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武器

二戰武器

二戰武器,英文名World War II weapons,主要包括槍械、戰車、飛機[交通工具]等。

基本信息

二戰槍械

二戰槍械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0.45英寸(11.4mm)

載彈量:7發

1911式.45口徑手槍由John M.Browning發明,是二戰時期最著名的美國手槍。在西美戰爭期間,美軍普遍反映小口徑的左輪手槍威力不足,軍隊急需一種有較大威力的大口徑手槍。在這種需求下,1911式.45口徑勃郎寧手槍誕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廠在1911—1915年間生產這種手槍,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60%在法國的美軍士兵都配備了它。一戰後,又在扳機、撞針、握把和結構上對它進行了改進,主要是使它更輕便。在二戰期間,它只配備給軍官和班長,並不是美軍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備手槍的條例被仍到了一邊,在前線許多士兵都擁有一把1911式手槍。它被認為是最後可以依靠的武器,儘管幾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沒有人會否認它所帶來的安全的感覺。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標準的美軍隨身武器。

M1步槍

M1步槍M1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8 發

M1 步槍,又稱Garand 步槍,是美國步兵的標準配置步槍。以它的發明者John C.Garand 的名字命名。它是第一種在戰場是廣泛使用的半自動步槍。儘管它在1936年就被軍隊採用,直到1943年一直是供應不足,但到戰爭結束時,它的產量卻超過了4百萬支。M1 步槍易於分解和清潔,它的口徑、彈丸速度和半自動性能的結合提供了優於其它步槍的火力。它唯一的缺點就是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

1903式步槍

1903式步槍1903式步槍
工作方式:手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5 發

1903式.30口徑步槍,簡稱'03式,1903年被美國軍隊採用,直到1936年,它一直是美軍標準配置步槍。二戰期間,仍有許多在使用。36年,M1 步槍取代它成為美軍標準配置。在諾曼第戰役中,它成為狙擊手的主要武器。不過,它在精度上的許多優點已被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的速度所取代。

M1卡賓槍

M1卡賓槍M1卡賓槍
工作方式:M1和M1A1:半自動

M2:半自動、全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15 和 30 發兩種

M1卡賓槍是針對德國的閃擊戰而發展起來的。機械化師和空降部隊運用向美國人表明混合防禦工事和靜態的前線已經過時。閃擊戰意味著後方的人員可能會發現他們在幾乎沒有警告的情況下遭到了進攻。需要一支輕便的步槍來取代制式手槍,M1卡賓槍就應運而生。然而,由於它廣泛的用途,到戰爭結束時,已生產了超過6百萬支。該槍比手槍易於掌握,在中長距離上比重機槍更有效,並且非常適於作為輕便武器裝備給迫擊炮、重機槍和火箭炮分隊。M1A1是M1的變型,有可摺疊的槍托,是特別為傘兵設計的。

湯姆森衝鋒鎗

湯姆森衝鋒鎗  湯姆森衝鋒鎗
工作方式:半自動、全自動

口徑:.45英寸(11.4mm)

彈夾容量:20和30發、50發(彈鼓)

John T.Thompson曾參與發展`03式步槍和Colt.45手槍,湯姆森衝鋒鎗的原型槍於1920年春天誕生,儘管它有優秀的測試參數,但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都沒有採用它。湯姆森Colt公司鑑定了生產15,000支該槍的協定,即1921式。這批槍的生產一直持續到二戰前夕。在1940年,美國陸軍訂購了20,000支該槍;在1941年,陸軍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單。該槍最大的優點是可靠,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工作。主要的缺點是太重——超過10磅,缺乏穿透力(這也是二戰中所有衝鋒鎗的共同缺點)。

