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三泖

九峰三泖

九峰三泖是元代著名詩人錢惟善有首描寫峰泖的詩,九峰是松江境內十幾座小山丘的總稱,位於松江北部。

九峰三泖概述

元代著名詩人錢惟善有首描寫峰泖的詩:“西望茫浴遠天,芙蓉九點秀娟娟。勢翻震澤膠龍窟,氣浸高寒牛腰。支遁每招過野寺,天隨會約種湖田。倚闌不盡登臨興, 更駕長風萬里船。”
九峰是松江境內十幾座小山丘的總稱,位於松江北部,由 西向東蜿蜒數里。據松江歷史上傳統所稱,九峰包括佘山、天馬山、橫山、小崑山、鳳凰山、厙公山、辰山、薛山和機山等 9 座山峰,實際上還有鍾賈山、北竿山、盧山等。遠遠望去,山 峰連成一線,猶如一條綠色長龍。
九峰何時生成已無從查考,據一些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的 研究分析,這是長江三角洲最古老的地質標誌,早在中生代後 期(約7000萬年前),岩漿沿著今松江縣西北部一條由東北— —西南走向的斷裂線湧出地面,經過風化侵蝕而逐步形成。隨 著數萬年的地質變化、大海的沖積,九峰作為長江三角洲的成 陸中心,大約在6000年前,就有了原始人群居住,開始在這塊 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生活和勞動,建設家園。
在長江三角洲沖積小平原的上海,平地隆起九峰,格外引 人注目,這些山峰雖說不上雄偉、壯觀,卻不失玲玫、秀麗。 其高程均在海拔 100米以下,天馬山最高,為98.2米;厙公山 最低,僅約10米。從山的形態看,大多是脊狀山形,山脊一般 比較渾圓,多數山麓坡度不對稱,一側坡陡,另側坡緩。
九峰林木深秀,有眾多的奇石名泉,自然風景秀美,加上 歷代名人的遺蹤故跡,使每座山峰形成許多景點。舊府、縣誌 載有九蜂的“八景”、“十景”等,這些名勝與著名的歷史人 物陸機、陸雲、陶宗儀、楊維幀、陳繼儒等的聯繫,為九峰增 添了光采。《明齋小識》說:“九峰為雲間勝地,春秋佳日, 足供眺賞,而三峰七峰獨擅其勝。佘山自二月初八至四月初八 止,遊人不絕,四八兩期,喧闡尤甚,畫船蕭鼓,填溢中流, 繡帷細叉,紛紛滿道……”。
佘山 位於松江縣城西北約10.5公里,在佘山鎮境內。相 傳因佘姓者養道於此而得名。佘山多竹,所產竹筍蘭花香味。 清康熙帝曾南巡至此,品嘗了佘山產的竹筍後,極為讚賞,即 賜名為“蘭筍山”。
佘山分東西兩峰,綿亘數里,松青公路穿行兩峰間,自古 以來多茂林秀竹,風景秀麗,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西佘山高97.2米,方圓0.6平方公里,山地面積900畝; 東佘山高72.4米。古時,佘山景致很多,曾有“白雲晴麓”、 “香溪石徑”、“庵黛田園”、“洗心靈泉”、“標霞峻閣” “昭慶幽居”等10景。佘山上名人別業也特別多,如明施紹宰 的別業叫“西佘山居”,也叫“庵黛歸園”;明董其昌的別業 稱“遂高園”;明陳繼儒的棲隱處稱“東佘山居”,又名“神 清之室”:清姚椿讀書樓,稱“白石山莊”,都極負盛名。在 東佘山麓,有著名的景點——眉公釣魚磯,有奇石峙河邊,其上林壑尤美,陳繼儒的白石山房即在此。相傳陳繼儒(眉公) 常帶坐石上釣魚,故得名。
