百”的拐角(即北三道街與靖宇街拐角)上。當時的市政管理者在整理街名時就以正陽樓定名街道,“正陽街”(解放後為紀念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改名為靖宇大街)就是這樣來的,後來同記商場、大羅新商號、亨得利、老鼎豐、世一堂、雙和盛等一大批民族企業在這裡崛起,這條大街成為哈埠商家的基石和驕子。“京都正陽樓”這塊招牌,當年是請山東老家賈鄧村一位姓楊的秀才先生寫在紅紙上,又請人稱“大木匠”、“二木匠”的街坊鄰居宋文慶、宋文廣給刻了一塊厚重結實的木匾。這塊木匾原本是山東人做饅頭的大面板。這匾後來又鑲了框,貼了金。因為傳說商號的匾掛上就不能摘下,否則不吉利,所以“正陽樓”每年粉刷都不刷匾,只有到大年三十後半夜沒人時掌柜的宋文治才偷偷摘下來蹭一蹭灰。如今物是人非,傳奇牌匾如果有知,一定也會懷念老人那雙經常擦拭自己的粗糙而溫暖的手吧。

聲名遠播聲名遠播

正陽樓在哈爾濱打出了京都風味的招牌,生產的又是高檔食品,因此正陽樓的食品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高級酒宴不可缺少的名菜佳肴,風行一時。許多達官顯貴、商紳名流都慕名而來。當時吉林交涉局總辦、濱江道尹李嘉鰲、黑龍江鐵路辦事處督辦鮑貴卿等人都派人來此購買食品。連奉天的大帥府、少帥府、齊齊哈爾的吳(俊升)督軍府也都常派人來正陽樓購買各種食品。偽滿州國大臣,張景惠公館在哈爾濱時,也經常來買貨,張景惠當了偽國務大臣,公館遷新京後,仍常派人來買貨。正陽樓就把寫信要貨的信封插在門口牆壁上,上面印著偽國務院的醒目大字,一方面避免流氓地痞搗亂,另一方面顯示正陽樓的威望。三十年代後期,端午、仲秋兩大節產品供不應求。營業時間也較長,從7點到晚11點左右,直到戲院散戲後才落幌。
哈爾濱市圖書館館藏資料:康德八年《哈爾濱商工公會》名錄哈爾濱市圖書館館藏資料:康德八年《哈爾濱商工公會》名錄

第一次“歇業”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扶植成立偽滿洲國,使此地區的經濟淪為日本經濟的附庸以及掠奪的對象。在滿清腐朽統治下本已對政治麻木了的宋文治目睹哈爾濱抗戰、學生反日運動和日本人的殘暴不禁百感交集,難以忍受在日寇鐵蹄下生活,遂萌生去意,於1937年返回山東老家直至1944年病故,其子宋嵩雲(字俊峰)承接父業。

文治回鄉文治回鄉

宋文治走後王孝庭接任正陽樓經理,但這時的日偽當局經濟統制加劇,為了滿足擴大戰爭的需要,1938年(偽康德五年)頒布《米谷管理法》,實行糧食配給,日本人吃甲類糧,中國人只能吃乙類糧,不允許中國人吃大米、白面(到了後期,則實際上只能食用由玉米、小米、甚至榆樹籽和鋸末混合磨成的“協和面”),若是吃了,就屬於“犯法”。有的中國人就因為吃了大米被抓去日本當勞工一去不返,有的被套上麻袋活活打死。“七.二五”物價停止令又給正陽樓戴上枷鎖,“暴利”、“經濟犯”的帽子滿天飛,加上市場物價猛漲,偽滿苛捐雜稅沉重,軍警憲特也經常來敲詐勒索,正陽樓無法經營,遂於1943年8月申報停業,工人紛紛離去,只剩下王孝庭和會計、技工及徒弟4人留守在店。為了維持生活,他們不得不在後院偷著加工少量的肉製品,按黑市價格賣給老主顧,就這樣又堅持了一年多。1944年6月警察發現了他們的“非法”加工,王孝庭背著經濟犯的罪名進了監獄,後來經多方托人求情,才以罰款了結此案。至此,正陽樓徹底停業。

宋俊峰重建“正陽樓合記”

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宋文治的兒子宋俊峰、老股東尹環與王孝庭重開正陽樓。1949年,宋峻峰16歲的兒子宋廣慶也由山東來哈,親受王孝庭和宋峻峰的傳授,掌握了正陽樓肉製品的傳統製作工藝,時至今日成為京都正陽樓碩果僅存的唯一傳人。

宋俊峰重開“正陽樓”宋俊峰重開“正陽樓”
正陽樓在1949年達到一個新的高峰時期,在哈埠可說是家喻戶曉,門庭若市。但用人不慎,櫃中帳房先生李憲忠見財起意貪污錢款,1952年事發,導致夥計們“鬧櫃務”,正陽樓被迫散夥。尹子玉也離開哈爾濱回到山東,直至文革期間病故再未回哈。此時的宋峻峰不甘心老一輩親手創立的牌子就此倒了,於是出面挑頭,找到王孝庭、尹子玉(因人已走,以房產作價算其股份)、鐔仁山、張培元、盛吉慶、趙永賀等人,組成“大小股份”,於1953年正陽樓改為以宋俊峰為經理、王孝庭為副經理、八人股東制的正陽樓合記,重建了“正陽樓”。人稱宋峻峰為“少掌柜”,稱王孝庭為“老掌柜”。因二人生日相近,一為陰曆4月19日,一為陰曆4月29日,所以當時夥計們都記得很清楚,過完老掌柜生日,就該過少掌柜的了。

公私合營與文革風雨

1956年,公私合營運動開始,先後將肉製品行業的正陽齋、正雲齋等7家併入,仍稱“正陽樓”。王孝庭為私方經理,當選為市政協委員。文革開始後,撤消了門市部,調離了技術人員,大眾產品取代了風味產品,並改名為“立新肉製品廠”。
公私合營後,宋峻峰被調到道外北四商店當私方經理,後病故。王孝庭於1969年病故。王孝庭的兒子王子英(1968年病故),孫子王彥、王哲,孫女王進存都從事了與肉製品行業無關的工作。時至今日,歷經百年風雲的哈爾濱京都正陽樓“三盛堂”在食品業的傳人就只剩下自幼在正陽樓學藝的宋廣慶了。

京都正陽樓的嫡傳後人

宋廣慶也有著跟他父親當年一樣的心思,不能讓祖輩的東西斷在自己手裡,那樣沒臉去見故去的爺爺、父親和師父他們。於是,文革過後沒幾年,1987年,64歲的宋廣慶又重新創辦了肉製品廠,由於“正陽樓”的品牌在公私合營後已經國有化不能使用了,宋廣慶以“傳人”為品牌建立了哈爾濱傳人太陽島肉類食品公司(後更名為黑龍江省傳人食品有限公司),取意為“繼承而傳於世”,將老“正陽樓”的精神與技藝發揚和傳播,讓世人再品“正陽樓的”正宗老味道。

《新晚報》關於正陽樓的報導《新晚報》關於正陽樓的報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