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十大宗師

宗師是指在思想或學術上受人尊崇而可奉為師表的人。二人轉宗師是指歷史上在二人轉藝術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做出過突出貢獻和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

檔案

在民間有十位傑出的二人轉老藝人被譽為二人轉十大宗師,他們是:李青山、王尚仁、李慶雲、楊福生、劉士德、閻永富、王悅恆、欒繼承、程喜鳳、谷柏林。

李青山

李青山(1904~1978)祖籍山東,生於吉林舒蘭。傑出的二人轉老藝人,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

幼年家貧,11歲開始給地主放豬,15歲拜老藝人張相臣為師學唱二人轉,在吉林各地走鄉串屯,賣唱乞討為生。18歲成名,藝名大金鑲玉、大機器。30歲以前,唱上裝,30歲以後唱下裝,長期流傳在東北地區的60多首民歌和200多出單出頭、二人轉、拉場戲劇目,都唱得很地道,演得很出色。尤以說口見長,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編了很多富有思想性、藝術性的即興口。代表劇目有:《紅月娥作夢》、《摔鏡架》、《潯陽樓》、《西廂》、《藍橋》、《回杯》、《賠情》、《二大媽探病》、《大觀燈》等,由他口述,王兆一整理的“談藝”、“小傳”、“談戲”等理論專著,頗有影響,被吉林省曲協及吉林省地方戲曲研究室編入《二人轉史料》二、三輯中。1948年,他參加土改隊和擔架隊,支援前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擔任教師,培養出不少有成就的演員,為創建吉劇這一新興劇種作出了貢獻。1950年以後,相繼在舒蘭縣文工隊,吉林省文工團,長春市文工團,長春市東北地方戲隊,吉林省戲曲學校等文藝單位工作。晚年出版《談藝》、《小傳》,總結了他的藝術經驗和經歷。代表劇目有單出頭《洪月娥做夢》,二人轉《潯陽樓》、《賠情》、《西廂》等。曾被選為長春市人民代表及政協委員。

王尚仁

王尚仁(1902—1972)藝名“王三樂子”,又名王樂三。遼寧省昌圖縣人。出身農民家庭。18歲拜藝人張禎(藝名浪雲子)為師。傑出的二人轉老藝人,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

王尚仁出身農民家庭。18歲拜藝人張禎(藝名浪雲子)為師。他聰明好學,從師學藝不到二年便學會了二人轉《西廂》、《藍橋》、《清律》、《盤道》等劇目。他農忙時給地主扛活,打短工,閒時就組織一夥藝人走鄉串屯唱戲。由於他勤奮好學,一生中掌握了一百多個二人轉劇目和五十多段二人轉套子口,他戲路子寬,東西南北四路的二人轉藝人都能與之同台演出。他對手持藝術工具彩棒、哈拉巴、大板、手玉子等都能運用自如,一般藝人沒有的“背道”曲子他都能唱得滾瓜爛熟。他演《大觀燈》中的白先生,更是活靈活現,他演《潯陽樓》能一連長三個調門,就在他六十多歲時還能來一個“小翻”。

1956年白城市成立地方戲隊,請他為師,培養了一批青年二人轉演員。他曾是白城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李慶雲

李慶雲(1900—1973)吉林省舒蘭縣人。年輕包頭時藝名“佛動心”,後改唱醜。土改時當過農會會長。著名二人轉老藝人、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

李慶雲年輕包頭時藝名“佛動心”,後改唱醜。土改時當過農會會長。五十年代初,曾負責組建舒蘭縣文工隊,並多年擔任該隊隊長,是吉林省解放後早期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二人轉藝人之一。1951年他和李青山、張文學、於乃昌應邀參加“東北第一屆音樂工作會議”,會後李慶雲等給《東北日報》、《吉林日報》寫信表示要牢記黨和毛主席的恩情。李慶雲帶領、團結李青山、王春、張文學、王希安等培養了一批二人轉接班人。他帶頭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積極執行“戲改”政策,不斷組織學習移植、創編上演新劇目,及時地配合黨在農村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李慶雲粗通文字,能編寫說口和短小的演唱材料。唱丑時擅長說口,表演不粗俗,幽默不油滑,動作小巧利落,說口生動俏皮。上場見景生情,隨機應變,出語成章,往往幾句數板或說口,就能抓住觀眾。

楊福生

楊福生(1910—)藝名金香草。吉林省榆樹縣人。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著名二人轉老藝人、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

