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模型說

《中醫基礎模型說》是2007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福成,梁恬。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醫基礎模型說中醫基礎模型說
中醫藥學的科學內涵、學術本質究竟是什麼?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視點,深入地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從系統運動變化的能觀、能控、能達的動態觀點入手,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問題進行現代科學的分析研究。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和幾十年的執著探索,終於弄清了中醫基礎理論所提出的氣、氣化、陰陽五行、藏象經絡、乾支甲子和五運六氣等等都是古代提出的一種數學化和符號化的數學物理模型。而這些模似模型,正是中醫藥學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如中醫整體觀念的實質是古代系統論,中醫辯證論治的核心是辨能(辨別自然能量的性質、數值和信息),而這些概念又都屬於中醫院的數學表達方式,只不過它們的描述表達形式,採用了與現代科學通用符號完全不同的古代東方語系的語法習慣和特定符號模型而已。所以說,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術本質是中醫基礎模型說。

作者簡介

梁福成,民營蘭州市中醫骨科雜病研究所主任。早年就讀於蘭州大學物理系。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即致力於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如量子場論、DNA雙螺鏇結構模型以及磁共振理論的原理,對中醫基礎理論以及《內經》中的部分內容如氣、氣化、陰陽、五行、藏象、經絡、辯證論治、五運六氣等基本概念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解讀和破譯。身殘志堅,歷時四十多年鍥而不捨。基本認清了中醫藥學是已經脫胎於古代哲學的基本成熟的古代科學體系。終於找到了支撐中醫藥學發展的一些關鍵的理論和關鍵的技術問題,並且提出了一些非共識觀點,如“中醫模型”既解決了長期困擾中醫藥理論系統創新的一些基本問題,也為繼承和發揚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學術本質和特色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和發展中醫藥理論及技術找到了一個新的突口。近年來與甘肅中醫學院梁恬等在《中國中醫藥報》及其他學術會刊上發表有關種醫藥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系統相關的論文數十篇,共同完成了運用現代科學多學科理論技術對陰陽、五行、藏象、經絡、五運六氣等中醫模型進行現代詮釋與研究的論著“中醫基礎模型說”。以此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用來防治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流行病、現代醫學尚未有效解決的疑難雜症經及慢性骨科常見、多發的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骨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等,療效可靠,醫患雙方均感滿意。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中醫藥學必須與時俱進