白朗寧輕機槍

白朗寧輕機槍  白朗寧輕機槍

工作方式:M1918A1:半自動、全自動

M1918A2:全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20 發

最初型M1918A1式白朗寧輕機槍(BAR)由美軍士兵在一戰中首次使用,並且二戰中該槍仍在使用。在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使該槍獲得了很高的聲譽。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與早期型號不同的是它僅有全自動方式下的兩種射擊方式:慢速方式300—450發/分;快速方式500—650發/分;而沒有了半自動方式。兩種型號的白朗寧機槍都被廣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電影中,你也可以見到它的身影。該槍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結合的典範。它最大的缺點是缺少可快速更換的槍管來減少槍管的過熱。

M1919A6式重機槍

M1919A6式重機槍M1919A6式重機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式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250 發

射擊速度:400—500發/分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軍部隊參戰,戰場上官兵們需求一種比M1919A4式輕、又有比白朗寧輕機槍更快射速的重機槍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M1919A6式重機槍誕生了。它繼承了一些M1919A4式機槍的部件,不再有三角架,但它仍然重達32.5磅。事實證明,它太累贅而不能滿足戰場上官兵們不斷變化的要求。即便如此,仍生產了43,000支該槍。而且,你可以在幾乎所有1944—1945年的影片中看到它。 '

M1919A4式重機槍  

M1919A4式重機槍  M1919A4式重機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容量:250發

射速:400—550發/分

一戰結束前,美國軍械局意識到水冷式重機槍在坦克中占踞了太大的空間,而且對快速挺進的步兵來說也太重了。二戰臨近時,軍械局待開發一種風冷式重機槍給步兵使用。這導致M1919A4式重機槍的產生。連腳架在內該槍重41磅,與重達93磅的水冷式M1917A1比起來的確是輕多了。所以,與水冷式相比它更多用作了攻擊性武器。不過,它不能象水冷式那樣長期維持同一水平的持續火力。

反坦克火箭發射器

反坦克火箭發射器  反坦克火箭發射器
工作方式:電子點火

口徑:75mm(3 英寸)

穿透力:100mm(4 英寸)

1942年初,為滿足步兵反坦克武器的需求,軍械局的Leslie A.Skinner和Edward G.Uhl 研製了一種火箭炮——一個用電子點火的金屬筒。直到那時,美國步兵一直缺乏可以使用的能阻止坦克前進的反坦克火箭。軍械局的另一個成員,Henry H.Mohaupt,一直在研製一種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手榴彈——M10式手榴彈,重3.5磅,使步兵不能有效的投擲。然而,當Skinner和Uhl試著用他們的發射器發射M10手榴彈時,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軍械局立即意識到這種新式武器的價值。許多發射器被裝船運給了盟軍。實際上,德軍在繳獲了它之後,立即開始生產它的複製品。

MARK II 手榴彈

MARK II 手榴彈MARK II 手榴彈

工作方式:摩擦點火延時引信

重量:0.59kg

延時時間:4—4.8 s

二戰期間,美軍士兵使用了許多類型的手榴彈,但主要配備的Mark II手榴彈。它為鐵鑄,外部呈鋸齒狀,利於在爆炸後產生更多的彈片。它內部TNT 填充物,但由於戰爭初期TNT短缺,內部多填充硝化澱粉複合物。Mark II的殺傷半徑是5—10碼,但彈片可殺傷至50碼。由於公認的投擲距離多為35—40碼,所以要求士兵在投彈後臥倒直至手榴彈爆炸。

MARK II 手榴彈

MARK II 手榴彈MARK II 手榴彈
火焰噴射器

工作方式:自動

容量:使用40次

首次使用火焰噴射器早在一戰的德軍部隊。到1916年,英軍和法軍也開始在戰場上使用。然而,有限的距離、不可靠、易傷到操作手使它成為一種不理想的武器。直到德軍在入侵波蘭、比利時和法國的戰爭中再次使用時,美國才開始著手研製。美國的第一個噴射器遇到了同樣的困難。然而,凝固汽油的發明改善了它的效力和射程(60—180英尺)。可靠性也得到一定的改善。在採用新的噴射器使用戰術後,它對操作手的傷害也減少了。美軍士兵發現,兩人一組裝備噴射器是最有效的。火焰噴射器組也包括由火箭筒或自動武器裝備的士兵,他們為噴射手提供火力掩護。