1925年開始學藝,拜張相臣為師。唱上裝扮相好,三場舞好,臉上有戲,眼睛有神,民眾評論他說“一雙眼睛象兩盆清水似的”。“看了金香草,總也忘不了”。1953年,曾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同谷振鐸演出了二人轉傳統劇目《西廂》,受到好評。音樂家馬可曾在當年出版的第十二期《新觀察》上,以《二人轉》為題,對他們的演出作了評價,認為:“一個是羞羞答答的多情小姐,一個是熱情坦率的丫頭,表演者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成為一段處理得非常細緻的戲劇”。他在榆樹縣民間藝術團時,既參加演出,又培養了一批二人轉演員。1984年被選為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

劉士德

劉士德(1913——),藝名大滑稽。吉林省榆樹縣人。傑出的東北二人轉藝人,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晚年有口述的回憶錄——《松遼藝話》存世。

劉士德1928年拜李春陽(藝名猩猩怪)為師,開始學唱二人轉,一直唱醜。他嘴皮子利索,嗓子沖,氣口足,一口氣能唱幾十句唱詞,張嘴就能壓場,“說口”響,“相”也絕。 在舊社會時,經常同李青山、傅保祥(藝名金蝴蝶)等在一起搭班,是比較有名的丑角演員,擅唱二人轉《潯陽樓》,內行說這是他的“頂門戲”。他能唱八十多出二人轉、拉場戲,都各有特色。建國後,曾在榆樹縣民間藝術團工作,現已退休返鄉。1984年,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成立時,被推選為理事。由他口述,王桔記錄整理的回憶錄——《松遼藝話》,是他的作藝經歷的總結和藝術見解的結晶。

閻永福

閻永富(1918—),藝名“閻筱舫”。吉林省東豐縣人。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17歲拜師學戲,主要劇目《西廂》、《三隻雞》、《新婆媳》等,著有談藝錄《藝術生活四十年》。二人轉著名藝人,被譽為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

閻永富 17歲拜朱永山為師。19歲跟班演戲。走遍了大半個東北,中年後解開羅裙帶,既唱旦又唱醜。他唱腔高昂圓潤,吐字準確清晰,掄板奪字,嘴皮利索,除四梁四柱《西廂》等劇目外,常下單的戲會80多出。因其師是南邊道藝人,因而他在唱、說、扮、舞上都具有南邊道特色。建國後,他積極唱新演新,在演唱《三隻雞》、《送雞還雞》、《新婆媳》等劇目上,在移植評戲《水牢記》、《打狗勸夫》、《絲絨記》等劇目上,都有新的發揮和創造。其談藝錄《藝術生活四十年》在二人轉工作者中頗有影響。

王悅恆

王悅恆(1923-)吉林省永吉縣人,吉林省著名二人轉表演藝術家。1940年拜李青山為師。1954年在長春東北地方戲隊任隊長。1984年被選為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二人轉著名藝人,被譽為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

王悅恆1940年15歲時拜李青山為師學唱二人轉,隨師流動演出於永吉、舒蘭、 榆樹等地。1951年參加永吉縣缸窯區宣傳隊。1952年參加永吉縣藝人學習班和藝人宣傳隊,同年參加吉林省民間藝術會演。1954年調長春市東北地方戲隊任隊長。參與挖掘整理傳統劇目,移植、改編上演現代劇目。1963年調入吉林省吉劇團二人轉實驗隊任演員,並移植改編二人轉《扒牆頭》、拉場戲《長松嶺上》。1979年任吉林省戲曲學校教師。整理的拉場戲《回杯記》榮獲吉林省1981年劇目評獎一等獎。

欒繼承

欒繼承(1923—1995),藝名筱蘭芝,1923年生,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祝家屯人。東北二人轉歷史上最傑出的旦角演員之一,被稱作“蹦蹦皇后”。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20世紀以來有影響的二人轉代表性藝人。

欒繼承1923年生於瀋陽市東陵區祝家屯,1995年因病去世。兒時最願意看秧歌,14歲那年,屯子裡來了一個秧歌隊,他看著看著,湊到跟前摸起家什竟然敲出點兒來。後來,他就跟著秧歌隊走了,由這屯到那屯,一天還給他兩角錢。等秧歌隊散了,他又跟著領頭的學唱蹦蹦戲,從此便走上了學藝的道路。

在跟隨藝人闖蕩江湖中,欒繼承飽經風霜,同時也打下了堅實的演唱基礎。他20歲即在瀋陽成名,人稱“蹦蹦皇后”。到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他的演唱技巧更加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演手段不斷得以充實,逐漸形成人所共知的藝術風格。

