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帶彗星

主帶彗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內容簡介

“主帶彗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中文譯名 主帶彗星
英文原名/注釋 main-belt comet

補充說明

“英漢天文學名詞資料庫”(以下簡稱“天文名詞庫”)是由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名詞委”)編纂和維護的天文學專業名詞資料庫。該資料庫的所有權歸中國天文學會所有。

資料來源

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網站:http://www.lamost.org/astrodict


維基天文網站:http://wiki.skylook.org/

軌道特點

不同於多數彗星的軌道多半在接近木星或距離太陽更遙遠的距離上,主帶彗星的軌道接近圓形,並且在小行星帶的主帶內,因此很難從軌道上的特徵與許多標準的小行星區分出來。即使有一些短周期彗星的軌道半長軸在木星軌道之內,和主帶彗星仍有所不同,因為主帶彗星的離心率和軌道傾角都與主帶內的小行星相似。最初知道的三顆主帶彗星軌道都在主帶外緣的內側[2]。
目前還不知道來自外太陽系的天體,像是其他的彗星,如何能在行星微弱的重力擾動下改變軌道參數,成為低離心率,軌道像典型小行星的主帶彗星。因此,他被假設不同於其他的彗星,主帶彗星是在內太陽系接近現在的位置上形成的,只單純的是冰小行星,並且有許多小行星是含凍的。

活動

一些主帶彗星只有在軌道上接近近日點的部分才會出現彗尾。133P/埃爾斯特-皮薩羅的活動是周期性的,在最後三次接近近日點時都被觀測到[3]。在長達5-6年的軌道周期中,活動持續一個月或數個月[2],並且推測冰層因為在過去100年至1000年間的微小撞擊,已經不再覆蓋著小行星[2]。這些撞擊被懷疑是導致造成表面被挖掘成坑穴,並且導致揮發性物質暴露在太陽輻射下[2]。
在2010年1月,發現P/2010A2(LINEAR)時,最初給予了彗星的型號,並考慮是這個群組的成員[4],但是現在相信P/2010A2是小行星與小行星對撞後剩下的殘骸[5][6]。對596Scheila的觀測也指出,大量的灰塵是被另一顆直徑大約3.5米的小行星撞擊所揚起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