二戰戰車

一號坦克 PzKpfw I

歷史背景:1933年希特勒上台,開始準備新的世界大戰。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德國埃森和克虜伯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1934年2月3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 Pzkpfw I Ausf A。改進後的Ausf B型推出後, 德國陸軍部再次定購2000輛。至1935年10月,三個裝備I號坦克的德軍裝甲師組建完畢。

主要型號:一號坦克的兩種主要型號Ausf A(1934)和B(1936)在懸掛系統和發動機上有區別。在1935/36年,實驗了在Ausf A上安裝Kruup M601柴油發動機,但它提供的馬力太小,最終沒有能採用柴油發動機的計畫。

PzKpfw I Ausf A

長 / 寬 / 高:4.02 m / 2.06 m / 1.72 m

武器:2 * MG13 (7.92mm)

注意一共五個負重輪,一對驅動輪,後部沒有導向輪。這是和Ausf B最主要的外觀

二號坦克 PzKpfw II

歷史背景:由於不滿一號坦克的性能,加上歐洲列強的對於德國擴軍的默許。1934年,德國開始研製10噸重裝備20mm炮的輕型坦克。在眾多的設計方案中,德國統帥部最終決定採納MAN的底盤和賓士的外殼。它比一號坦克大,但仍是作為輕型訓練坦克,由於三號和四號坦克生產的延誤才投入了戰鬥。同I號坦克一樣,II號坦克首次登場是在西班牙,當時少量的II號坦克參戰,實戰證明,他不是裝備了45mm火炮的蘇聯T-26s的對手。II號坦克隨裝甲部隊大量使用是在波蘭和法國戰役中,後又大量在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中使用,在蘇聯戰場中較少看到它的身影。

主要型號:二號坦克型號眾多,一直從A排到L。Ausf C以前的懸掛系統由一號坦克發展而來,由六對負重輪組成,外部有一鋼架聯結。Ausf C帶有新的懸掛系統,由五對交叉負重輪組成,這成為以後的II號坦克的標準。

PzKpfw II Ausf A

長 / 寬 / 高:4.81 m / 2.28 m / 2.02 m

武器:20 mm KwK 30或38 L/55 7.92 mm MG34

三號坦克 PzKpfw III

歷史背景:在接連研製了一號、二號兩型輕型坦克後,德國當局也感到這兩型坦克的性能遠遠不能勝任戰爭的需要。於是希特勒下令研製重15噸,裝備50mm火炮的中型坦克。1936年,賓士公司在柏林製造出第一輛原型車。1937年5月,賓士公司製造出第一輛PzKpfw III Ausf A坦克。三號坦克是德國早期的主力坦克身影遍布波蘭、西歐、北非和蘇聯,為第三帝國在戰爭初期的輝煌立下了赫赫戰功。

主要型號:三號坦克的型號從Ausf A排到了Ausf N。A、B、C、D這4種型號都屬於試驗型,生產量很小。E型正式裝備部隊的初生產型,後期的E型開始裝備一門50mm短身管火炮。F、G、H這3種型號和以後J型早期型都裝備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J(除了早期型)、L、M型都安裝一門長身管50mm火炮。N型則是裝備一門短身管的75mm火炮。

四號坦克 PzKpfw IV

歷史背景:為了進一步加強坦克的裝甲防護和火力,在提出研製三號坦克計畫後一年暨1934年,希特勒又提出了研製裝備75mm炮的中型坦克的計畫。1937年10月第一輛A型坦克出廠。四號坦克是德國在戰前裝備的最先進的坦克。在進攻波蘭和西歐的戰役中極少看到四號坦克的身影,即使到了“巴巴羅薩”開始時裝備數量也不過數百。不過四號坦克確實德國陣中的長壽坦克,是整個戰爭期間唯一保持連續生產的德國坦克。