東、西佘山都有人工修築的山路盤鏇至山頂。從西佘山東 坡上山,半山腰可見秀道者塔,其形如杭州西湖邊的寶淑塔。 順著石路攀登,上邊是佘山天文台,天文台始建於1899年,以 後逐步擴建,現在規模僅次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是上海規模 最大的窺探宇宙奧秘的科學視窗。天文台西邊是聞名中外的佘 山天主教堂,那高聳的建築,綠瓦紅牆映襯著藍天,給人一種 莊嚴肅穆、神秘莫測的感覺。這座天主教堂創建於清同治三年 (1864年),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產物。當時,法國人利用 不平等條約規定的特權,三次“購置”了佘山土地70餘畝,造 起了這座天主教堂。20世紀30年代又進行翻修擴建,一直保存 至今。多數遊人和宗教徒們是從南山坡上山的,那裡有一條用 條石砌成的山路,寬闊的石級,從山腳一直鋪到山頂,半山腰 有一座天主教中堂,另有聖母(瑪利亞)、聖父(耶穌)等塑 像。中堂上去,有一條之字形石路,每轉折路口有一座石龕, 裡面供著耶穌遭害時的一組組畫像,每當朝聖之日,來此朝拜 的教徒很多。
登上佘山頂,放眼遠眺,可見西南方向的辰山、天馬山、 橫山、小崑山等一字排開,山峰四周,大地如茵,河渠似帶, 村莊簇簇,湖塘片片。向南望去,松江城中宋代方塔和城市建 築歷歷在目;再向南望去,氤氳迷濛中一川如帶,那就是黃浦 江。
天馬山 位於天馬鄉境內,在縣城西北約11公里,山形狀 如行空天馬,首昂脊弓,故名。原名乾山,相傳春秋時吳國乾 將鑄劍於此而得名。舊時,多琳宮梵宇,每逢陽春三月,松郡 鄉民,詣山禮於中峰東嶽祠,香火特盛,故俗稱“燒香山”。
天馬山海拔98.2米,周長2.5公里,山地面積約667畝。山 勢陡峻,山體脊線近東西方向,長約800米,南北山體寬約1公 里,南坡陡,常出現峭壁;北坡緩而長,山形不對稱。山頂上 原有很多琳宮梵宇,大小風景點10餘處,較有名的有岳祠、來 鶴軒、變石魚、二陸(陸機、陸雲)草堂、看劍亭、八仙坡、 半珠庵、留雲壁等,現如今均已毀,僅存護珠塔。自古遊人較 多,古人為天馬山題詩道:“八峰蔥茜石林幽,給事題詩記勝 游;昨夜僧歸鍾鼓靜,一聲鶴鳴海天秋。”另據史籍記載,元 代著名的三高士墓在天馬山東麓,墓前有明代宋謙所作的墓誌 銘石碑。三高士是指山陰的楊維楨、錢塘的錢維善、華亭的陸 居仁。他們是元代文壇享有較高地位的文學家,學問高深,文 章冠世。他們不為官場名利所誘,“生前長為元代民,死後同 結乾山磷。”可惜的是,如今山上一片荒丘,雜草叢生,墓地 難以尋找。
山上有名泉多處,在朝真道院、餐霞館後,有濯月泉,又 稱“天下第四泉”;在半珠庵左,有濂泉和濂池,山岩壁立, 水脈無窮,味淡且甘,可供茗飲;在天馬山中峰,元代宣撫使 周顯祠的下面,有一泉水,名:“上清泉”。
山上著名寺廟曾有五代建的園智教寺;元代大德年間建造的朝真道院和東嶽行宮;明代成化年建的上峰寺、中峰寺等。
山上名人宅園曾有元代陶宗儀的種菊處,名菊莊;隱士周紀所築的萬松園;明代王俞所築的太虛樓;明代呂廷振別業南 園;何忠忻所葺的小孤山園等。
天馬山西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天馬鎮,小鎮依山傍水,清靜幽雅。
