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之美

中華鱘之美

《中華鱘之美》,作者:譚征 等,由海洋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本書分為4章,分別為活化石之美、洄游之美、鱘魚之憂和希望之路。同時採用百幅精美圖片展示中華鱘神秘的一生,以簡潔通俗的文字揭示中華鱘瀕危滅絕的秘密。適合青少年及相關研究者閱讀,是一本較好的海洋生物普及讀本。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海洋科學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年輕的科學,是一門正在迅速發展的科學。海洋有著許許多多的人類未知的秘密,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在這個嚴肅的科學背景下,人們開始想方設法貼近海洋,接觸海洋、了解海洋,於是世界各地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眾多的海洋博物館。我國在短短的10年內建起了數十座海洋館,雖然館內展示的內容還比較初級,基本定位在海洋生物的知識普及和觀賞方面,但隨著海洋探索者認識需求的擴大和對知識的渴望,陳列的內容將會不斷增加和更新。

當今的海洋館不愧為了解海洋的視窗,她展示著海洋的珍稀生物,並為這些物種的研究和人工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她是海洋知識科普教育的基地,開啟著青少年無際的思維空間;她是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即便在內陸也能在休閒中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近距離地感受海洋的氣息。

本書分為4章,分別為活化石之美、洄游之美、鱘魚之憂和希望之路。同時採用百幅精美圖片展示中華鱘神秘的一生,以簡潔通俗的文字揭示中華鱘瀕危滅絕的秘密。適合青少年及相關研究者閱讀,是一本較好的海洋生物普及讀本。

編輯推薦

多幅精美圖片,展示中華鱘神秘的一生,簡潔通俗的文字,揭示中華鱘瀕危滅絕的秘密。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活化石之美

首都新“居民”

中華鱘之由來

蝗魚文化的歷史

威猛武士的背後

發現北票化石

超級古陸的“乘客”

連結地球生命的軌跡

活化石的證明

古鱘魚之疑問

中華大地上的困惑

第二章 洄游之美

中華鱘之最

生命起點的“約會”

孕育生命的“裂變”

漂流的“嬰兒”

精巧的吸吮捕食法

解讀生命的密碼

消失在東海大陸架上

第三章 鱘魚之憂

面臨滅絕的掙扎

大壩阻斷了什麼

船舶下的悲劇

罪惡奪命網

被毒化的江水

弱勢物種的生理特徵

保護中華鱘在行動

第四章 希望之路

共同關注

“放牧”洄游魚類

拯救中華鱘

移地保護新嘗試

北京海洋館裡的台灣人

這裡沒有發生“人鯊大戰”

鱘魚開口

“新家”里的期待

小知識

後記

中華鱘之美

書摘

書摘

中華鱘之由來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四川合江地區的漁民們,把生活在長江里的有10

塊背骨板的鱘魚叫“大臘子”,而對長有9塊背骨板的鱘魚習慣性地叫”沙

臘子”或“小臘子”,還有的漁民為了方便,索性把江里季節性洄游的鱘魚

叫什麼“臘子魚”、”九黃”、“十臘子”、“癩子魚”等等。如果你去問

當地漁民,為什麼這么叫,他們總是笑著告訴你,“說不清楚”,“是祖上

流傳下來的叫法”,或者說”大家都這么叫”。由於這種魚多是季節性的洄

游性魚類,因此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還有的人把這種魚稱之為“著甲魚”。

總之,千百年來,沿江漁民對在長江里生活的鱘魚,按照不同的地域文化和

習慣稱呼,可以說,叫什麼的都有,真是五花八門。在經濟社會尚不發達的

過去,社會交易也十分有限,這種不同地域、不同叫法的文化延續了上千年

的歷史。

到20世紀60年代後,我國的水產工作者,為了摸清長江水域水資源的情

況,先後對長江水資源狀況進行了多次調查,一份又一份的調查報告上送到

政府有關部門。與此同時,水產專家們對長江流域的各種魚類的資源狀況有

了比較全面的了解。1963年,我國著名魚類學專家伍獻文,在研究了長江鱘

魚的生活習性後,首次在他的學術論文中,把有10塊背骨板的鱘魚,冠名以

“中華鱘”。他認為,這種鱘魚體型最大,有“長江魚王”的美稱;它的生

活習性也很奇特,在長江上游孕育,在東海和黃渤海海域成長,最具”愛國

精神”。給”長江魚王”冠名以“中華鱘”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從那時起,

他四處奔走,向學術界,向全社會宣傳他的“中華鱘”思想。先是在國內的

水產學術界,隨後又被社會承認。於是,”中華鱘”的美名逐步得到社會的

認可,”中華鱘”的稱謂,逐漸取代沿海漁民叫了數百年的“五花八門”的

叫法。水產工作者還把這一最具中國味的稱謂帶出國門,得到國際同行的認

可。如今,“中華鱘”這一稱謂和“大熊貓”一樣,受到國際野生動物界的

尊重和理解。1980年後,特別是長江葛洲壩截流後,由於中華鱘涸游產卵的

路線被隔斷,洄游鱘魚數目一天天減少,已到了瀕危的境地。為了挽救這一

瀕危物種,我國政府於1988年將中華鱘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禁止一切商

業捕撈活動。1996年中華鱘被列為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紅色

目錄瀕危物種(EN級)。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內到國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