主要型號:四號坦克的型號從Ausf A到Ausf H。A、B、C型主要用於測試和訓練。D型是最初量產的型號,至F1型四號坦克裝備的都是75mm的短身管炮。由於“T-34危機”F2型開始,四號開始裝備75mm的長身管火炮,同時加厚裝甲以對付T-34的衝擊。

豹式坦克 Pzkpfw Ⅴ

歷史背景:蘇德戰爭由“巴巴羅薩”行動拉開序幕後,德軍雖然進展迅速,但是一種新式坦克卻讓他們一籌莫展,那就是T-34。當時德國最先進的四號坦克都不是T-34的對手,德國只能依靠戰術和指揮上的優勢與之周鏇。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下令研製30噸級坦克以對抗T-34/76。1942年12月,“豹”正式生產型投產,次年1月首批“豹”出廠。此時的豹式以遠遠超出原先設計要求的30噸級,前裝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為80mm,坦克全重達到了44噸。“黑豹”與先前的德國坦克截然不同,最先採用了傾斜裝甲。豹式坦克採用了660mm寬履帶,強力的發動機,機動越野性能非常優秀。豹式的首戰就是二戰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戰役,在及時修補了實戰中出現的問題後豹式坦克成為德國坦克的中堅力量。

主要型號:豹的型號一直排到F型。不過真正大規模量產的只有D、A、G三個型號。其中有別於其他坦克的地方是豹式的最初量產型號是D型。作為最初型號D型在機械裝置,特別是齒輪箱上面存在重大問題。1943年8月新的豹A型投產,改進了不少機械問題,加厚了炮塔裝甲,增加了兩挺7.62mm機槍。1944年3月改進後的豹G型投產,加強了車體裝甲,改進了傳動裝置,增加了車內三防通風裝置。豹G型生產直到戰爭結束。

Pzkpfw Ⅴ Ausf D

豹式坦克的最初生產型號。參加過庫爾斯克戰役。機械問題相當嚴重。

強虎[又稱突擊虎]

380mm RW61 auf Stummaser Tiger

類型:重型坦克底盤突擊炮

製造商:阿爾卡特

底盤號:250001-251357,1944年生產了18輛。

1943年春天,在史達林格勒和其他城市,德軍陷於艱難的巷戰之中.雖然德軍投入了150mm.105毫米和210mm的迫擊炮,但計算後發現其威力還是不夠,只好吧海軍攻擊潛艇的RW61型380mm迫擊炮裝載在"虎"式坦克的底盤上.該工程交由阿爾卡特的原公司承擔,主炮由萊茵金屬公司製造.

1943年10月23日,第一輛原型車做了展示,但就在當月,位於迫臨的阿爾卡特兵工和萊茵金屬公司遭到盟軍轟炸,整個生產陷於停頓.1944年4月,軍方要求把"虎"式迫擊炮用於本土防衛的重要武器,必須優先生產,並命令阿爾卡特日產7輛車體,萊茵金屬公司日產7門主炮,以達到月產300輛的目標,但是由於盟軍的轟炸,至1944年8月才開始生產,共產利用前線送來的7輛"虎"式坦克的車體,至9月15日完成了首批7輛車的組裝,至9月1日又完成了7輛.這個速度雖快,此後的生產卻沒怎么正常進行過,到1945年2月僅生產了2輛,到戰爭結束總共生產了18輛,又10輛交付給了陸軍,編成了第1000"虎"式突擊炮連(3輛),第1001"虎"式突擊炮連(4輛),還有3輛被送往義大利方向的C集團軍群.1944年9月,一輛"突擊虎"被派往波蘭鎮壓華沙起義,其遺留的一發炮彈至今還擺放在華沙的博物館裡.