鳳凰山 位於佘山鎮境內,在縣城北約11.5公里,東枕通 波,西連玉屏(薛山),山形修峻,略呈十字形,宛若延頸舒 翼、凌空翱翔之鳳凰,故名。山高海拔 51.1米,山地面積約 40畝。山東部有懸崖一處,名青壁,高數十米,直如刀削。舊 時上有虬松古藤,蒼森可愛。解放後,封山育林,林木蓊鬱, 景色清幽。清朝嘉慶《松江府志》載有山泉二處:一曰鳳凰, 一曰陸寶。陶宗儀詩:“丹泉陸寶秘精靈”,即指此。山上原 有南村居、三星閣、平儀堂、且止園、梅花樓、芙蓉莊、山川軒、錦溪橋、摩霄崖、東海亭、竹堂、慶陽院、鳳凰山莊等景 觀。
1962年,鳳凰山南麓出土的春秋青銅尊,為上海地區出土 文物中罕見之物。1978年,鳳凰山南坡曾發掘大型宋墓,出土了一批遺物。
小崑山 位於崑岡鄉境內,在縣城西北約10.5公里,地處 群峰的最南端。史稱西晉著名的文學家陸機、陸雲出生於此。 二陸文名遠揚,後人以“玉出昆崗”來讚譽他們。王安石有詩 記:“玉人生此山,山亦傳此名。”根據陸機詩:“仿佛谷水 陽,婉姿崑山陰”,可見崑山之名當在機山之前。後人為區別 於今江蘇崑山的馬鞍山(又名崑山),故稱小崑山。山高海拔 54.3米,周長1.5公里,山地面積約500畝。山形圓秀而潤,望 如覆盆,遠望如臥牛,北峰形似臥牛之首,稱牛頭山,山上有 形似牛鼻、牛腿、牛角等景觀。山上原有白駒泉、涌月台、神 虎穴、紅菱渡、楊柳橋、紫藤徑、乞花場、玉光亭、七賢堂、 揖山樓涓秀泉、二陸宅、奕草堂、泗洲塔院、慈雨塔、夏忠靖 公祠、張氏宗祠等景觀和廟宇。解放後,山上種植萬餘棵黑松 和其他樹、竹,如今長勢旺盛,望之盎然。
橫山 位於崑岡鄉境內,在縣城西北約10公里。山形東西 橫臥,故名,又稱扁擔山。據宋《雲間志》記,為紀念著名文 學家陸雲,於唐天寶六年易名橫雲山。山高海拔68米,東西長 約1.2公里,山地面積約800畝。山上原有白龍洞、聯雲嶂、麗 秋壁、碧岩、三冷澗、只怡堂、來谷潭、忠孝祠、黃公廬、得 月塔、小赤壁、橫雲山莊、宿雲塢、陸機墓等景觀。山景嚴壑 迥邃,透軒攢蔚,當地人皆乘秋興萃至,習為重九登高。
宋黃庭堅過橫雲山渡長谷詩記:“雲橫疑有路,天遠欲無 門,信矣江山美,懷哉譴逐魂。長波空泳泛,佳句洗哆昏,誰 奈離愁得,村腰或可尊。”
辰山 位於佘山鎮內,縣城北9.5公里處。在九峰中因其 處於“辰”位(即東南方),故名。相傳,自古有神仙寄跡山 中,故又名神山。唐天寶六年 (747年),曾易名細林山。山 高海拔69.8米,山地面積約 300畝。山東面有辰山塘,南麓便 是辰山鎮。山上原有洞口春雲、鏡湖晴月、金沙夕照、甘白山 泉、五友奇石、素翁仙冢、丹井靈源、崇真曉鍾、義士古碑、 晚香遺址、九峰山人祠、四賢祠等景觀遺址。
薛山 位於佘山鎮境內,縣城北約11公里處,南與佘山對 峙,東與鳳凰山相望。舊志記,因唐代薛道約居於此,由此得 名。據康熙《松江府志》記載,古時山下掘地時得一石,上刻 “玉屏”二字,而山形也象屏風,故又稱玉屏山。此山高海拔 74.1米,山地面積約400畝。 山上原有興雲嶺、紫芝岩、仙人床、梅花峰、青蓮池、學 士亭、苦節碑、薛老庵、景華橋、宜晚堂等景觀。
機山 位於天馬鄉境內,縣城西北約11.5公里處,西麓緊 挨天馬鎮,東首與天馬山相望。因西晉文學家陸機曾居此而命名。山高海拔約38.9米,山形小巧秀麗,由於山較小,又稱小機山。山前有小河,民宅散居兩岸。山原有坎離泉、雙蚊壑、 雞鳴嶺、綠雲河、真珠浦、呂公祠、吏部園、醉眠石、醉花閣 等景。
