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林群英大會

中華武林群英大會

“中華武林群英大會”是一個集中華武林頂級名家和學者匯演於一身的綜合性盛會,也是一場倡導傳統文化的大型活動。組委會旨在為中華武術拳派搭建一個充分體現各拳種品牌形象的展示平台,傳播各武術流派的健康文化及打造和培養各拳派專家在武術熱愛者心中的形象。大會以“功夫之緣影響世界”為主題。

首屆大會

中華武林群英大會劉綏濱掌門
首屆大會以2009年01月03日在廣東省珠海市電視台舉行。組委會力把活動辦成一個聞名中外、舉世矚目的武術項目的盛會。通過國內外實力媒體對大會系列活動的傳播,讓世界大眾分享我中華武術各拳派專家們,親自全面的展示與闡述出華夏武術各拳派多姿多彩的養身健身修身、技擊、表演等精髓文化和品牌形象。也是意在引起全社會各界特別是學者對中華武術的關注。為促進世界健康文化的交融做出努力!

在金庸描繪的武俠世界裡,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情節莫過於華山論劍。各派武林高手齊聚華山之巔,使出平生絕學,外比招式,內斗心法,為武林至尊的榮譽而戰。小說中的武林大會總令人神往,而南海之濱,一場名副其實的名門正派武林大會正將武俠小說中的情節從紙墨變為現實。首屆中華武林群英大會在浪漫之城珠海精彩上演,武當派游玄德道長、青城派劉綏濱掌門、心意六合拳李洳波大師、八卦掌張全亮大師、府內太極李正大師、梁山派子午門宋義祥掌門,這些平日裡深居簡出的各派掌門親自出山,在珠海電視台演播廳一露真容,同時也將本門派的武術精髓和華夏神韻一一展現。這拳腳當中的精氣神在新年之際共同發出一個聲音:“雄起2009!”

唐拳簡介

中華武林群英大會中華武林群英大會
1760年,唐拳傳入滄州境內,此前之師徒傳承失據尚無考證。唐拳入滄境,時有一直隸(今河北)大名府武士李天祥,自稱為“闖王”李自成的後代,因被官府追查而行走在外,後落腳於滄州市南皮縣城北桃園(源)村,易名“木勝”。因李天祥身懷唐拳之絕技,武藝高強,在富戶侯府即以武顯身,被聘為護院武師,李天祥在桃園村隱姓傳藝10載,只因有二官差前來追拿,為避免連累侯府全家,待說明真相後,遂在晚上讓侯府主人假意交出自己,與官差交手過招,亦上房而走,自那以後再無音訊。李天祥在桃園的10年間授徒很多,至今二百多年來,由他傳授的唐拳已遍及全國諸省(河北、山東、吉林、遼寧、黑龍江、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河南、江蘇、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等)。唐拳至今在河北滄州的流傳中已至十代,習練者達一百六十多個村鎮,三四千人,主要集中在南皮縣鄉村。南皮縣唐拳尊李天祥為一世傳人。

唐拳內容概要

(也稱架子拳),青龍拳,五虎拳,筱式拳,抹眉拳,飛虎拳,關東拳(八式架),炮捶拳,雜拳、群英拳,唐捶拳,三十六捶,套捶拳、埋伏拳等,能單練也可對練,且每趟拳均有拆手套用。亦有六合單刀、雁翎單刀、通背花刀、五虎斷門刀、梅花雙刀、雙劍、三才(合)劍、八仙劍(純陽劍)、鍾馗劍、青萍劍、乾坤提袍劍、護手雙鉤、梅花槍、六合槍、梨花槍、連環梅槍、左把槍、水滸雙槍、雙頭蛇、六合大槍、鳳翅鏜、行者棒、風雲棍、林沖棍、梢子棍、三節棍、手梢子、拐子、七星鞭、春秋大刀、雙手帶、風火輪、玄霸雙錘、叔寶雙鐧、雙鉞月牙鏟、九節鞭、刀里加鞭、流星等。對打器械有:空手刀對劈刀、單刀進槍、單刀拐子槍、對刺劍、大刀進槍、對打棍、對打三節棍等對練套路。

青城派

青城派是中國武術著名流派,有近2000年的歷史,歷代高手輩出。發源於中國道教發祥地,四川都江堰。現任掌門人劉綏濱,是青城派第36代掌門人,曾獲中國電視吉尼斯擂主,國際武術比賽冠軍,中國武術青龍七段,2008中國十大武術風雲人物等稱號。

