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中國漢字]

九[中國漢字]

九,節令名。又稱九九。三九後天氣漸暖,九盡時進入春季,越冬作物先後返青生長,春耕陸續開始。

基本信息

九

相關內容
漢字:九jiǔ
大寫:玖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九字骨刻文演變:
成語:九牛二虎九死一生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漢字-九[1]
以漢語國語拼音系統為主拼寫
漢語國語:jiǔ
漢語粵方言:gau
漢語客家方言:giu、kieu
漢語湘方言:jiu(陰平聲)
漢語潮州話:gau、giu
漢語吳方言:jiǔ
漢語贛方言:jiù
漢語閩方言:gao、giu
漢語關中方言:jiu
漢語河湟方言:jiш
漢語西南官話:giù
漢語晉方言:jiù
漢語冀魯官話:jiū
漢語遼膠官話:jiū
漢語蘭銀官話:待填寫
漢語江淮官話:ju
漢語河南方言:jiū(一聲)
漢語上古雅言擬音:giu、guʔ、gjuʔ
漢語中古擬音:gjuw
藏語:gu、ku
日語吳音:ku
日語漢音:kiu
韓語:gu
越南語:cửu
英文:Nine
部首:丿,部外
筆畫:1,
總筆畫:2
繁體部首:乙
,五筆86&98:VTN
倉頡:KN
筆順編號:35
筆畫順序:撇、橫折彎鉤/橫斜鉤
四角號碼:4001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4E5D
筆順示意:丿九
結構:獨體字

正文

節令名。又稱九九。自冬至日起以9天為一個時段,共 9段,計81天,稱冬九九。中國古代還有夏九九,系指自夏至日起往後的81天,現已不入歷。通常所謂九九即冬九九。冬至日起的第一個 9天為頭九,依次為二九、三九以至九九。南北朝時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有“冬至次日起至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的記載,唐代薛能有“九九已從南至盡,芊芊初傍北籬新”的詩句,均說明九正值中國寒冷季節氣候從冷到嚴寒又回暖的變化時期。各地都有反映這一期間氣候變化的民間歌諺,如黃河流域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中國絕大多數地區的最冷時期大致在三九期間,相當於公曆1月中下旬,有“冷在三九”之說。現代氣候資料證實,中國絕大部分地區 1月中下旬正是全年中最冷的季節。這時冬小麥、果樹等溫帶越冬作物易受凍害,為防凍的重點時期。三九後天氣漸暖,九盡時進入春季,越冬作物先後返青生長,春耕陸續開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