厙公山 位於佘山鎮境內,縣城北約11.5公里處,因其山 形如書軸,又位於鳳凰山之南,恰如鳳嘴,古人將厙公山比作 一軸寶書,與鳳凰山一起被喻為“丹鳳銜書”。清諸嗣鄖《九 峰詠》載:“秦時元桑子(厙公)隱居於此,乃山名之源。” 厙公著有《元桑子》三卷。原九峰第二峰為陸寶山,與厙公山 隔溪相對,石少土美,人爭取之,至明代時已夷為平地,後人 便以厙公山代陸寶山列為第二峰。
山高約海拔10米,山地面積 20畝,為九峰中最小的山丘。厙公山山體矮小;無岩壑之幽, 但解放後,經封山育林,林木茂盛,亦覺玲瓏可愛。山原有旗 桿石、洗鶴灘、藏書樓、鼓琴磯、覽德坡、採藥徑、白雪庵、 放鹿亭、聚星崖、陸寶村等景。
北竿山 位於佘山鎮北部、青浦縣交界處,離縣城北約15 公里。原名竿山,因土宜種竹,又稱竹山,又因其在乾山(天馬山)之北,俗稱北竿山。
山高海拔40.4米,山地面積約 200畝。山原有玉竇泉、雨 華洞、試劍石等景。解放後,種植大量針松、闊葉樹及竹子, 均蓊鬱成林。因環境安靜,有眾多白鷺棲息林間,成為北竿山 重要景觀。
鍾賈山 位於天馬鄉境內,天馬山之東,縣城西北約11 公里處,東隔沈涇塘與盧山對峙。相傳,唐代有鍾姓和賈姓人 士隱居於此,故名。因此山介於九峰中間,又名中介山。
山高海拔39.2米,山地面積約 100畝。山之陽舊有玉清觀 和壽安寺,甚著名。壽安寺內有棲雲樓、半雲亭、心遠堂等較 著名的勝跡。山多雜木,望之蔚然。解放後,民間在山東南取 土,形成一數丈深潭。
盧山 位於佘山鎮境內,官塘之東,縣城西北面約10公里 處。舊志記,以盧姓居此而得名,後訛稱羅山。 盧山原為一小丘,面積0.23平方公里,從解放前開始炸山 採石,現整個山丘已蕩然無存,變成一個直徑 200米、深60米 的大坑。 山下原有水一泓,清澈如泉。在盧山之陽有明陸孝廉之別 業,稱陸君策畸墅。
泖河 歷史上三泖與九峰齊名。位於縣城西約14公里,昆崗鄉西部與青浦縣交接處。自古以來,既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水 道,又是旅遊勝地之一。
三泖 據南宋紹熙《雲間志》記:“古泖縣西四十里, 周圍四頃三十九畝,今泖西北抵山徑,南自泖橋,出東南至廣 陳,又東至當湖,又東至瀚海塘而止。朱伯原《續吳郡圖經》 曰:泖在華亭境;泖有上、中、下之名;泖之狹者,猶且八十 丈。又按海鹽之蘆瀝浦,海鹽,即武原也,行二百餘里,南至 於浙江,疑此即谷水故道。《水經》以為入海,而此浦入江, 蓋支派之異也。今俗傳近山涇為下泖,近泖橋為上泖,或者其 與陸士衡、朱伯原言合。按縣圖,又以近山涇,泖益圓,曰團 泖;近泖橋,泖益闊,曰大泖;自泖而上,索繞百餘里,曰長 泖;此三泖之異也。”泖河雖隨地、形而名稱不同,但實為一 水。流經今金山、平湖之間的,因形如長帶,故名長泖,因其 位處上游,故又稱上泖;古時長泖索繞百餘里,後逐漸淤漲成 田,至清代只剩闊如支渠的水流;流經今松江、金山之間的, 水面寬闊,稱為大泖,因其位處中游,故又稱中泖,歷史上早 已淤塞,全部圍墾為盪田,亦稱泖田;流經松江、青浦之間的 呈圓形,稱為圓泖,因位處下游,又稱下泖,經歷代疏浚,才 得以保存至今,是古泖湖僅存的部分,今稱泖河。圓泖周約20 里,上起青浦小蒸,下至古浦、斜塘,成了一條較寬的河流, 全長4.6公里,河面最闊處達700米,分南北兩航道,中間淤積 成陸,圍圩耕種,地名“小獨圩”,目前仍在漲灘。圓泖湖中 有一小洲,至今還聳立著一座秀麗的五層方形寶塔,俗稱泖塔 (現屬青浦縣)。據記載,該塔為唐乾符年間(874一879年) 福田寺僧如海所建。