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相傳起始於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習傳之。薛道光《悟真篇三注》:“張紫陽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還丹之妙道。”意謂張伯瑞曾師事青城丈人。此派論著有《青城秘錄》、《大道玄指》。其功法綜合南北陰陽與雙修的長處,又上肇關尹子,形成以虛無為體、以簡要為用、心平實為功的基本特點。由於此派功法習傳多為“密符”,“授受均極不易”,故知者甚少。近人蕭天石自稱得覽《青城秘錄》、《青城玉房訣》等,了悉其旨歸,在其《道家養生學概要》、《道海玄微》中作了闡述。青城派修煉最重一個“無”字,自“虛無”二字去體認參證。因而主張,功法下手即從最上乘起,修得上乘,中下乘之效驗可兼得,無為而有為,無作而有作。該派認為無修而有修,斯為大修;無成而成,斯為大成;無德而德,斯為大德;無有而有,斯為大有。在“清靜無為”中突出地講求心無為,即心性清靜無為,反對只知求清靜於外,不知求清靜於內。因此,心性清靜無為,便生有為,心清靜無功,便生有功。同時,在靜觀止念過程中切忌沉思冥想,切忌妄生意象與心象,從而與禪宗的參悟法相區別。

武當派

中華武林群英大會心意拳代表在表演長槍
中國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內家武當”之說。武當也是屬於道家拳派,其中也有太極和六合拳,八卦掌,等拳術。

武當派興起於明代,由張三豐於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固稱武當派、武當道。以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其實,武當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動聖地。漢魏以前就傳說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隱居修煉,南朝劉宋時的劉虬,就解官辟穀於武當,晉太康中[280—290]有謝道通辭官入道,西上武當於石室中結茅修煉,唐太宗時姚簡曾為武當節度,後已隱居武當,五代宋初的陳摶已曾隱居武當,誦《易》於武當五龍觀,又隱居武當九室岩服氣辟穀二十餘年之久,元代有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等任武當提點即道官,元末,武當山遭兵焚,至明,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鎮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費銀計百萬,歷時七年,大修武當山宮殿,共建成八宮二觀及金殿、紫禁城等,並賜名“太和太岳山”。

詠春拳

中華武林群英大會詠春拳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明“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詠春拳”者。

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盪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盪、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迷蹤拳

迷蹤拳,又名迷宗拳、迷路拳,迷蹤藝。原名燕青拳。這些拳名和這種拳術產生的傳說有關。例如,一說此拳起源於唐末,傳至宋代時由盧俊義在少林寺加以發展而成。盧俊義收燕青為徒,並同上梁山泊。

盧俊義引退後,燕青廣泛傳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說法是燕青門徒歲佩服燕青的拳藝,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隱燕青之名,將燕青拳改稱為秘蹤拳。又傳說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時,雪上未留足跡,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稱此拳技術為迷蹤藝。燕青拳後來傳到清代的孫通,孫通是山東省岱廟人,先從兗州張某學拳,後遊歷各地,晚年隱居河北滄縣教拳。

在滄縣,以陳善為主的一派,稱此拳為秘蹤拳,由滄縣移居到河北省靜海縣的霍姓一族,稱此拳為迷蹤藝,子孫代代相傳,後出名於霍元甲,迷蹤藝遂聲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傳到山東省青洲,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帶與八番拳結合,又形成“燕青十八翻”的一派。

又一說是水泊梁山的浪子燕青根據“燕青十八翻”創立,又有說是因為該套拳法源於河北的燕州和山東的青州一帶,故名燕青拳。因來源不明,故又被稱為“迷宗拳”,又因為拳法奇特,又名“迷蹤拳”,後被霍元甲所發揚光大。 但這些說法都無法確定其可靠來源。還有人說,迷宗拳本為霍元甲所創的迷蹤拳或迷蹤藝,直到1981年拍攝電視劇霍元甲的時候,才被編導根據電視情節而改名為“迷宗拳”。

迷蹤拳的身法輕靈,拳快步松,上三路占七分,下三路占三分,霍家迷蹤拳是各家武術套路的綜合,由於霍元甲對各家武術種類的了解才能融會灌通這套重實戰的拳法。

迷蹤拳其中一個套路迷蹤長拳,動作緩慢輕鬆,呼吸自然,有不少人誤以為是太極拳。

迷蹤拳是以技擊實戰著稱於世的。迷蹤拳的實戰技法基本功夫習練法——單人空擊練習是其中之一。迷蹤拳實戰技法基本功夫習練法——單人空擊練習是根據老拳譜的要求,對身體從頭到腳一些主要部位進行練習,從而能夠提高這些部位的實戰擊打能力。這十三個主要部位練習的主要動作,每個動作都有它的實戰技含義,對習練迷蹤拳的愛好者有很大幫助。

