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氏保加症

亞氏保加症

亞氏保加症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或廣泛性發育障礙(PDD),具有與孤獨症同樣的社會交往障礙,局限的興趣和重複、刻板的活動方式。在分類上與孤獨症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或廣泛性發育障礙,但又不同於孤獨症,與孤獨症的區別在於此病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慧型障礙。

亞氏保加症,是一種泛自閉症障礙,其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亞斯伯格症患者經常出現肢體笨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偶爾會發出怪聲音,但並不作為診斷依據[1][2]。

症源緣起

阿斯伯格綜合症是根據奧地利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命名。1944年,他在研究中首度記錄具有缺乏非語言溝通技巧、在同儕間表露低度同理心、肢體不靈活等情形的兒童[3]。五十年後,它被標準化為診斷依據,但學界對疾病症狀的界定仍尚不明確[4]。爭議包括,阿斯伯格綜合症是否等同於高功能自閉症(HFA)[5];造成此爭議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它的盛行率迄今未受確立[1]。學界現計畫廢除亞斯伯格症舊有的診斷標準,改採用泛自閉症障礙的嚴重程度量表[6]。
罹患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實際原因依然不明。許多研究支持遺傳論點;但神經成像技術尚未找到共同明確的病因[1]。亞斯伯格症沒有單一診治辦法,許多特殊的治療方式都沒有足夠的數據證實完全可行[1]。現今的診治辦法主要以改善症狀和機能為基礎,多採行為治療,針對特定障礙,進行溝通技巧、強迫性或重複性行為以及肢體不靈活的處治[7]。多數個案會隨療程而有所進步,然而,溝通、社會適應與獨立生活等方面的障礙仍可能持續存在,甚至直到成年[4]。有些學者及亞斯伯格症患者主張改變社會大眾對這些症狀的觀點,定義它是一種差異,而非亟需治療的缺陷或障礙[8]。

歷史

1944年,由漢斯·亞斯伯格最先提出報告,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這篇論文在戰勝國方面並未受到注目。
1981年,英國醫師LornaWing介紹了阿斯伯格綜合症的發現。[9]
到了1990年代開始逐漸的廣為世界知道。
2012年12月1日美國精神醫學會決議取消亞斯伯格症這個名稱,並將之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英語:AutismSpectrumDisorder,簡稱ASD)以便使患者獲得自閉症患者該有的醫療。[10]

概要

關於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定義,阿斯伯格綜合症與高功能自閉症的相同與否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部份人把阿斯伯格綜合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沒有智慧型障礙,或可說幾乎沒有自閉症)視為相同(也有人認為阿斯伯格綜合症是不論智慧型障礙的與否,專指沒有語言障礙的自閉症),但亦有不認同的意見。一般來說,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智力正常,甚至有些是資優生,亦較少出現語言發展遲緩[11]。另外,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學習障礙(LD)等並發的時候。像這種因為有合併障礙和阿斯伯格綜合症與自閉症這樣的言詞抱有偏見等的理由,而將之歸結稱呼為“廣泛性發展障礙(PDD)”與發展障礙的醫師也在增加。再者依自閉症光譜看來,介於健全者與低功能自閉症的中間。

特徵

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兒童,必須具有以下三種症狀[11]:
社交困難(Socialdeficit)、
溝通困難(communicationdeficit),和
固執或狹窄興趣(rigidityorrestrictedinterest)
頭兩項可以綜合為以下幾個現象:
對常規無法理解或僵化規則。
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感到不安,甚至出現不穩定的情緒。
患者的情緒成熟度只有年齡2/3左右。
執著一種或多種特定且不具功能性的行為。
在分辨真實與虛擬世界上有困難。
而對於興趣方面,患者一般會對一種或多種異常強烈的興趣模式。在這些興趣圈子中經常可以看到亞斯伯格症與其他類型的身心障礙者出沒[12],甚至表現出特殊天賦。[13][14]
另外,和自閉症光譜分類的其他狀態一樣,阿斯伯格綜合症也與性別有相連關係,整體約有75%為男性。但是不能不考慮到不顯現症狀潛在化(非治癒)的時候、這個數值也留有部份程度的疑問。

