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科學研究院

有關資料顯示,台灣“中科院”為台灣秘密研製了大量武器,其中台灣的核武器研製就是由“中科院”牽頭的。 從1976年開始的“青蜂計畫”,是台灣“中科院”研製的地地飛彈計畫代號。 1980年,台軍宣布“青蜂”飛彈研製成功一周后,又開始了更為龐大的“天馬計畫”。

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

是台灣最高的軍事科研機構,於1969年7月成立。台灣“中科院”位於距離台北市西南40多公里的桃園縣龍潭鄉,占地300公頃,包括6大研究所和4箇中心。分別是航空研究所、飛彈火箭研究所、資訊通信研究所、化學研究所、材料光電研究所和電子系統研究所;以及系統發展中心、系統維護中心、系統製造中心和資訊管理中心。作為台灣軍事科研重鎮,台灣“中科院”聚集了島內大量科技精英,有科研人員6300人,技術人員8500人,其中軍事研究人員占三分之一,基本上都是從台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的重點研究所里招收的。有關資料顯示,台灣“中科院”為台灣秘密研製了大量武器,其中台灣的核武器研製就是由“中科院”牽頭的。

徐光裕教授:我想可以從三方面來觀察,首先它成立的時間是在蔣介石,當時是在1969年7月份下的指令,要成立這箇中山科學研究院,作為一個軍事的科研機構。為什麼在1969年才提出來呢?他到台灣已經是十多年了。原因就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中國大陸“兩彈一星”取得很大成就的時間段。這個無形之中給蔣介石一個巨大的壓力,他感到是一種很重大的威脅,對他“反攻大陸”的理念也好,想要割據一方也好,都是個巨大的威脅,這是一點。第二點,他也感到完全依靠美國人的軍事援助並不完全靠得住,為什麼呢?他有個經驗教訓,1950年的時候他就曾經建議過,和美國人私底下協商過,建議美國人動用戰鬥核武器對於我們東南沿海,便於他“反攻大陸”,配合所謂朝鮮戰爭的時候,美國人沒有理他這個茬,所以他是耿耿於懷。尖端武器完全靠美國人不行,要受制約,這是第二點。第三點,整合一下台灣內部的力量,包括科技的精英,軍方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鞏固這個地盤,所以他需要有一個獨立的研究機構。

劉紅教授:當時因為台灣軍隊它主要的武器裝備,可以說經過逃台以後二十多年,已經大部分都已經陳舊了,他需要研製很多新的武器,研究一些新的裝備,這樣的話危險性很大,危險性很大的話,這些機構如果放在市區裡面人口稠密的地方的話,顯然應該來說危險性也比較大,作為當時的台灣當局的話,他把它弄到桃園龍潭我覺得應該還有這一個考慮。還有龍潭這個位置在台灣的北部,它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就是說他的裝甲兵也好,還有其它一些軍事的軍種,他在桃源龍潭四周布置相當大的兵力,或者說作為西南部,拱衛台北市的一個重要的據點,所以把這樣一個軍事研究機構放在龍潭,還便於恐怕所謂的保密和安全保衛。

徐光裕教授:我補充一點,他為什麼選擇龍潭鄉呢?一個方面名字很吉利,第二個還有兩點意思,一個就是藏龍臥虎,我們所說的龍潭,通常是平靜的水,但底下藏著龍,它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他有很多精英在那裡。第二個含義,他會突然有龍飛出來,就是他一旦研製成功一個新式武器,就如同一條龍飛出來一樣,

徐光裕教授:中科院研究核武器,這個是從蔣介石剛成立這個指令,1969年7月份成立中山科學研究院就有這個意圖,它的第一所就叫核能研究所,第二所是專門研究飛彈、火箭運載工具,這兩個所非常重要,配合起來解決核武器的。但是這個過程比較複雜,因為美國人不願意台灣當局研製核武器。到了1988年出了一個大事情,就是張憲毅,所謂核間諜風波,美國中情局一個臥底的,實際上是一個臥底的,在台灣軍方派駐到核能所的一個軍官,一下子跑到日本,飛到美國了,把研製核武器的計畫全部兜底告訴了美國軍方,所以美國人這方面就發現了以後,就採取了制約的手段。最後沒辦法了,只好宣布,一個是要抓這個人,通輯這個人同時也宣布,再三宣布我們只保留核研究能力,但是不研製核武器,再三聲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這個狀態,目前出了什麼狀態呢?核能研究所是在“行政院”的原子能委員會,核能委員會,不在軍方,不在中科院,但是那套人馬完全是原來那套人馬,軍方仍然在干預,在悄悄地弄。

劉紅教授:你比如說高爆炸藥,高爆炸彈,還有火箭炮,雷霆2000型比較有代表性的,你比如說光華6號為核心的,為代表的,所謂構想的隱形飛彈快艇的研製計畫,就是海鷗型飛彈快艇。還有裝甲兵,裝甲步兵用的各類裝甲車,運兵車,這個基本也是過關了,而且我們知道他最近還造了兩輛專門給陳水扁去使用的。作為常規武器裡面還有一個隱形戰鬥機的研究,這個他花了很大的力量,什麼“廬山計畫”,“黑狼計畫”,這個隱形戰鬥機到現在還沒有成功,你比如說他買回來的很多武器,飛彈,雷達,直升飛機,包括各種各樣戰鬥機,他都沒有設密系統,除了一些五、六十年代買回來的一些早期的,六、七十年代或者說,買回一些早期的“輕鷹”武器,飛彈有設密系統以外,在二代武器裡面,大部分都沒有設密系統,就是對方和自己的分不開,這樣的話當然就不能用於實戰。這個設密系統基本上很多都是由中山科學研究院完成的。

