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

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

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作者是黃璐琦,郭蘭萍,語種為中文,出版社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生態學會中藥資源生態專業委員會的研究工作為基礎,收集整理了當前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中最新的成果。從中藥資源生態學理論與方法、中藥資源品質形成的生態學研究、中藥資源生產的生態學研究及中藥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4個方面,全面展示了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的最新成就。該書涉及到當今生態學研究的諸多熱點問題,如環境脅迫、植物自毒、光合生理、菌根問題、空間分析、3S技術、生態恢復、野生撫育、無土培養

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
、生物菌劑等。這些問題。不僅是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多數也是國際社會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本書為第一部關於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的學術專著,全面展示了該領域的最新代表性成果,分為中藥資源生態學理論與方法、中藥資源品質形成的生態學研究、中藥資源生產的生態學研究、中藥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4 個部分,涉及到當今生態學研究的諸多熱點和難點問題,如環境脅迫、植物自毒、光合生理、菌根問題、空間分析、35技術、生態恢復、野生撫育、無土培養、生物菌劑等。

本書作者均為中藥資源領域一線的研究人員,本書源自其多年紮實的研究基礎和系統的科研積累。全書特色在於有理論、有實踐,不乏獨特的新理論、新思路、新技術、新方法,對於中藥資源學、植物學、生態學等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均可提供重要的、鮮活的學術參考。

作者簡介

黃璐琦同志,男,漢族。1968年生於江西。1995年獲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科大學)博士學位,1992年起在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藥研究所所長,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中藥)合作中心主任,國務院中醫學、中藥學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中藥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態學會中藥資源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鑑定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系統複雜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中藥雜誌》副主編,《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副主編等。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年委員會委員。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中藥資源生態學理論與方法

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及進展

中藥資源生態學的理論框架

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其種群生態學

藥用植物與生態因子的關係

3S技術在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套用

基於3S技術的中藥道地藥材空間分析

資料庫的構建及套用

兩種不同模式中藥適宜性區劃的比較

不同生態環境類型藥用植物資源的遙感監測方法

多變數統計方法在中藥資源生態學研究中的套用

第二章 中藥資源品質形成的生態學研究

中藥材產地與活性成分含量

生態環境對中藥材質量的影響

植物藥用成分的環境調控

環境脅迫下次生代謝產物的積累及道地藥材的形成

植物內生菌對道地藥材形成的影響

我國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及其影響因子

影響蒼朮揮髮油組分的氣候主導因子及氣候適宜性區劃

丹參的地理變異及其道地性

第三章 中藥資源生產的生態學研究

中藥材野生撫育的理論與實踐

施肥和土壤肥力對藥用植物產量品質和環境的影響及對策

植物溶液培養及其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套用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中藥材栽培中的套用

林藥間作系統中藥用植物光合生理適應性規律

杏-丹參林藥複合系統中丹參光合和蒸騰特性

丹參土壤發生學特性

丹參的道地性與其生長土壤的理化性質

蒼朮根莖及根際土水提物生物活性研究及化感物質的鑑定

不同化學型蒼朮根莖及根際土提取物生物活性及化感物質的比較

土壤中無機元素對茅蒼朮道地性的影響

蒼朮根際區土壤養分變化規律

栽培蒼朮根際土壤微生物變化

柴胡生物學性狀的種質與土壤效應

藥劑消毒對西洋參根際微生物及根病的作用

鉀對番紅花球莖膨大的生理生態效應

氮素水平對喜樹幼苗喜樹鹼含量的影響

第四章 中藥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

藥用植物栽培種植中的土壤環境惡化及防治策略

長白山區參後地生態恢復與再利用模式

刺五加種群更新機制

不同環境下刺五加種群構件生物量結構與生長規律

粗莖鱗毛蕨種群形態性狀及其生態可塑性

基於TCMGIS—I的道地藥材附子產地適宜性分析

道地藥材茅蒼朮的資源遙感監測

泡囊叢枝菌根(AM)對蒼朮生長發育及揮髮油成分的影響

附錄

中國生態學會中藥資源生態專業委員會簡介

本書主要作者簡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