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協深化改革方案

中國記協深化改革方案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中國記協深化改革方案》。《方案》強調,中國記協是黨和政府聯繫新聞界的橋樑和紐帶,是繁榮發展黨的新聞事業的重要力量。

基本信息

方案簡介

黨中央高度重視做好新聞輿論工作,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推進中國記協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中央書記處辦公會議審議了《方案》。《方案》明確了中國記協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方案》提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明確改革方向和重點,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文化自覺,以增強政治性、先進性、民眾性為目標,依照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的總要求確定改革路徑,把堅持黨的領導、團結服務廣大新聞工作者、依法依章程開展工作有機統一起來,加強政治引領、突出問題導向、堅持面向基層、強化協調推進,從根本上解決機關化、行政化等脫離民眾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團結引領、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職能作用,真正把中國記協建設成為具有強大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民團體,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不斷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改革措施

第一,改進中國記協領導機構人員構成和運行機制,增強代表性廣泛性。調整中國記協全國理事會、常務理事會、主席團人員結構,提高一線崗位和新興媒體代表比例。擴大全國理事會理事參與中國記協定事決策渠道,建立全國理事會理事發言制度,拓寬理事意見表達渠道;建立常務理事重點發言制度;建立中國記協向全體理事書面匯報工作和聽取意見建議制度;設立“理事見面日”制度,搭建中國記協理事與新聞工作者面對面交流平台。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適應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鼓勵記協組織發揮自身專長,承擔一些適合由記協組織承擔的社會治理服務職能,參與制定相關立法、政府規劃、公共政策等事務。
第二,建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訓長效制度,團結引領新聞工作者始終忠誠於黨的新聞事業。拓展教育培訓深度廣度,擴大工作有效覆蓋面,加大對不具備培訓條件的行業類媒體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培訓支持力度;豐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訓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內容;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訓的平台和形式,將教育培訓延伸到高等新聞院校,幫助廣大新聞工作者和新聞院校師生提高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自覺性堅定性。改進“記者大講堂”活動方式,改變過去單純請進來的做法,把“記者大講堂”辦進基層、媒體、院校和部委,提升吸引力參與度;打造“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活動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得者演講活動兩個品牌,建立優秀選手資料庫,組織開展現身說法、互動交流等活動,促進活動制度化規範化建設,使之成為新聞工作者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新品牌。深化拓展新聞界“走轉改”活動,參加對象由中央新聞單位擴展到行業類媒體,擴大活動覆蓋面;組織編輯記者深入革命老區、基層一線調研採訪,增進新聞隊伍對黨情國情的認知和與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
第三,強化行業自律職能,促進新聞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強新聞道德委員會工作制度化建設,促進新聞道德委員會工作規範化、科學化,推動新聞評議議題具體化,加大對虛假新聞、網路新聞突出問題的評議力度,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在整治新聞界突出問題方面的作用。推進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規範媒體社會責任報告的主要內容、發布方式和評價辦法,倡導媒體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逐步擴大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實施範圍,推動新聞單位舉辦的新興媒體定期報告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建立舉報查處分類處理工作機制,發揮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作用,做好對新聞界突出問題的舉報受理、核查工作。
第四,下移工作重心,為一線新聞工作者提供有效服務。改進新聞維權工作,大力支持新聞工作者為黨和國家發聲;更加關心關愛一線新聞工作者,落實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探索新聞媒體著作權權益維護的途徑和手段。改革中國新聞獎和長江韜奮獎評選工作機制,確保導向正確,擴大申報渠道,提高評審開放度;規範評獎標準、評獎方式,探索將新興媒體作品納入評獎範圍;加大對優秀新聞作品、優秀新聞工作者宣介力度,增強評獎工作權威性、公信力和示範引領作用。分類推進中國記協所屬事業單位改革,深化內部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經費保障等制度改革,增強服務能力,提升發展活力。
第五,建立聯繫新興媒體工作機構和運行機制,擴大服務有效覆蓋面。修改《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章程》和《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新增中國記協聯繫引領新興媒體職能內容,確立中國記協聯繫引領新興媒體工作機構。探索團結服務新興媒體的組織形式,將新興媒體從業人員納入中國記協聯繫服務範圍。建立中國記協新興媒體平台協調機制,整合中國記協新興媒體工作平台,建立日常溝通協調機制,加大信息、資源共享力度;改版升級中國記協網,開發建設“線上培訓”“網上舉報”等平台;建設和完善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平台。
第六,改進境外新聞交流工作機制。建立健全中國記協境外記者活動中心體制機制,積極參與黨和國家重大活動新聞服務,組織新聞發布和集體採訪等活動,為境外記者採訪提供便利和支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緊緊圍繞外交工作總體部署,及時回應境外媒體普遍關注的問題。搭建海外華文媒體與國內新聞媒體、新聞院校的交流平台,加大對地方記協開展與港澳台僑新聞社團和媒體交流的指導支持力度,深化與港澳台新聞界交流工作。
第七,拓展幹部交流成長渠道,提升隊伍整體素質。採取專職和掛職方式加強中國記協同地方記協、專業記協、新聞單位的雙向聯繫和交流。健全黨組聯繫點制度,黨組成員每年選擇1至2家媒體、地方記協或新聞院校作為聯繫點,提出重點課題,開展專題調研。建立書記調研製度,書記處書記每年赴中央新聞單位和地方調研,全面準確了解新聞隊伍思想、工作和生活狀況,傾聽一線新聞工作者呼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