特點

秘蹤拳的特點是動作輕靈敏捷,靈活多變,講究腰腿功,腳下厚實,功架端正,發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獨具風格:眼神集中一點,兼顧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氣力。腿法要求勁足力滿,乾淨利落。各種拳套大多由各種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躍等50多個動作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滾、擄等擊法,下肢有跳、截、掛、纏等腿法,配合靠、閃、定、縮等身法,組成技擊性很強的攻防技術。其步法強調插襠套步,閃展騰挪,竄蹦跳躍。

楊氏府內派

中華武林群英大會府內派太極拳
府內派太極拳是創始人楊禪露祖師在清朝王府傳授的早期楊式太極拳體系。因為此拳是民間武術皇家文化相結合的體系,所以它的特點也是:雍容華貴,舒展大方,氣勢磅礴,瀟灑流暢,體系完備,源遠流長。

府內太極代表李正大師,是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府內派太極拳第六代傳人。他率先把楊氏府內派太極拳體系推向全國和世界,其弟子也遍布世界各地。

隨著人們對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極拳運動開展的越來越廣泛。尤其是楊式太極拳以其飄逸瀟灑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內涵頗受廣大民眾喜愛,已成為流傳最廣,習練者最多,海內外老少婦孺皆好的一種強健體魄,自衛防身之術。

然而,縱觀國內流傳的楊式太極拳套路,多為澄甫先生所傳之大架。許多練拳者提出一個問題,即當年楊露禪先師祖在京城宏揚太極拳數十年,打遍京城無敵手,人稱 “楊無敵”頗負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極,未必能撐得住門戶。實際上楊式太極拳並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於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楊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諸於世,而其他功法則秘不外傳或擇人而傳。楊露禪、楊班候當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內、府外之分,府內乃教清王朝的貴族子弟。清朝的皇帝多為馬上皇帝,滿族也是一個好習武術的民族,在府內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傳的楊式太極府內派所傳太極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健身,內功,技擊從套路、口訣到具體操練手法,豁然通達,自成體系。按府內派所傳拳譜要求研練楊式太極拳,可很快登堂入室,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筆者是楊式太極府內派弟子,研練楊式太極府內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淺。但在與太極同道的廣泛交往中,深感過去府內派由於封建保守意識太重,再加上種種具它原因,流傳面過窄,不利於楊式太極拳的傳播和發揚,更不利於中華太極文化的發揚光大。為了恢復楊式太極拳的本來面目,今將本人多年來所學,所知之楊式太極府內派功法公之於眾,請廣大太極同道共同研究、發揚。

楊式太極府內派功法 (徒手套路)共有十套,其由淺入深自成體系,即:智捶、大架、老架、小架、長拳、小九天後天法三十散手、十三總勢、點穴法。另有太極推手、太極球、劍、刀、棍、槍等。

佛家拳

佛家拳屬於中國功夫南派拳法一種,是廣東五大名拳之一,發源地就是珠海的斗門區的荔山,虎山一帶。有300多年歷史。是由一和尚傳出,故名“佛家拳”。

廣東佛家拳、相傳為白玉峰禪師所創,在佛門弟子中廣泛流傳,韶關的南華寺、高要的鼎湖山慶雲寺均傳習佛家拳。1814年左右新會縣京梅鄉的陳護遠自得鼎湖山獨杖禪師的真傳,技成後,在鄉中設館授徒。自此,佛家拳在民間廣為流傳。向韶關、新會、封開、廣州、羅定、新興等地傳習,學者日眾。二、人物新會縣京梅鄉的陳護遠將佛家拳傳給其侄子陳享,後來陳享把佛家拳和李家拳和蔡福所傳授的拳術融會貫通,創蔡李佛拳。封開縣的彭俠為佛家拳的第四代傳人(封開縣人,現任台灣國術館長。)羅定縣梁天柱(又名梁方五)是佛家拳的佼佼者,曾參加前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辦的擂台賽,榮獲第一名。雷仁生台山縣人,1907年生,是梁天柱的得意門生,對佛家拳的棍法頗有講究,雷老師於1980年退休後移居美國紐約,傳播佛家拳。廣州的陳斗為人好學,廣交拳友,曾拜佛家拳師為師,三十年代陳斗到新興縣傳授佛家拳,學有所成者有梁炎等人,梁炎傳給白水坑的梁光、梁懷秋、兩梁傳給劉伯輝。

佛家拳的共同特點是:多用掌法,少用腿法。封開縣的佛家拳,以柔為主,以剛為輔;花旦手、軟如棉,張臂時如大鵬展翅,追迫時如海鷗飛翔;欒躬縮博,吞吐浮沉,突然用勁,力達指尖。新興縣的佛家拳,長橋大馬,直臂揮舞,運用陰勁,到位時再加鑽力。

拳械內容:據新興、封開兩縣的佛家拳,計有拳術套路12套;器械套路15套;對拆9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