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中文

中文(Chinese)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省稱,特指中國官方語言文字——漢族的語言文字,即漢語和漢字。從廣義上講,中國語言文字應當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內的語言文字,但在使用過程中“中文”主要是指中國官方語言文字。 中文的書寫符號是漢字,它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具有超語言交際功能,不是單純的語言符號。中文以其超越地域、逾時空的方式,給不同語種、不同背景的人們提供了交流上的便利。 歷史上,在東亞和東南亞形成了漢字文化圈,而國內一些少數民族語言也有使用中文記錄之習慣。 廣義上的中文(漢字)的使用人數在17億以上,範圍包括中國全境(大陸、港澳、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高棉、緬甸等漢字文化圈地區。

基本信息

語系介紹

中文特指漢語及其書寫系統(漢字)。現代漢語(國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使用人數已達到十七億以上。在中國,大陸使用簡體漢字,港澳台地區使用繁體漢字。海外華人地區多使用繁體漢字。

中文 中文

漢字的起源,有傳說中的倉頡造字。我們現在能夠確認距今約3000多年的甲骨文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型系,於1899年被發現。可以考證的漢字發展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漢隸、楷書、行書、草書等過程。其中,楷書由隸書演變而成,始於東漢,通行至今。

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範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範疇。

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係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漢字代表的是漢語裡的語素。

中文 中文

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從構造上講,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 。

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 3 類:

①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

②合體會意字。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

③合體記號字。這種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

跟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最大的長處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漢語是全世界唯一的三維文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還有表形,是現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體系 。

解字說文

“文”=“亠”+“乂”,“亠”是主的意思,“乂”是卦爻的意思。

主爻為文,這說明了中文最初的起源就是從籌算的卦爻而來。

《說文解字》中說中文源於“易”是有道理的。

至今,許多沒有被破譯的甲骨文中還有很多與卦爻相似的數字,建議甲骨文的研究者一定要研讀一下群經之首《易經》,這是中華文明之源。

中文 中文

”中“,i,籒文中。g,古文中。這是最國際化的一個字。

如果用阿拉伯數字來組合,正好是“1”貫穿“0”。

0和1是二進制的兩個數,也是易經中陰爻和陽爻的兩種狀態,組合起來就是處於中間的狀態。

中華文明的中庸之道也來源於此,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矛盾的對立統一辯證法也來源於此。

“易”由“日”、“月”組成,但也不如一個“中”字傳神。

如果將“中”字中間的“〇”看成一個圓,將“丨”彎曲看成一個“S”形線,那么這就是一個太極圖“☯”。

獨體為文,合體為字。這說明了文和字兩者的關係。

不過語言是在不斷變化的,關於中文與漢字的定義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也在不斷的變化。

使用地區

中文 中文

中文主要使用於中國全境(大陸、港澳、台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高棉、緬甸等海外華人地區。

現在的中文大致可以按照字型分為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中國大陸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推行的規範字型均為簡體中文。

而在中國港澳台地區、歐美地區,多使用繁體中文。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交流的廣泛,港澳台地區也開始出現簡繁同時存在的情況,但正式文書使用繁體。

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政府推行簡化字,正式文書採用簡化字,但民間有時候也會使用繁體字。

語系沿革

漢語屬於漢藏語系分析語,有聲調。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繫。

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

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

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

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繫。

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

如果漢語裡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么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

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

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

合體字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國語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占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么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么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型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係。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停止,不繼續簡化(《第二批簡化字總表》就因過度簡化被廢除)。因為過度簡化會破壞漢字的穩定性,擾亂漢字原本所具備的音形義,造成理解上的誤區。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國語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

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且如果進行漢字拉丁化,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文明將受到莫大的傷害。事實上,由於長時間使用漢字這一可以表意的書寫系統,漢語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詞,這個現象確實發生了,而且未曾有什麼不便之處,現在一個音節最多可以對應幾十上百個漢字,如果使用拼音來記載語音,會出現不讀出來就看不懂的現象,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也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真要進行漢字拉丁化的工作,在漢語發展到合適的程度以前,最好擱置拉丁化的計畫,否則民族文化的傳承也不可能長久。

例如,魯迅先生的著作《阿Q正傳》書名中的“Q”字,據魯迅自己說,也是受拉丁化的影響。

中文 中文

《施氏食獅史》趙元任(漢語不能拉丁化的有力證據)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氏時時適市視獅。

十時,適十獅適市。

是時,適施氏適市。

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

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

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

試釋是事。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

全文共九十二字,每字的國語發音都是shi。這篇文言作品在閱讀時並沒有問題,但當用國語朗讀或者拉丁化作品時,問題便出現了。

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語法特點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

語素和語素可以組成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

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由於慣用法導致),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複合詞(民→人民│失→喪失)。

現代漢語裡雙音節詞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雙音詞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複合方式造成的(通常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如:真實 虛假 玩笑 快樂。但也有例外,如:開燈 開火[動詞加名詞])。有些語素雖然在現代漢語裡不能作為一個詞單獨用,但是有時候在借用古漢語的詞句時,也偶爾作為詞來使用。

漢語歷史

上古漢語

中文 中文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時還有三千國,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上古漢語存在於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詩經》、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據《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可見周朝建立時期就開始實行語言文字的統一。

春秋初期,見於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朝重新統一之後,進一步規範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使用於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紀到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了解到。

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廣義的現代漢語包括漢語的各種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等,這些語言都是漢語,只是在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而狹義的現代漢語則是指“漢語國語”,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國語所代表的標準現代漢語也是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

發展

漢字的構詞法巧奪天工。詞頭前綴、詞尾後綴是英文常用的構詞法。

Saccharose(糖精)和Saccharomycetes(酵母菌)有相同的拉丁詞頭,但記住它們即便對英美人士也非易事。一維的串狀結構是導致其不醒目不明了的直接原因。試問讀書至研究生,連酵母菌與糖精都不知道,又該叫人作何感想呢?

