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基於意識形態的視角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基於意識形態的視角

意識形態、農村土地私有制與經濟績效 意識形態與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結論 意識形態與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啟示

簡介

作 者:張悅


叢 書 名:經濟管理學術文庫
出 版 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15157
出版時間:2011-07-01
版 次:1
頁 數:179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基於意識形態的視角》從諾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出發,首先探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文化遺傳性的“內生性”意識形態以及不同時期的“外生性”意識形態,其次研究了意識形態與中國農村土地正式制度的形成之間的關係及其績效,最後得出結論與啟示

者簡介

張悅,女,1976年生。1998年獲瀋陽工業學院國際金融專業學士學位,2006年獲遼寧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碩士學位,2010年獲遼寧大學經濟史專業博士學位。現為瀋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主題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
1.4 文獻綜述
1.5 分析框架與主要內容
1.6 創新與不足之處
第2章 意識形態、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
2.1 意識與意識形態
2.2 制度與制度變遷
2.3 意識形態與制度變遷
2.4 意識形態與經濟績效
2.5 意識形態在制度分析中的作用與有界性
第3章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意識形態分析
3.1 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內生性”意識形態
3.2 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外生性”意識形態
第4章 意識形態、農村土地私有制與經濟績效
4.1 意識形態與農村土地私有制
4.2 農村土地私有制績效
4.3 對農村土地私有制的評價
第5章 意識形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與績效
5.1 意識形態與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5.2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績效
5.3 對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評價
第6章 意識形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績效
6.1 意識形態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6.2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績效
6.3 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評價
第7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農村土地制度創新
7.1 現階段關於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討論
7.2 改革開放後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嘗試
第8章 意識形態與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結論與啟示
8.1 意識形態與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結論
8.2 下一步農村土地制度變遷路徑選擇的約束分析
8.3 現階段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問題
8.4 意識形態與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啟示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6.1.1.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權能結構的分離與實現形式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立了“集體公有制,農戶經營制”的新型土地制度,在農村土地產權問題上有了新的突破,表現為集體統一經營與家庭分散經營相結合。具體表現為:土地的所有權和處置權仍歸集體所有,農戶掌握了土地的經營權,而土地的收益權則在兩者之間分割。
1982年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聯產承包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乾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一般地講,聯產就需要承包。聯產承包制的運用,可以恰當地協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並使集體統一經營和勞動者自主經營兩個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所以能普遍套用並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紀要》從性質上對責任制的形式進行了界定。1983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要求各地要有領導、有步驟地搞好農村政社分開的改革。《通知》指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把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同時按鄉建立鄉黨委,並根據生產的需要和民眾的意願逐步建立經濟組織。”在人民公社時期作為土地所有者的“集體”的經濟地位和作用,此時都下降了。這時的生產隊已經喪失了其作為法律意義上的對土地的處置權,而只是在生產隊內部按人口增減而進行土地使用權的調整。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後期,絕大部分地區採用的都是包乾到戶的形式。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