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鎮

五常鎮隸屬五常市管轄。總面積33.8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11.6萬人。清末民初,為五常府城。

基本信息

簡介

五常鎮隸屬五常市管轄。位於市境中西部,為五常市城區。拉濱線鐵路經此設站。五常鎮,舊稱“歡喜嶺”。據新編《五常縣誌》載,“約1600年前,在今鎮西南出現獵窯,漁獵人過往休憩,頗感歡喜,故稱此地方為‘歡喜嶺’”。到1881年(清光緒七年)五常設治前,即已形成街市,有東西大街一條,“商賈萃集,人煙較密”。吉林將軍奏請,擬於五常設定州治後,即派員到五常堡和歡喜嶺勘察。因五常堡城規模狹窄,人煙稀少,而歡喜嶺地方街市寬闊,且地處五常堡、山河屯中間,故選定為五常廳址,修建衙署、倉庫、監獄等。清末民初,為五常府城。1913年改為五常縣後,遂為五常縣城,設第一區。東北淪陷後,初屬第一保,後改為城廂聯合保,1939年7月設定五常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五常鎮。1947年改為城關區,後改為第一區。1955年設定五常鎮。1958年秋,改稱五常鎮人民公社。1964年10月,將杏花、九三兩個生產大隊劃歸工農鄉管轄。1980年恢復五常鎮稱謂。
五常鎮地處拉林河東岸,境內地勢平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城市建設不斷加強,城區規模不斷擴展,人口迅速增加,縣屬工商企業主要集中於鎮內。鎮辦工業有童鞋廠、針織廠、服裝廠等,羽毛畫、柳編等工藝品,負有盛譽,銷往國外。1992年鎮辦工業總產值達8950萬元。鎮郊有耕地1.9萬畝,主要種植水稻和蔬菜。全鎮總面積33.8平方公里,共轄8個街道和團結、鎮西、西郊、樺樹、新生、杏花、王家等7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11.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5萬人;朝鮮、滿、回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7%。鎮政府駐地南三道街。
城南杏花山,林木蔥鬱,風景秀麗,山上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