用漢字組詞描述起來簡潔明了。即便是沒吃過糖精、沒用過酵母菌的沒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他也明白糖精可能是糖的“精煉部分”,比糖更甜(儘管這不確切);酵母菌是“一種能引起發酵的細菌”。但英文就不能如此簡單地組詞,即便組出來也恐怕令人難以接受:糖精=Sugessece="Sugar""Essence"(“糖”與“精”合起來),酵母菌=Yeabacteria="Yeast""Bacteria"(“發酵”與“細菌”合起來)。這豈不是太不像話了?

日式漢字 日式漢字

與拼音文字一維串狀前後綴構詞法不同,漢字是通過二維方式構字的。例如:“人”在無門的四堵牆內便成了“囚”;

“木”在無門的四堵牆內要受“困”;

“露”-下“雨”天在大馬“路”上要暴“露”在雨水之下了;

“米”(與糧食有關)“唐”(表聲)=“糖”;

柴“禾”上長“草”=“菌”;

“木”“林”“森”——分別是wood、tree和forest的意思,但比較之下哪一種構詞法更好?答案一目了然。

在當今的英語社會,早期英文造字所遵循的拉丁詞根造字法也已逐漸被甩開了,類似以上造的Sugessece,Yeabacteria可一點都不是笑話,日常生活中天天都有。商店裡不同品牌的朱古力、糖果總會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名字在字典里找不到,它們會隨某個廠家的某種朱古力糖的產生而產生,消亡而消亡。當一個澳大利亞人讀到這個詞時,他不會意識到這是北美某個地區的很受歡迎的一種糖果,多半只能和中國人一樣搖搖頭罷了。

信息科技時代偏愛漢字。不知您是否了解模糊數學、模糊控制或神經網路等新學科領域?如果接觸過,您便會理解人類的藝術、哲學、感覺看似不“精確”,但實為目前它們超越了當今人類的知識水平所能精確描述的範圍。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它們逐漸會被人類以全新的知識結構所精確地把握,以上所舉的新學科只是這一新知識結構序幕的小插曲。漢字集中體現了東方藝術哲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之所在。限於目前的科技水平,它的智慧我們尚不能完全認識,對它的發掘方興未艾。這種說法不是沒有根據的的,畢竟15年前也沒有人意識到傳統漢字出版業要被淘汰;10年前的人沒有料到漢字的輸入會比英文快,而且還會更快;5年前的人沒有想到傳統的報業媒體會被逐漸淘汰,《南方都市報》會與百年老報《大公報》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網際網路上搶碼字新聞。誰又敢斷言若干年之後漢字編程不可能或可能超過英文呢?

漢語言的優越性

一國的智慧財產權和科學理論都必須有文字載體和記錄在當今和未來的網路時代,西方的表音文字是一維體系,是字母堆砌文字。

這種文字型系對於新生事物都必須“重新排列字母”以組成新單詞,這是極不利於旁人和後人學習和理解的。

歸根到底,世界主要的三大語系,其中的西方拉丁文語系和中東的阿拉伯語系都是一維的表音文字,原有的文字單詞對新生事物是不兼容的!

這個不兼容帶來兩大弊端:

1.科技單詞越來越長,科技思維的效率會越來越低下,甚至妨礙了大眾的理解;

2.累贅空洞的專有名詞越來越多,旁人難以理解,從而造成“隔科如隔山”,泛學科研究會越來越艱難和晦澀,泛學科研究和創新的困難就會越來越大。

這兩大弊端帶來的結果就是:

科學單一創新越來越慢,綜合創新越來越少。

而且對於表音文字來說,這兩大弊端和兩大結果都是無解的。

漢語是全世界唯一的三維文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還有表形,是現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體系

在網路資訊時代的“全民大傳播”和“全民大探討”的潮流下,漢語是最適合也是最有優勢的語言體系!從網路時代和全球化趨勢來說,漢語言體系未來必將引領世界、主導全球!

當然這是一個浩瀚繁雜的語系推廣和建設工程!

漢字是靈活的,但需要靈活的人使用;漢字是聰明的,但有賴於聰明人的開發;漢字是充滿智慧的,需要有智慧的人認識到她的價值。為漢語驕傲!更為堅信漢語時代即將到來的中國人的熱情與信心而歡呼!

影響力

總部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 發布報告稱,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辭彙中,“中文借用詞”數量獨占鰲頭,以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該機構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於中國經濟成長的影響,中文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

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姚雙雲教授認為,產生這一現象主要有3個原因。第一,英語開放度高,包容性強,借詞龐雜;第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必然推動各種語言間的詞語借用;第三,漢語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對英語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歸根到底,漢語辭彙的大量“出口”,其深層原因是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提升和關注度的提高。

中山大學周海中教授認為,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外文化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必然會越來越多。

目前,國內的漢語言學界對於來自英語或其他語言的借詞研究頗多,而對於漢語辭彙的輸出現象研究較少。近年來,國人中文母語意識的提升,席捲全球的“漢語熱”,網路上來自中國的各種新聞熱點,都在提醒著我們,應該開始更多地關注和探討漢語辭彙輸出這個文化現象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