裝備部隊後,第1001,1000突擊炮連被派往阿登地區,作為秘密武器參加德軍在那裡進行的反攻作戰.其中第1000突擊炮連被派給第272國民突擊師,第1001連被配屬給第326國民突擊師,在戰鬥中沒有發揮什麼作用.第1000連後來於1945年1月退回德國本土,2月在美軍炮擊中全軍覆沒.第1001連在阿登作戰中被擊毀了1輛,另外3輛也陸續被擊毀.可以說,"突擊虎"在服役後,基本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表現.

戰技指標

成員:5人

車重:65噸 車長:6.28米 車寬:3.57米 車高:2.85米

發動機:邁巴赫HL210P45

傳動裝置:8個前進檔,4個後退檔

最大速度:40KM/小時

行程:120千米

無線電:FUG5

主要武器:RW61型5.4倍口徑380毫米炮一門,MG34型7.92毫米機槍一挺

鏇轉範圍:左右10°

瞄準具:PaK ZF3

備彈量:14發炮彈 600發機槍彈

裝甲厚度(毫米/傾角)

車體:前100-150/25°-45° 兩側60-80/0°-30°

後部80/0°-9° 頂部25-40/90° 底部25/90°

二戰飛機

“零”式艦載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日本海軍的主力戰鬥機。生產年為1939年是日本紀年2600年,因此被稱為零式戰鬥機, 正式名稱是「零式艦上戰鬥機」簡稱零戰。在戰爭前期日本國民並不知道飛機正確名稱。報紙,廣播等在發表戰果的時候,只宣稱「海軍新銳戰鬥機」。美軍在1942年6月捕獲的零式上,見其機身腋下有「零」字樣,零在英語是Zero,後盟國稱其為“Zero”。

在戰爭初期,零式以出色的爬升率,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壓倒美軍戰鬥機。但到戰爭中期,美軍使用新型戰鬥機並捕獲零式後,其被研究出弱點,慢慢零式優勢被丟失,到了戰爭後期,成為「神風突擊隊」的自殺爆炸攻擊的主要機種。

“噴火”式戰鬥機

“噴火”式戰鬥機“噴火”式戰鬥機
英國一直擁有很強的飛機研製和生產能力,飛機生產廠家有20個以上。與德國不同的是,英國一直沒有停止過飛機研製工作。在二三十年代,這些工廠研製並試飛過的飛機型號達百種以上。這些工作為英國航空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於民航的發展,航空競賽活動的開展,航空企業常常自籌資金研製新型飛機。加之英國的航空理論研究和發動機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從而使英國航空技術和飛機研製具有很大的潛力。

“噴火”式戰鬥機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性能上,都是英國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它採用的新技術包括:單翼結構、全金屬承力蒙皮、鉚接機身、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鏇槳和襟翼裝置,機身小得只能裝一名飛行員。“噴火”的機動性比德國的同類戰鬥機略差,但穩定性更佳,可以大大減輕飛行員的負擔。“噴火”戰鬥機的技術性能指標為:機長9.83米,翼展12.19米,空機重量2983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648千克,發動機功率955千瓦,最大飛行速度625千米,升限10850米。它的武器系統包括4門機炮外加炸彈。

“噴火”生產型於1938年8月裝備空軍。在戰爭年代,“噴火”進行了多達40幾種改型,形成了三個重要系列。“噴火”I型的最大速度為557千米。“噴火”F型的最大速度達到628千米。1943年出現的“噴火”式改進型最大速度達到730千米。據說“噴火”式的後繼型“泄火”式最佳飛行狀態下,速度竟高達795千米,這已接近活塞式飛機的極限了。由此可見它的改進潛力是相當大的。“噴火”是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出色的戰鬥機,在不列顛之戰中立下了不朽功勳。各型的“噴火”戰鬥機總計生產了14233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