台軍以台灣“中科院”為龍頭,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就投入了中程飛彈研製工作。在歷時近30年的研製過程中,台軍主要進行了4項極為機密的軍事研製計畫,並分別以“青蜂計畫”、 “天馬計畫” 、“逖靖計畫” 和“天戟計畫”命名。

從1976年開始的“青蜂計畫”,是台灣“中科院”研製的地地飛彈計畫代號。該型飛彈是台灣採用以色列提供的美國技術自行開發的一種地地戰術飛彈。1980年,“青蜂”飛彈正式研製成功,雖然最大射程才120公里,但也讓台灣當局如獲至寶。

1980年,台軍宣布“青蜂”飛彈研製成功一周后,又開始了更為龐大的“天馬計畫”。隨後的7年時間,台軍用180億新台幣完成了飛彈彈體、地面導引系統等計畫。但1982年6月,美國出於維持台海軍事平衡的考慮,要求台灣立刻停止中程飛彈的研發工作,否則“後果自負”。“天馬”還沒出生,便胎死腹中。

“天馬計畫”的流產,並未使台軍放慢飛彈研製的步伐,反而讓他們吸取了不少“經驗”。此後的相關試驗被隱藏得更深了。直到2001年1月,島內媒體才披露了“天馬計畫”被改頭換面為“逖靖計畫”的訊息。該計畫保密層次極高,由當時的台軍“參謀次長”胡鎮埔具體組織實施,每天直接向“參謀總長”湯曜明匯報研製進程。不僅如此,公務繁忙的陳水扁也定期聽取研製小組和湯曜明的密報。  此外,20世紀90年代中期,李登輝還曾秘密指使台灣軍方在“天弓”2型地對空飛彈的基礎上研製“天戟”中程飛彈,據稱射程可達350—500公里,而台軍方透露說,這就是所謂的“天戟計畫”。

徐光裕教授: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講,一個從他本身的能力,說實在話,從技術角度,純技術角度,因為台灣在電子、IT方面比較發達,從純技術角度一些常規武器對他們來講不是很難的問題,就是一些關鍵技術他們有困難,因為關鍵技術美國人控制的,這是一個方面。所以從技術上角度來講,一般現代化常規的輕武器沒什麼問題。涉及到飛彈,涉及到比較尖端的一些飛機等等這些,艦艇這些,他就比較困難了。但是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受兩個力量制約,第一個就是美國人的制約,外部美國人制約,不允許他搞過分尖端、過分具有攻擊力的武器,怕對大陸引起挑釁。像最近,前天報紙上,最近就有一個訊息,美國人希望他停止三種飛彈的研發,哪三種?他作為最重要的三種飛彈,一個就是地地,中程的,射程到一千公里左右,一個中遠程的,到兩千公里左右,地地飛彈,這是一。第二就是雄風2E巡航飛彈,貼著地面走的,可以縱深達到將近一千公里的射程,五百到一千。第三就是雄風3型,地艦飛彈,這三種飛彈美國人建議要準備讓他停止,為什麼?挑釁性太大。因為這個射程遠遠超出了防衛的範圍了,所以外部的壓力,美國人的制約再加上核武器,更制約他了,這是一個,第二,內部的制約,也就是“立法院”,軍購,“立法院”也會有很大的制約。“立法院”裡面他幾個黨派的角力的過程中間,他有不同的理念,一種認為防衛就行了,防衛一下就行了,一般性的防衛就行了,要決戰境外,要怎么怎么,他這個理念不一樣,所以他對軍費開支的高低就不一樣,你過高的軍費,“立法院 ”通不過,所以這個內部也有制約,所以中山科學研究院不是那么很容易,日子不是太好過。

劉紅教授:事實上這個機構要取消,目前還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如果真是要取消,也是名義上的取消,或者說它轉移到其他的軍事系統,或者說掛著民營系統進行。

劉紅教授:所以這個機構近期看,事實上連這種可能也沒有,就是說轉移的,或者說在其他的名義掩護下進行,這個可能也沒有。因為一個是軍事上需要,因為作為軍事上來講,他有些武器他現在還不是能買到的,他現在需要靠研製,研製有了這個能力以後,可能人家也會賣給他,他軍事上需要。還有一個,就是買回來的武器他需要配套,就像剛才講的,這個任務也是很重的,他們每年買回來這么多武器,他都要經過實地改造以後才能具體的裝配部隊。第二,他已經是有了一定的能力,相當的基礎了,因為他1969年以來,他經過這么多年的打基礎以後,可以說他的研究基礎已經涉及到很多軍事裝備的許多領域了,都涉及到了,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他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那么在這個情況下要取消的話,等於說台灣可能要出現一些中斷,所以這是不太可能的。第三個,我覺得他台灣現在也在做軍火交易,也在開始參與軍火市場,作為機構研製出一些常規武器和輕武器的話,還是有一定市場的。所以他也在偷偷地在進軍這個世界軍火市場,所以還需要這個機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