晉武帝時三泖為“冬溫夏涼”的避暑勝地。唐以後,隨著 松江經濟、文化的發展,泖湖和附近的九峰都成了著名的遊覽 地,唐代有很多詩人曾來此遊覽。著名詩人陸龜蒙曾游泖湖, 有詩云:“三泖涼波魚絕動”。宋代宋佯之,元代楊維楨、倪 瓚,明代顧清、董其昌、陳繼儒等名家,都曾留下過美好的詩 文。陳繼儒渡泖詩曰:“秋老江苹漾久空,蕭蕭楓葉掛疏紅。 那知三泖清秋思,偏寄蘆花一寺中。泖上定波疊亂沙,寺門橋 斷半蒹葭。何從一借風帆力,醉挾飛鷗拍浪花。斜陽約略水西頭,余景還能上竹樓,天際蘼蕪半中綠,釣蓑歸處起雙鷗。” 此詩傳流至今,可見當時三泖的美好風景了。
松江境內的九峰三泖,山明水秀,文物眾多,是上海著名的旅遊勝地。元代著名詩人錢惟善有首描寫峰泖的詩:“西望茫浴遠天,芙蓉九點秀娟娟。勢翻震澤膠龍窟,氣浸高寒牛腰。支遁每招過野寺,天隨會約種湖田。倚闌不盡登臨興,更駕長風萬里船。”
九峰是松江境內十幾座小山丘的總稱,位於松江北部,由西向東婉蜒數里。據松江歷史上傳統所稱,九峰指佘山、天馬山、橫山、小崑山、鳳凰山、厙公山、辰山、薛山和機山等9座山峰,實際上還有鍾賈山、北竿山、盧山等。遠遠望去,山峰連成一線,猶如一條綠色長龍。
九峰何時生成已無從查考,據一些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分析,這是長江三角洲最古老的地質標誌,早在中生代後期(約7000萬年前),岩漿沿著今松江縣西北部一條由東北——西南走向的斷裂線湧出地面,經過風化侵蝕而逐步形成。隨著數萬年的地質變化、大海的沖積,九峰作為長江三角洲的成陸中心,大約在6000年前,就有了原始人群居住,開始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生活和勞動,建設家園。
在長江三角洲沖積小平原的上海,平地隆起九峰,格外引人注目,這些山峰雖說不上雄偉、壯觀,卻不失玲瓏、秀麗。其高程均在海拔100米以下,天馬山最高,為98.2米;厙公山 最低,僅約10米。從山的形態看,大多是脊狀山形,山脊一般比較渾圓,多數山麓坡度不對稱,一側坡陡,另側坡緩。
九峰林木深秀,有眾多的奇石名泉,自然風景秀美,加上歷代名人的遺蹤故跡,使每座山峰形成許多景點。舊府、縣誌載有九蜂的“八景”、“十景”等,這些名勝與著名的歷史人物陸機、陸雲、陶宗儀、楊維幀、陳繼儒等的聯繫,為九峰增添了光采。《明齋小識》說:“九峰為雲間勝地,春秋佳日,足供眺賞,而三峰七峰獨擅其勝。佘山自二月初八至四月初八止,遊人不絕,四八兩期,喧闡尤甚,畫船蕭鼓,填溢中流,繡帷細*,紛紛滿道……”。
佘山 位於松江縣城西北約10.5公里,在佘山鎮境內。相傳因佘姓者養道於此而得名。佘山多竹,所產竹筍蘭花香味。 清康熙帝曾南巡至此,品嘗了佘山產的竹筍後,極為讚賞,即賜名為“蘭筍山”。
佘山分東西兩峰,綿亘數里,松青公路穿行兩峰間,自古以來多茂林秀竹,風景秀麗,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西佘山高97.2米,方圓0.6平方公里,山地面積900畝; 東佘山高72.4米。古時,佘山景致很多,曾有“白雲晴麓”、“香溪石徑”、“庵黛田園”、“洗心靈泉”、“標霞峻閣”、“昭慶幽居”等10景。具體見佘山風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