一、中醫現代化要求與時俱進

二、中醫藥學必須與時俱進

第二節 探討支撐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理論與技術

一、多學科前沿看中醫

二、中醫基礎的突破與創新

三、中醫氣化的磁共振模型與中醫藥發展

四、多學科共建求發展——中醫藥發展的方向、問題與對策

第三節 太極模型與中醫學的系統關係

一、人類科學活動的一體兩翼

二、中華文明與現代科學殊途同歸

三、“六十四卦卦爻模型”與“基因表達密碼”同型

第四節 中醫藥學是生命系統的模型科學

一、中醫理論的自然能量基礎

二、中醫藥學是地球生命系統的模型科學

三、辨證論治突出了模型套用的系統工程特色

第五節 中醫模型說導論

第六節 中醫基礎模型概要

一、系統的模擬模型

二、中醫基礎模型

三、中醫模型的套用

四、中醫陰陽的數學物理模型

五、中醫五行的電子躍遷模型

第二章 中醫模型的學術本質和科學內涵

第一節 中醫模型的學術本質是系統論

第二節 辨證論治模型的科學內涵是辨能

第三節混沌之死與中醫藥評價體系

第三章 中醫的氣與現代科學的場同型

第一節 “氣”的現代科學本質

一、氣與自然能量以及生命活動的系統關係

二、聲波與生命

三、熱能與生命

四、光能與生命

五、輻射能與生物

六、電磁場與生命

第二節 “氣”與“場”同型

一、古代的氣

二、氣的科學模型與現代科學本質

三、現代的場

四、氣與場同型

五、陰陽五行模型與量子場論模型同構

第四章 氣化的磁共振模型

第一節 古代中國的太極模型

第二節 氣化的太極模型與量子場模型同構

一、模擬氣化的太極模型

二、電子、量子運動模型與太極模型同構

三、物質的磁性、極性與太極模型同構

四、外加電磁場中的物質運動模式與中醫氣化模型同構

第三節 共振、磁共振與生命活動的系統關係

一、共振和磁共振

二、地磁場、太陽整體磁場與恆星際磁場

三、太陽活動與地磁場變化以及地球生態變化的系統關係

第四節 地球空間客觀存在的天然磁共振場

一、地球在恆星際磁場中的運動形式

二、“天地氣交”與天然磁共振場同構

三、“天地合氣”與地球空間客觀存在的天然磁共振場同構

二、“宇一地磁共振場”及“日一地磁共振場”的客觀存在

第五節 陰陽模型與氣化的模擬符號

一、氣化的陰陽模型與物質的質能結構同型

二、陰陽模型與非線性開放複雜巨系統模型同構

三、陰陽振盪模型的天然磁共振場極性轉換基礎

四、中醫陰陽的數學物理模型

第六節 中醫氣化的數學模型

一、中醫氣化的六爻、六位

二、二十四節 氣與七十二候的氣化含義

三、氣化的天干地支數位化符號模型

四、中醫氣化的數位化數學模擬表達

五、天干地支符號系統的數學表達

六、乾支甲子符號的時、空、位、能統一系統觀

第七節 氣化的“五行、五運”模型與量子躍遷模型同構

一、五行、五運的量子性質

二、五行、五運的量子躍遷基礎

三、“五行”、“五運”符號與“量子”符號同型

第八節 天然磁共振場與地球生態節 律同步振盪

一、天然磁共振場與地球生態系統相關

二、天然磁共振場振盪周期與生物節 律性

第九節 中醫氣化的磁共振數學模型

一、氣化與能量共振的系統關係

二、氣化與質能轉化的系統關係

三、中醫氣化與天然磁共振場的數學模型同構

四、天然磁共振場客觀存在的實驗證據

五、小林正典教授“用磁力促進生物生長”實驗

第五章 五運六氣數學模型

第一節 五運六氣模型與事實的對照

一、SARs中醫辨證論治的啟示

二、關於五運六氣的記載和研究舉例

三、五運六氣模型、太陽活動周期與我國氣候變化規律性的對照

四、五運六氣模型、地球運動周期與地球溫度、生態變化的系統關係

五、地極移動與中國氣候變化振盪周期的系統相關

六、地核運動周期與運氣大司天模型同構

七、六氣大司天模型與我國氣候變化以及中醫流派形成的系統相關

八、司天在泉與厄爾尼諾

九、太乙天符年與禽流感

第二節 五運六氣數學模型的東亞生態基礎

一、太極模型的六爻、六位與天然磁共振場模型

二、六氣、六爻、六位的弧度法數學模型

三、三陰三陽與六氣的數學模型

四、六氣模型的數位化符號表達

第三節 五運六氣模型的客觀標準

一、五運六氣模型中“主氣、主運”的東亞生態系統周期振盪基礎

二、五運六氣模型中“客氣、客運”的空間天氣基礎

六、氣化的乾支甲子與五運六氣數學模型

第四節 乾支甲子符號與天然磁共振場模型同構

一、時空統一認知的數學表達法

二、周期振盪運動的不同數學表達方式

三、日地空間的能量場之間的系統相關

四、關於天然磁共振場系統模型

第五節 天然磁共振場與地球生態變化系統相關

一、天然磁共振場與生命活動的周期節 律現象

二、太陽活動與地磁場變化以及地球生態變化的系統關係

三、天然磁共振場振盪周期與生物鐘節 律同型

四、生物鐘的天然磁共振場振盪原理探討

第六章 經絡模型

第一節 經絡是生命體氣化運動的模擬模型

一、經絡是生命系統質能統一的數學物理模型

二、生命系統複雜性與系統性相互統一的模擬模型

三、生命體內部物流、能流、信息流與時空統一運動的系統模型

四、生命系統質能統一結構的數位化模擬模型

第二節 經絡與生命體磁共振場同型的實驗研究舉例

一、漢代《周易參同契》的“內景返觀”實踐

二、韓濟生院士的磁共振鎮痛法

三、針刺手法與留針的磁共振原理探討

四、與磁共振原理相關的一些實驗研究

第三節 經絡與生命體磁共振場同型的討論

第七章 藏象模型

第一節 中醫藏象的數位化模擬模型

第二節 三陰三陽數學解

一、陰陽模型的數學表達方式

二、三陰三陽、六爻、六位的弧度法數學模型

三、三陰三陽與六氣的數位化數學模型

第三節 中醫藏象與基因表達規律系統相關

第四節 生物大分子在外場中的系統運動

一、胺基酸的手性、極性及其在外場中的系統運動

二、核酸與生物大分子在外場中的的系統運動

三、核酸、胺基酸的極性、準鐵磁性與天然磁共振場六爻、六位的系統關係

第五節 乾支甲子符號與DNA密碼的破譯

一、氣化與能量共振的系統關係

二、氣化與質能轉換的系統關係

三、中醫氣化模型與天然磁共振場的數學模型同構

四、陰陽與三聯體密碼解讀

五、“六十四卦卦爻模型”與“基因表達密碼”同型

第六節 藏象模型與生物鐘現象的成因

第七節 中醫藏象與基因表達規律同型的討論

一、原子結構中的電子能級

二、光電效應、光合作用與磁合作用的量子基礎

第八章 中醫模型運用舉例

第一節 古代醫經規範與模型套用舉例

一、《素問》

二、《靈樞》

三、《醫宗金鑒》

四、《傷寒論》

五、《溫病條辨》

第二節 中藥模型套用舉例

第三節 辨證論治模型套用舉例

一、八綱模型

二、五行模型

三、子午流注

四、經絡辨證

五、五運六氣模型臨床運用舉例

第三節 中醫基礎模型說的創新與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