欒繼承一生追求二人轉藝術的美。他每演完一場,好說“又美了一回”。他可並非說說而已,一字一腔一舉一動都注意美。他從不用髒口怪相取悅於人,而是靠精湛的真功夫,把人們認為俗的藝術搞成俗的精品。

在舊社會,二人轉藝人地位卑微,被視為社會上的下九流。欒繼承不這么看,他說藝人的形象要靠自己樹立,藝德才是做藝的根本。欒繼承最反對藝人唱唱說髒口,說滿口髒話的藝人一錢不值。有一次,他同師傅在通化一個叫馬蓮土墩子的地方唱二人轉,警察非讓他唱個“粉段子”,他堅持不唱,說唱“粉段子”的是下九流。警察打他,他也不唱,最後把他打得鼻青臉腫。

1955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荀慧生在看了筱蘭芝(欒繼承)表演的二人轉《西廂記》後稱讚他說:“我演紅娘,台上需要那么多人陪伴;你演西廂記,台上就你們兩個人!”

據他生前的好友,著名二人轉研究專家、遼寧省省曲藝家協會顧問耿瑛介紹,解放後,欒繼承在撫順歡樂園獻藝。新編歷史題材《王嬌鸞》就是他唱紅的,流傳於東北三省。起初,作者專門為筱蘭芝寫過一個二人轉小帽兒《藝人翻身》,開頭四句是:“我叫筱蘭芝,不知也有耳聞,我自己來介紹,原來我是舊藝人。”筱蘭芝不同意這樣,認為不該突出宣傳個人,於是把頭一句改為“提起地方戲……”這個曲目後來也在東北三省傳開,一直唱到今天,被收進《中國民間戲劇集成》里。

“文革”期間,欒繼承身陷囹圄,卻念念不忘二人轉。那時,常有菜農接他去郊區,在生產隊的大菜窖里為大家唱二人轉。“文革”結束後,欒繼承重登舞台,除演出外,又培養了一批二人轉新秀,使他的絕技得以傳承。

程喜鳳

程喜鳳(1889—1965)本名程喜發,男,遼寧省遼中縣人。傑出的二人轉藝人。旦、醜雙絕。包頭時(旦角)藝名程喜鳳,唱丑時藝名程傻子。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

程喜發(1889—1965)出生於光緒十五年。十五歲時在吉林海龍拜楊德山為師。包頭時(旦角)藝名程喜鳳,唱丑時藝名程傻子。建國前曾在吉林、遼寧及熱河一帶演唱,走的地方多,見的世面廣,肚囊寬,會的劇目很多。建國後在撫順、瀋陽一帶演出。1951年末在長春東北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民間藝術顧問,有藝術回憶錄《六十年來的二人轉》傳世。

程喜鳳會的劇目很多,如《王二姐思夫》、《灞橋挑袍》、《潯陽樓》、《武松打虎》、《楊七郎打擂》、《楊鬧紅要表》、《包公鍘侄》、《白娘子訴功》及小曲《鴛鴦嫁老雕》等。

能唱近百種曲調,“十三嗨”最精。

唱戲時注意解意,領著觀眾走,有一套藝術表演技巧。

改唱醜以後,調和板非常磁實,“口”、“相”俱佳,和包頭配合默契。

谷柏林

谷柏林(1926—)黑龍江省五常縣人。祖父、祖母、父親和叔父都是二人轉著名唱手。他8歲起隨父正式學藝,9歲開始登台演出。因嗓子好,觀眾贈送藝名“小金鐘”。二人轉著名藝人,被譽為二人轉十大宗師之一。

谷柏林 8歲起隨父正式學藝。9歲開始登台演出。建國前多在蛟河、漂河口、桑樹林子、白山、敦化等地演出。因嗓子好,觀眾贈送藝名“小金鐘”。 1953年10月參加吉林市地方戲隊,曾先後為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董必武、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首長進行匯報演出。谷柏林嗓音清亮,吐字清楚,善唱《西廂》、《藍橋》、《盤道》、《潯陽樓》、《鐵冠圖》、《陰魂陣》等大唱。

建國後,他除積極挖掘整理改編上演傳統劇目、上演新創作劇目外,還努力培養二人轉接班人。如齊玉梅(藝名筱艷梅)、陳淑賢等為民眾熟知。近年又收楊金華為徒,口傳心授三年,楊金華已經成為吉林省二人轉新秀。1984年被選為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