溝通上的主要特徵

一般精神狀態的人(Neurotypical,NT)會從他人的舉止和氣氛蒐集許多的情報,領會對方的感情和認知狀態。然而有自閉症的人會缺乏這項能力,讀取心理狀態較為困難(心意理論)。像這樣,舉止動作和狀況、氣氛到情緒無法領會的人,即使能看到他人微笑的表情,那所要表達的意思卻無法理解。最壞的時候,表情和肢體語言等,基於其他所有人們之間溝通的些微差異也無法理解。許多時候,他們對於讀取背後的涵義不擅長或者不可能。也就是,人從口裡吐出的言詞如果不解釋,無法了解是要表達什麼。但是,這是連狀(連續體)的障礙。也有理解表情與他人的意圖沒有感到不自由的亞斯伯格症的人。他們時常和人眼神交會有困難。幾乎不與人眼神交會,感到那是會讓人緊張的動作的時候較多。另一方面,也有像是會使他人感到不愉快程度,一動不動的盯著那個人的眼睛看的類型。對方傳達過來的訊息(眼神交會等)是要表達什麼,雖然他們拚命想要理解般的去努力,也因為這個障礙的關係解讀對方的心理有困難,多數會有挫折的模樣。例如,與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的場合,不是以被社會上所接受的方法自我介紹,也有對自己所關心的領域一個人不斷說下去這樣的舉動的時候。

主要問題

患阿斯伯格綜合症的人和許多的健全者相比,對感情會有更強烈的反應,對於具體的物體的反應則是時常不同。他們所欠缺和發展遲緩的是“準確理解他人的情緒”,和將自己的感情狀態用肢體語言及表情的細微差異等傳達給他人的能力。多數亞斯伯格的人會覺得他們無法得到周圍世界的準確理解。
例如老師問患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孩子“狗把你的作業吃掉了嗎?”的話,那個孩子會因為不能理解老師的提問而保持沉默,並會認為老師有養狗、而且狗會吃紙。但老師想要表達的其實是“你忘記交作業了。”也就是說,他無法理解老師在表情與聲音的聲調中有所暗喻。老師也許會認為這個孩子充滿傲慢的惡意,進行反抗,感到挫折而走開也說不定。而那位孩子在當場會感到著發生什麼奇怪的事與挫折,而在那不發一語站著不動。

教學上的適應

對於課室內的阿斯伯格綜合症學生,教育心理學家通常都會建議讓學生在升級或轉換教室時,讓教師儘可能安排相熟的一起坐;而在教師編排方面,亦儘可能沿用原來的教師團體。

馬術

小兒神經科醫生指出,騎馬會促使身體釋放一種降低焦慮的荷爾蒙——催產素,如此一來能夠開啟學習的接收器,適用於自閉症以及阿斯伯格綜合症[15]。

其他觀點

有研究人員爭論於應不應該將亞斯伯格視作另一種認知方式,而不是疾病或殘缺。SimonBaron-Cohen在一份發表於2002年的論文中指出:“在社交圈,拘於細節並不會帶來好處,但在一些項目例如數學,編寫程式,製作目錄,音樂,語言學,工程學,拘於細節有可能引領一個人踏上成功路途而不是敗途。”然而同一位學者列出兩大理由,指為何亞斯伯格仍然有可能屬於殘缺:需要社會援助,不太會易地而處。但他同時強調,亞斯伯格基因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展帶來卓越貢獻。[16]

阿斯伯格綜合症名人

愛因斯坦:亞斯伯格症患者的主要特徵是難以跟人相處、溝通,狹隘的興趣、語言表達的混亂與困難與進行重複性的事物,是一種孤僻症。愛因斯坦並非亞斯伯格症患者,他的個性易相處、善解人意,學說淺顯易懂,興趣從音樂、哲學、神學、數學、物理各方面皆有涉獵,並且與許多當代物理學家保持良好溝通與往來關係,與亞思伯格症患者有完全相反的表現。近代將愛因斯坦與亞斯伯格畫上等號的原因是ThomasSowell的書TheEinsteinSyndrome“(中譯)遲語天才~愛因斯坦綜合徵”書中刻意將愛因斯坦與亞斯伯格症聯結的說法,在心理學界並不受重視。
比爾蓋茲
戴高樂
傑佛遜
貝多芬
莫札特
安徒生
歐威爾
威爾斯(H.G.Wells)
維根斯坦
柯文哲

流行文化

現今流行文化中的相關作品有:
《泛自閉症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相關電影總整理》(持續更新)
《我的名字叫可汗》(2010年印度電影)
《阿蒙正傳》(SimpleSimon)瑞典,導演:AndreasÖhman
《朱古力情緣》(MaryandMax,2009年澳大利亞黏土電影)
《心靈鑰匙》(EXTREMELYLOUD&INCREDIBLYCLOSE)
《星星的孩子》(TempleGrandin)
《一閃一閃亮晶晶》(台灣電影,導演林正盛2010作品)
《遙遠星球的孩子紀錄片線上版》(台灣電影,導演沈可尚2011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星期三是藍色的》(丹尼爾.譚米特)
《家規》(茱迪.皮考特)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馬克·海登)
《去月球》(TotheMoon,使用RPGMaker製作的冒險遊戲,2011年11月發售)
《星星小王子》(AspergerSyndrome,theUniverseandEverythin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