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

中國農村

由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組織領導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刊物。 於1934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國農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僅在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政策方面作出了貢獻,而且也起到了團結廣大青年為革命事業進行鬥爭的作用。

基本信息

指農業區,有集鎮、村落,以農業產業(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包括各種農場(包括畜牧和水產養殖場)、林場(林業生產區)、園藝和蔬菜生產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鎮比較,農村地區人口呈散落居住。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前,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農村。

中國農村人口情況

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農村人口仍占56%的大國,農業和農村發生的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對統計工作既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國家統計局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推算,2006年底中國大陸城鎮人口為5.77億,農村人口為7.37億。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6%.
謝伏瞻在召開的第四屆國際農業統計大會上致辭時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長期面臨的問題。

我國農村人口文化程度

儘管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從各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來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但是至今為止,差距仍很明顯表現在受教育程度上:農村人口中國中及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僅占39.1%,遠低於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全國4.98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9.7%,而國中的占49%,國小文化程度左右的占31%,不識字(文盲)或識字很少的占7%;其中,國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7.8%。

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核心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所謂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是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將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開來,土地的所有權仍然屬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則依據人口或勞動力的多少劃分給農戶承包經營。
我國農村實現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沒有改變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只是改變了農村土地的經營方式,符合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要求,符合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也有利於推動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經濟制度的基礎,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方式的基礎。
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和集體統一經營相互依存,構成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雙層經營體制,其中,家庭承包經營是基礎。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
胡錦濤總書記去年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協調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保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如果我們忽視農民民眾的願望和切身利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無法落實。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繫,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儘快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國際經驗表明,工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國家較好地處理了工農城鄉關係,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快地邁進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也有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城鄉關係,導致農村長期落後,致使整個國家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我們要深刻汲取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農村發展納入整個現代化進程,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共同繁榮的現代化道路。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我們正在建設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其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大部分地區農村面貌變化相對較小,一些地方的農村還不通公路、民眾看不起病、喝不上乾淨水、農民子女上不起學。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有效扭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空話。因此,我們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農村集中了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我國經濟成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又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5、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係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維護農民民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